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奧運賽季,我國運動健兒在里約奧運會上摘金奪銀,殊不知,他們高強度的運動不僅“傷身”還“傷心”。
所謂運動有益健康,實際上是指相對溫和的運動,比如以15 min 跑11.6 km的速度每天慢跑20~30 min。
而大多數的運動員甚至普通運動愛好者的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均比溫和運動多5~10 倍甚至更多,部分達到了高強度運動量。
阜外醫院夏瑞冰、賈玉和研究發現,長期高強度耐力性運動會造成包括竇性心動過緩、房室阻滯、房顫等一系列心律失常的高發。
其中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持續的時間跨度與心臟損傷的關系最為密切。
研究者表示,人們對于運動員死于心臟病,而常常將死因歸咎為心臟疾病本身,而認為運動只是觸發因素。而實際上,高強度運動可對心臟的結構、電生理機能等造成嚴重損害。
研究者還發現,這種心臟損傷具有明顯不同的年齡易損窗口。對房室阻滯而言,易損窗口在青少年時期,而房顫高發,可能在50歲之前。
來源:夏瑞冰、賈玉和. 長期不適量運動對心律失常的影響. 中國循環雜志, 2016, 31(suppl): 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