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都認為腹瀉只不過是因為著涼、飲食不潔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沒什么大不了的,吃點止瀉藥就可以了。但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腹瀉大多是因為感染,慢性腹瀉病因復雜。如果對腹瀉麻痹大意不加以重視,很容易錯過腹瀉背后隱藏的病情,貽誤治療。 以下就是很容易犯的腹瀉用藥誤區。 腹瀉就用止瀉藥 許多腸道傳染病發病初期多有程度不同的腹瀉,排泄物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細菌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可減少對人體的毒害作用。當然,如果腹瀉次數頻繁、持續時間過長,出現了脫水癥狀,就應該在應用抗生素和糾正脫水的前提下,酌情使用止瀉劑。 隨便使用抗生素 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說一周左右就能自愈,所以為了避免出現耐藥性,發生腹瀉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如果病情嚴重,最好到醫院進行化驗,明確致病菌種類,再遵醫囑選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此外,發生腹瀉最好不要濫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抗生素不但可以殺滅病原微生物,也會影響人體的正常菌群,急性腹瀉有可能因此轉為慢性腹瀉,治療起來得不償失。有些腹瀉是由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抗生素對這些腹瀉也毫無效力。 擅自使用止痛劑 有些患者習慣用阿托品、顛茄片等止痛劑,殊不知這種做法非常不安全,容易掩飾病情。對輕度腹痛者可以熱敷腹部;對腹痛較劇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止痛劑。 稍有好轉就停藥 不少腸道傳染病患者常以癥狀為服藥依據,即腹瀉重時就多服,腹瀉輕時就少服,稍有好轉就停藥。這很容易造成復發,嚴重者會轉為慢性腹瀉,給治療帶來很多困難。正確的服藥方法是,癥狀全部消失后,繼續服藥兩三天,有條件者應做大便細菌培養,待轉陰后方可停藥。 急于更換藥物 有些腸道傳染病患者用藥一兩天不見好轉,就急于更換別的藥物,其實任何藥物治療都需要一個療程,至少3-5天,隨意換藥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