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把主題定為“打敗糖尿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及少動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速,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病變之后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 小編今天帶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魏軍平主任的觀點,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批評指正。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
近30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經從1980年的0.67%增加至2010年的11.6%。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還是達到1.5億人次,躍居全球榜首。2007-2008年全國調查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60%為新診斷T2DM患者,血糖異常、暫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也已達 50.1%。預計2040年該數字將會達到6.42億。
近年來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數不斷增長,但糖尿病的知曉率和治療率卻維持較低水平。IDF估測,全球3.82億糖尿病患者中,有1.75億(46%)患者尚未得到診斷。中國的糖尿病現狀亦面臨同樣問題。通過對全國接受降糖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調查中發現:在已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不到一半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因此可見,我國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
現代運用中醫藥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最早見于1954年。多病例(29例)觀察的首次報道在1977年。此后,本病的中醫治療開始引起中西醫界廣泛注意。特別是進入80年代后,大量的治療病例和臨床總結性資料不斷隔現。根據初步統計,累汁多樣本報道的病例己超過8000例。集4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資料積累,中醫在探索和總結糖尿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遣方用藥、并發癥的治療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進展。
糖尿病屬中醫的“消渴”病范疇。古代醫家治療消渴病的思路分為三類:辨病為主,一方統治;三消分型,辨證論治;分階段辨證論治。
在現代醫學中,消渴=糖尿病嗎?
據醫院對20歲以上的1825名北京常駐人口調查顯示:87.40%的人并沒有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癥狀。只有12.60%的人表現出了典型癥狀。所以,古代的消渴描述與現代1型糖尿病類似,并沒有涵蓋占糖尿病中大部分的2型患者。
現代中醫認為,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
病日久就會出現陰損及陽,陰陽俱虛;病久入絡,血脈淤滯。
如何辨1型糖尿病 ?
20歲以前發病,病程長,胰島素調控血糖、控制急性并發癥,早期辨證,增加胰島素效應、改善臨床癥狀、延緩病程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消渴”典型特征, “三消辨證” 為主,上消以肺熱津傷為主,中消以胃熱、胃火盛為主,下消以腎陰虧虛為主,人參、黃連、玄參、玉竹等。
“三消辨證”僅是病證結合診療1型糖尿病的方法之一。
不能拋棄胰島分泌功能缺乏的病理基礎。
有效控制血糖;
協助減少先兆子癇、產褥感染、巨大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
改善母嬰的預后;
多在妊娠中晚期 ,無需再“分期辨證”。
辨證肺熱津傷證、肝郁氣滯證、陰虛肝旺證、氣陰兩虛證、脾腎兩虛證等;
以氣陰兩虛證最為多見;
沒有久病入絡、陰陽俱損情況;
兼顧安胎:黃芩、白術、砂仁、桑寄生、杜仲、阿膠等。
類固醇性糖尿病
激素應用期:濕邪與陰虛火旺并存
激素停用期:陽虛血瘀證
急慢性胰腺炎引發糖尿病
肝胃郁熱、氣滯血瘀
活血化瘀法
慢性肝病糖尿病
木郁土壅,氣滯血瘀
活血化瘀通絡、固護脾胃
糖尿病如何辨證治療?
(一)熱盛陰傷
(二)氣陰兩虛
(三)陰陽兩虛
(四)兼痰濁
(五)兼血瘀
血瘀偏熱者用桃紅四物湯,將熟地黃改為生地黃,白芍改為赤芍,加玄參。
血瘀偏寒者選用桃紅四物湯加桂枝或肉桂、細辛。
氣虛血瘀選用補陽還五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桃仁、紅花,或桃紅四物湯加黃芪。
陰虛血瘀選用六味地黃湯加丹參、桃仁、紅花。
血瘀血虛者用大黃摭蟲丸,緩中補虛。
氣滯血瘀選用血府逐瘀湯。
痰瘀互結選用二陳湯和桃紅四物湯加瓜蔞、枳實、生姜汁、山楂、丹參、僵蠶等。
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應用,選擇用藥考慮對血糖指標的針對性:
人參 黃芪 白術 茯苓 蒼術 山藥 黃精 生地 熟地 玄參 麥冬 知母 玉竹 首烏 蜂乳 葛根 澤瀉 虎杖 丹參 桑葉 桑白皮 桑椹 玉米須 地骨皮 仙鶴草 天花粉 枸杞子 五味子 仙靈脾 石榴皮 籬天劍 五加皮
小 結
病證結合診療模式
西醫診病與中醫辨證結合
辨證論治與專病專方專藥論治結合
疾病分期分階段論治
辨中醫基本病機結合辨證論治
無病從證與無證從病
分期分階段論治模式為主
辨病:“糖尿病”取代“消渴”,關注“高血糖綜合征”
疾病類型:1型、2型、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
病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并發癥期
其他:伴發病等
辨證:熱盛陰虛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 、濕熱困脾證、血瘀脈絡證
證候恒動觀:結合病因、病位、病性不同及證候變化
綜合干預:中藥湯劑,西藥降糖藥物,配合中成藥、飲食、運動、生活方式(行為)和心理等,以及氣功、推拿、按摩、針灸等
常用方劑:白虎湯,消渴方加減,玉女煎加味,瀉心湯合黃連阿膠湯加減,天麻鉤藤飲合知柏地黃丸加減,生脈飲加味,歸脾湯加味,補心丹,交泰丸加減,杞菊地黃丸或麥味地黃湯加減,沙參麥冬湯合生脈飲加減,右歸飲加味,四神丸合四君子湯加減,大、小建中湯,真武湯合保元湯加減,桂枝栝蔞薤白湯,二陳湯加減,胃苓湯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黃連溫膽湯加減,桃紅四物湯,六味地黃湯加減,血府逐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