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腦小血管病研究進展很多,但仍缺乏規范化的診治標準。腦小血管病診治專家共識組編寫的《腦小血管病診治專家共識》,對腦小血管病防治進行介紹,希望對各級醫務人員腦小血管病的診治有所裨益。
來源:全科醫學論壇
臨床表現
卒中
腦小血管病的急性神經功能損害表現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腔隙性梗死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腔隙性綜合征,包括純運動性偏癱、純感覺性卒中、感覺運動性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及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等。腦小血管病導致者易伴隨多發腔隙和較重的腦白質病變,而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者多為單個較大病灶且不伴明顯的腦白質病變。與大的腦梗死及皮質腦梗死相比,腔隙性腦梗死的神經功能缺損相對較輕,預后較好。多個研究顯示,腔隙、腦白質病變及腦微出血均會增加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的風險。
認知和情感表現
腦小血管病患者表現為慢性和隱匿進展的認知、人格、情感及行為障礙。腦小血管病是血管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不僅導致未達癡呆嚴重程度的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也可占血管性癡呆的36%~67%。注意和執行功能障礙是其主要的認知損害特征,符合典型的皮質下損害表現,而記憶功能受累相對較輕且再認功能相對保留。研究顯示,嚴重及快速進展的腦白質病變,均與注意和執行功能損害密切相關,是癡呆和認知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腦小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現情感、行為和人格障礙,表現為淡漠、激惹及所謂血管性抑郁。
其他
腦小血管病患者易有步態異常、易跌倒及排尿異常。患者的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表現為步態障礙(額葉步態)、跌倒、動作緩慢、碎步、步基增寬、無明顯震顫及強直。腦白質病變與認知功能、步態、情感及排尿障礙密切相關,是老年人群功能殘疾的重要影像學相關因素。白質疏松和殘障研究顯示,在600多例有腦白質病變的老年人群中,基線時腦白質病變程度為輕、中或重度者,1年后發生功能殘疾的比例分別為9%、15%和26%,嚴重腦白質病變者的殘疾和死亡風險是輕者的2倍。
影像學表現
CT檢查對腦小血管病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低,一般不推薦作為首選檢查。MRI是腦小血管病影像診斷首選方法,不同類型的腦小血管病的MRI表現略有不同。腦白質病變呈現為深部白質或腦室旁的邊界模糊的低密度灶。在MRI上表現為T1等或偏低信號、液體衰減反轉回復序列和T2高信號的病灶。腔隙及腔隙性梗死在MRI上表現為T1低信號、T2和彌散加權成像高信號灶,后期部分演變為腔隙灶,也可變為腦白質病變或消失。腦微出血是MRI的T2梯度回波序列或磁敏感甲醛成像序列上黑色信號病灶,圓形或卵圓形,無周圍水腫現象。血管周圍腔隙擴大在MRI表現為邊界清晰、圓形或卵圓形或線狀的結果,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液體衰減反轉回復序列低信號。
腦小血管病的治療
卒中的治療
腦小血管病導致的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療與其他病因所致者的治療原則一致,仍然以綜合全面支持、卒中單元、靜脈溶栓和阿司匹林治療為主。雖然專門針對腦小血管病患者的卒中二級預防的試驗證據很少,但臨床經驗及多項臨床試驗的亞組分析顯示,依然需要采取降壓、抗栓和他汀類藥物為主的干預措施。
認知和情況障礙的治療
最新研究提示,膽堿酯酶抑制劑和美金剛均能有效改善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抑郁、焦慮、淡漠及精神癥狀。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也可能有效。三環類抗抑郁劑因有抗膽堿作用不宜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藥物可控制多種精神癥狀,但不宜長期使用。
腦白質病變和腦微出血的治療
目前,還缺乏生活方式改變及藥物治療延緩腦白質病變進展的令人信服的證據。對1300多例高血壓合并腦白質病變患者隨訪4年,發現接受降壓治療較未治療者的腦白質病變進展延緩。有研究顯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他汀類藥物治療可能會減緩腦白質病變的進展。
其他
嚴格控制各種血管性危險因素、糾正不良生活方式、積極治療合并的臨床血管病(如冠狀動脈疾病、慢性腎病、心房顫動、周圍動脈病),可以有效緩解腦小血管病的進展,對防治腦小血管病患者的卒中及血管性認知障礙有益。
患者常規進行益智類、活血化瘀、神經營養、改善微循環、抗氧化劑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藥物治療仍缺乏有效的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