確認患者自覺癥狀:了解患者有無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心悸胸悶、夜尿增多、尿中有泡沫、乏力、活動時腿痛等癥狀。
確認患者的客觀數據資料:進一步從患者那里獲得高血壓及相關疾病的檢測數據,以確認患者病情。包括生化檢測、尿蛋白、眼底檢查、心電圖、動態血壓監測、家庭血壓監測、頸動脈超聲、下肢動脈超聲、超聲心動圖等。
確認患者的風險因素:了解患者合并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以及高血壓導致的靶器官損害或疾病,包括血脂、血糖情況,肝腎功能情況,心功能情況等。
確認患者正在服用的藥物有無藥物的相互作用:向患者確認目前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以辨別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合理的用藥指導。
確認患者是否在服用OTC藥物或者健康食品:向患者確認目前有無服用OTC藥物或其他健康產品,以辨別是否影響目前的治療效果。
確認患者之前的藥物治療情況:對于復診的患者,確認患者之前藥物治療的情況,包括患者服用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依從性等,以便于了解藥物療效,提供藥物治療方案的調整依據。
確認患者對藥物治療相關的理解度:確認患者對所服用藥物的理解程度,包括藥物名稱、藥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忘記服藥的處理方法等,以保證治療的效果。
確認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合理的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健康日常生活方式的教育,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從而提高血壓達標率。
1.采用較小的有效劑量以獲得療效而使不良反應最小,逐漸增加劑量或聯合用藥,爭取3個月內血壓達標。
2.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損害,要求每天24小時內血壓穩定于目標范圍內,積極推薦使用一天給藥一次而藥效能持續24小時的長效藥物。若使用中效或短效藥,每天須用藥2-3次。
3.為使降壓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應,可以采用兩種或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降壓藥聯合治療。實際治療過程中2級以上高血壓或高危患者要達到目標血壓常需要降壓藥聯合治療。
4.個體化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更適合該患者的降壓藥。
1.根據患者的總體心血管風險確定初始治療時機:高危、很高危患者立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中危患者先進行為期1個月的觀察和生活方式調整,如血壓仍在140/90mmHg以上則開始藥物治療。低危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觀察和生活方式調整,如血壓仍在140/90mmHg以上則開始藥物治療。盡可能進行24h動態血壓監測和家庭血壓測量全面了解血壓情況。
2.聯合用藥的原則是降壓作用機制具有互補性,即具有相加的降壓作用,并可互相抵消或減輕不良反應。推薦的聯合用藥方式:鈣拮抗劑聯合ACEI或ARB、ACEI或ARB聯合小劑量利尿劑、鈣拮抗劑 (二氫吡啶類)聯合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聯合小劑量利尿劑。
3.高血壓治療血壓達標的時間:一般情況下,1-2級高血壓爭取在4-12周內血壓逐漸達標,并堅持長期達標;若患者治療耐受性差或老年人達標時間可適當延長。
高血壓治療主要目標是血壓達標,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病及死亡總危險。對于不同的高血壓患者,具體的降壓目標值如下:
1.普通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 mmHg以下;
2.老年(≥65歲)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至150/90 mmHg以下;
3.年輕人或糖尿病、腦血管病、穩定性冠心病、慢性腎病患者血壓降至130/80 mmHg以下。
4.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壓水平還可進一步降低,建議盡可能降至120/80mmHg以下。降壓治療的血壓低限值尚未確定,但冠心病或高齡患者舒張壓低于60mmHg時應予以關注。
1.高血壓的定義: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特征的進行性心血管損害的疾病。是全球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病,是心臟病、腦血管病、腎臟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經非同日三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考慮診斷為高血壓。
2.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現有研究認為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大部分高血壓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環境因素主要指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較多,比較明確的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鹽飲食,長期過量飲酒,長期精神過度緊張。以上為可改變的危險因素,而性別、年齡和家族史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3.我國人群高血壓流行情況:我國人群50年來高血壓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12年最新調查發現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到33%。我國人群高血壓流行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從南方到北方,高血壓患病率遞增;不同民族之間高血壓患病率存在一些差異。高鈉、低鉀膳食是我國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超重和肥胖將成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增長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我國高血壓患者總體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明顯較低,分別低于50%、40%和10%。
4.高血壓是我國人群腦卒中及冠心病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可遏制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的增長態勢。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高血壓的主要并發癥是腦卒中,控制高血壓是預防腦卒中的關鍵。
5.高血壓患者在治療前要進行診斷性評估,包括確定血壓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判斷高血壓的原因和明確有無繼發性高血壓、尋找靶器官損害以及相關臨床情況。診室血壓是高血壓診斷和危險分層的依據,診室外血壓(包括動態血壓監測和家庭自測血壓)是傳統診室血壓的重要補充,有助于發現白大衣高血壓和隱性高血壓,評估降壓藥物的療效,分析血壓變異性等。白大衣高血壓是指患者到醫療機構測量血壓高于140/90mmHg,但動態血壓24小時平均值小于130/80mmHg或家庭自測血壓值小于135/85mmHg。隱蔽性高血壓是指患者到醫療機構測量血壓小于140/90mmHg,但動態血壓24小時平均值高于130/80 mmHg或家庭自測血壓值高于135/85mmHg。
6.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時候,對任何高血壓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血壓),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可降低血壓、控制其它危險因素和臨床情況。生活方式干預主要措施包括:減少鈉鹽攝入,增加鉀鹽攝入;控制體重;不吸煙;不過量飲酒;體育運動和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7.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噻嗪類利尿劑、?受體阻滯劑沒有等級之分,5類藥物以及由這些藥物所組成的固定復方制劑均可作為高血壓初始或維持治療的藥物選擇。聯合治療有利于血壓達標。
2級高血壓和(或)伴有多種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或臨床疾患的高危人群,往往初始治療即需要應用兩種小劑量降壓藥物,如仍不能達到目標水平,可在原藥基礎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種,甚至4種以上降壓藥物。但不同藥物可能有不同的詢證醫學證據證實對臨床情況能夠獲益。醫生應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根據其具體情況選擇初始治療和維持治療藥物。
8.在降壓治療的同時,也要干預患者的所有危險因素,包括控制血糖、調節血脂和抗血小板等。同時,還要適當處理患者同時存在的各種臨床疾患。
9.高血壓治療的隨診:患者開始治療、調整藥物或高危血壓未達標者,為了評估治療反應,使血壓穩定地維持于目標水平須加強隨診,隨訪的相隔時間較短,可以每2周隨訪1次。低中危,血壓達標且穩定的,每1-3個月隨訪1次。
隨診中除密切監測血壓及患者的其他危險因素和臨床疾患的改變以及觀察療效外,還要向患者進行保健知識的宣教,包括高血壓、危險因素及同時存在的臨床疾患,了解控制血壓的重要性,了解終生治療的必要性。為爭取藥物治療取得滿意療效,隨診時應強調按時服藥,讓患者了解該種藥物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后者一旦出現,應及早報告。
向患者解釋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使之理解其治療意義,自覺地付諸實踐,并長期堅持。即使暫時決定不予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同樣定期隨診和監測,并按隨診結果考慮是否給予抗高血壓藥物,以免延誤。高血壓患者一般須終身治療。患者經確診為高血壓后若自行停藥,其血壓(或遲或早)終將回復到治療前水平。但患者的血壓若長期控制,可以試圖小心、逐步地減少服藥次數或劑量,但要十分仔細地監測血壓。
10.老年(>65歲)高血壓降壓治療同樣受益。降壓藥務必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耐受性逐步降壓,應測量用藥前后坐立位血壓;尤其對體質較弱者更應謹慎。注意原有的以及藥物治療后出現的體位性低血壓。老年人有較多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況也較多,常需多藥合用。
各年齡段高血壓病人應用利尿劑、鈣拮抗劑、ACEI或ARB等抗高血壓治療均有益。80歲以上的一般體質尚好的高齡高血壓患者進行適度降壓治療也有好處,當收縮壓≥160mmHg者,可用小劑量的利尿劑,必要時加小劑量ACEI。目標收縮壓<150mmHg。降壓達標時間切勿操之過急。部分舒張壓低的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治療有一定難度。舒張壓<70mmHg,如收縮壓<150mmHg,則觀察;如收縮壓≥150mmHg,則謹慎用小劑量利尿劑、ACEI、鈣拮抗劑;舒張壓低于60mmHg時應引起關注。
11.高血壓伴腦卒中:病情穩定的腦卒中患者血壓目標一般應達到<140/90 mm Hg。常用的5種降壓藥物均能通過降壓而發揮預防腦卒中或TIA作用。急性腦卒中的血壓處理缺乏臨床試驗足夠證據,建議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前血壓應控制在<185/110 mm Hg。
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病24h內,除非收縮壓≥180 mm Hg或舒張壓≥100 mm Hg、或伴有嚴重心功能不全、主動脈夾層、高血壓腦病者,一般不予降壓,降壓的合理目標是24 h內血壓降低約15%。有高血壓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壓藥物者,如神經功能平穩,可于卒中后24 h開始使用降壓藥物。急性腦出血患者,如果收縮壓>200 mm Hg或平均動脈壓>150 mm Hg,要考慮用持續靜脈滴注積極降低血壓,血壓的監測頻率為每5min 1次。
如果收縮壓>180 mm Hg或平均動脈壓>130 mm Hg,并有疑似顱內壓升高的證據者,要考慮監測顱內壓,用間斷或持續的靜脈給藥降低血壓;如沒有疑似顱內壓升高的證據,則考慮用間斷或持續的靜脈給藥輕度降低血壓(例如,平均動脈壓110 mmHg或目標血壓為160/90 mm Hg),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12.高血壓伴冠心病:建議有穩定性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高血壓患者目標血壓水平一般可為<130/80 mm Hg,但治療宜個體化。
如患者有冠狀動脈嚴重病變、或年齡大于65歲,舒張壓應維持在60 mm Hg以上。常需采用綜合性治療方案,尤其是抗栓和調脂治療。伴前壁心肌梗死、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壓,或左室收縮功能障礙的患者應加用RAS系統抑制劑。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液動力學穩定即開始應用β受體阻滯劑。
13.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壓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歸因危險。降壓的目標水平為<130/80 mmHg。對于伴臨床心力衰竭或LVEF降低的患者,阻斷RAAS藥物如ACEI或ARB、醛固酮受體阻滯劑,以及β受體阻滯劑均對患者的長期臨床結局有益。
β受體阻滯劑應從極小劑量起始,約為通常降壓治療劑量的1/8~1/4,且應緩慢地增加劑量,直至達到抗心力衰竭治療所需要的目標劑量或最大耐受劑量。
14.高血壓伴腎臟疾病:嚴格控制高血壓,是延緩腎臟病變的進展,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的關鍵。ACEI或ARB既有降壓,又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應作為首選;如不能達標可加用長效CCB和利尿劑。
若腎功能顯著受損如血肌酐水平>3mg/dl,或腎小球濾過率低于30 ml/min或有大量蛋白尿,此時宜首先用二氫吡啶類CCB;噻嗪類利尿藥可替換成袢利尿藥(如呋塞米)。終末期腎病未透析者一般不用ACEI或ARB及噻嗪類利尿劑;可用CCB、袢利尿劑等降壓治療。
15.應用非藥物治療以及包括利尿劑在內的至少3種藥物治療數周仍不能將血壓控制在目標水平稱為難治性高血壓。難治性高血壓有真性與假性之分,應注意區別。假性難治性高血壓多為白大衣高血壓,以及病人上臂較粗、使用的袖帶不合適導致測量誤差。
還包括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合并應用升高血壓的藥物、利尿劑使用不充分、重度肥胖、酗酒、高鹽攝入以及未發現的繼發性高血壓等情況。應認真分析原因和處理。規范血壓測量方法,正確使用降壓藥物。明確診斷,找出原因,對癥治療。及時請專科醫生會診或轉院診治。加用安體舒通對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用利尿劑+長效鈣拮抗劑+ACEI 或ARB聯合治療。
16.在某些誘因作用下,血壓急劇升高,病情急劇惡化,稱為高血壓急癥。收縮壓>220mmHg和/或舒張壓>130mmHg無論有無臨床癥狀都應視為高血壓危象。常見高血壓急癥包括以下情況:高血壓伴有急性腦卒中、高血壓腦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腫、不穩定性心絞痛、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等。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高血壓急癥均應立即處理,在緊急處理的同時立即呼叫“120”,聯系盡快轉診。
對于急性腦卒中、高血壓腦病,應慎重降壓,注意降壓的速度和程度;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腫、不穩定性心絞痛、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等,應立即降壓至安全范圍。視病情考慮口服短效降壓藥,如卡托普利、拉貝洛爾、烏拉地爾、可樂定、硝苯地平等。在密切可監測血壓的情況下,有條件的可緩慢靜脈滴注硝普鈉、硝酸甘油、艾司洛爾;或靜脈注射尼卡地平、烏拉地爾。應注意降壓的速度和程度,最初可使血壓在原血壓水平的基礎上下降20%~25%或降至160/100mmHg。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不推薦短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用于急性冠脈綜合癥或心力衰竭。
17.圍手術期高血壓是指外科手術住院期間(包括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一般3~4天)伴發的急性血壓增高(收縮壓、舒張壓或平均動脈壓超過基線20%以上)。降壓治療的目的是保護靶器官功能。降壓目標取決于手術前患者血壓情況,一般應降至基線的10%;易出血或嚴重心衰患者可以將血壓降更低。
3級高血壓(≥180/110 mm Hg)應權衡延期手術的利弊再做決定。有證據表明,術前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可以有效減少血壓波動、心肌缺血以及術后心房顫動發生,還可降低非心臟手術的死亡率。術中血壓驟升應積極尋找并處理各種可能的原因如疼痛、血容量過多、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體溫過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