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年幼、男孩——如果孩子同時具備這三個因素,那可得小心:他出現扁平足的幾率,非常高。
編譯:燕小六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寶寶的腳丫子粉嫩嫩、胖乎乎,甚是可愛。奇怪,怎么足底是平平的?難道是扁平足?
所謂扁平足,是指站立或行走時,足弓塌陷。從側面看,整個腳底板幾乎是平的,沒有弧度(如下圖)。
扁平足在嬰幼兒和青少年中很普遍。2006年,美國《兒科學》雜志報道的一項研究發現,在3—6歲兒童中,44%的人有扁平足。這些年齡段的扁平足因為沒有癥狀,很難判斷是否要干預或治療。
一般,隨著肌肉力量增強、軟組織硬化,兒童扁平足會“自愈”。隨著年齡增長,足弓高度會慢慢上提——差不多到9歲,那個曼妙的凹形曲線出現了。
如果孩子年紀在長,足弓卻沒有變化,或扁平足帶來疼痛、行動不便,或許預示著:情況不妙!
全家好好的,孩子咋扁平足了?
說到扁平足的由來,可套用醫學書籍中最常見的一句話:原因復雜。骨骼、韌帶、肌肉、神經共同作用、復雜“交互”,賦予了腳的解剖結構和功能。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稍有閃失,都會導致足弓塌陷,導致癥狀性扁平足。
首先,扁平足主要受到3大因素的影響:體重、年齡和性別。超重、年幼、男孩——如果孩子同時具備這三個因素,那可得小心:他出現扁平足的幾率,非常高。
尤其是肥胖,會加重足部負荷。足弓承受不住重壓,就易塌陷。若“胖”再加上膝外翻,足部會跟著外展。這樣的孩子在走路時,特別容易觀察出來。TA的腳尖會沖著2點和10點方向,而不是正常地朝前方。由于雙腳用力不對、更易疲勞,足弓塌陷也會加重。
這也是給兒童保健科醫生提個醒,給幼兒體檢時,不妨讓TA走兩步,能盡早發現腿足部異常。
其次,扁平足可能是單純的解剖結構異常,比如跗骨聯合(骨頭長一塊兒了)、韌帶或肌肉損傷、踝關節活動受限、小腿外八字,及膝外翻等。
再次,一些疾病會誘發扁平足。包括:腦性癱瘓、特殊的肌營養不良、幼年型關節炎、影響神經系統的遺傳性疾病、結締組織病。要想“追根溯源”,需給孩子做一個全身檢查。
最后,父母有時會“好心辦壞事”!有些扁平足可能源于孩子穿了不合腳的鞋!2009年,Footwear 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其中指出,和光腳走天下的先輩們相比,鞋包裹住腳,尤其是讓孩子們感覺不自在、不愛走路,因此,足部肌肉力量下降,足部功能和支撐力減弱。
有些青少年和成人年“莫名其妙”出現扁平足,可能是足部小肌肉在搗鬼。它們愛偷懶,沒有很好地托起足弓,或協同其他肌肉、提升足部功能。
扁平足要治嗎?
扁平足要不要治?這是個讓醫生頭疼的問題。
西醫們相信“用循證醫學說話”。遺憾的是,結合現有、已出版的研究報告,我們很難為兒童扁平足制定一個“診療指南”。目前唯一能明確的是,如果扁平足伴有疼痛,集中在足心,也可以發散到踝關節、甚至和腳毫無關系的部位,孩子因之不能或不愿意走路,就需要醫療干預。
治療時,最重要的是揪出致“平”原因,然后控制或消除相關問題。其次,才是緩解扁平足及相關癥狀。
若孩子超重、有膝外翻,或鞋不合腳,亦或是關節靈活性受限,應該先逐一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再評估扁平足。
如果扁平足已經影響到孩子的生活質量,傷害了他的感覺或功能,還應注意心理干預,并從生活細節上入手,為孩子營造更便利的生活空間。
至于足部畸形嚴重者,可以在專業兒童足矯形外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手術治療。
足底訓練以改善扁平足
此外,對于扁平足物理治療的效果和意義,學界爭議很大。其中,使用扁平足足墊是較常使用的非手術療法,以期緩解疼痛、支撐足弓。穿硬底的鞋能支撐對足底。搖椅底的鞋可以減少行走時足踝部應力。但2012年,《兒科矯形外科學雜志》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為這些物理干預“定了性”:證明其有效的證據很少!
小編來翻譯一下這句話:有人說吃番茄能美白,反正吃了也沒害,那就試試唄。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