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食管特殊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食管癌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較高,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笆彻馨┎∪擞捎谧陨砑膊∮绊戇M食,加之圍手術期禁食和手術創傷,所以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恰當的營養支持與干預是決定患者術后是否順利恢復,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span>哈醫大腫瘤醫院胸外科食管縱隔病房護士長靳南囡介紹說。
據悉,哈醫大腫瘤醫院胸外科食管縱隔病房自2014年5月起,成立了以營養醫生、營養護士、藥劑師為主的科室營養小組以來,通過營養篩查、營養會診、營養過程監測與管理、延續居家營養指導的營養關注鏈,對食管癌手術病人實施全程營養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據靳南囡護士長介紹,對于食管癌患者的護理以從原來只注重術后護理,逐步轉變為從入院到出院的后續營養指導的全程護理,她就這種全程護理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入院營養篩查/評估:入院時由責任護士使用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營養風險篩查評估工具(NRS2002),對患者進行營養篩查與評估。
術前的營養護理:責任護士申請科室營養師會診,營養護士和營養醫生根據患者病情,結合患者需求,制定系統的營養干預方案,必要時,術前即給予病人標準制劑口服營養補充或腸外營養補充。
術后的營養方式:患者術中留置鼻空腸營養管或空腸造瘺管,術后請科室營養護士和營養醫生再次床旁會診評估,采取早期全腸內營養。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喂養管道的重要性、作用及注意事項,并做好標記。
術后的營養護理原則:遵循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干預的“序貫原則”,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稠。術后第1—2天,輸入葡萄糖、氯化鈉溶液過渡,觀察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第2—3天起,選用預消化的腸內營養制劑(短肽型、氨基酸型)或標準聚合物制劑(整蛋白型),根據病人情況隨時調整。
術后的營養護理要點:實施腸內營養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掌握腸內營養的濃度、速度、溫度、潔凈度、適宜度、耐受度。營養液輸注過程中使用加溫器加溫,維持營養液溫度38—40℃。使用腸內營養輸注泵控制速度,術后第1—2天40—60ml/h,逐漸增加,最大滴速不超125ml/h。營養液輸注時采取半臥位,頭部抬高30°,減少胃內容物反流,并保持該體位至輸注完畢30min 。使用一次性輸注系統(包括營養液容器、輸注管道)進行營養供給,專人專用,每24小時更換輸注系統1次。妥善固定鼻空腸管,防止管路牽拉、受壓、反折、意外脫出。每次喂養前仔細確認導管是否在位、通暢。輸注營養液前后用溫開水沖洗喂養管,連續輸注者每4—6小時沖管1次,經常擠壓喂養管,預防堵管。
并發癥的護理:每日兩次給予口腔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有無相關并發癥,如腹瀉、腹脹、惡心、嘔吐、發熱、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返流等。如出現上述情況,及時與醫師溝通,調整營養液的種類或輸注速度。如出現劇烈腹痛,要考慮腹腔感染及腸梗阻的可能,立即通知醫師。
出院的營養指導:出院前一日,責任護士、營養醫生、營養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個性化的家庭腸內營養處方,講解注意事項,發放專科指導自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