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臨床藥師的身份在兒科工作的時候,經常遇到家長有這樣的困惑:自己家寶寶發熱了,但是又很精神,就很猶豫要不要給寶寶吃退熱藥。家長們總是煩惱著“是藥三分毒”,希望盡量不給寶寶吃藥,但是又擔心因為耽誤了治療,加重寶寶的病情,真是左右為難。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寶寶發熱了,需不需要吃退熱藥?吃什么藥?吃多少?
提到發熱,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為什么寶寶生病了會發熱。發熱本質上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外界病原體進入體內后,會刺激寶寶的免疫細胞釋放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或抑制,進而調控體溫調節中樞達到升高或降低體溫。體溫輕度升高對機體是有力的,可以加快體內化學反應的速度,提高機體免疫反應的水平,降低病原體生長的速度。也就是說,發熱的起始原因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饋,目的是清除刺激源,保護組織器官。所以低于38.5℃的發熱,我們更推薦物理降溫。
人類是恒溫動物,機體細胞和組織器官能耐受的高溫是有限度的,溫度過高會引起代謝機能變化,比如心率、呼吸加快、腸壁蠕動減慢、信號傳遞異常等,臨床表現為面色潮紅、呼吸急促、便秘、頭疼、煩躁甚至驚厥。長期發熱則會引起機體分解代謝的增強,臨床表現為消瘦、免疫力低等。小孩子機體耐受能力不如成年人,高熱時更容易出現上述情況,尤其有些小朋友還可能出現熱性驚厥。所以當寶寶體溫超過38.5℃時,更推薦藥物退熱。
但是發熱除了和疾病嚴重程度有關外,與每個人的耐受程度也有關系,所以現在臨床更推薦將患兒不適程度考慮進來。也就是說,即使患兒體溫沒有高于38.5℃,但是出現了肌肉酸痛、煩躁,或者是精神萎靡等癥狀的時候,也推薦進行藥物治療。反之,如果患兒精神狀態比較好,沒有明顯不適,體溫高于38.5℃也可以暫不吃藥,先予物理降溫、多飲水。
目前推薦兒童使用的退熱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這兩種藥物均有兒童劑型,可以根據小朋友的年齡選擇適合的制劑,同一種成分的不同劑型,退熱效果是一樣的。片劑適用于可以吞服片劑的兒童,混懸劑和糖漿劑更適用于不能吞服片劑的小朋友,栓劑則適用于不會吞咽或不配合的小寶寶。服藥劑量根據不同劑型的藥物說明書服藥即可,給藥劑量分為按體重給藥和按年齡給藥時,選擇劑量小的計算方式給藥。發熱和退熱的時候多數小朋友會出汗,出汗有利于降溫,這時需要適當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對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兒童退熱首選藥物之一,退熱效果好,使用安全,很多感冒的復方制劑中都會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成分。對乙酰氨基酚作用時間較短,如果患兒高熱不退,可以每4小時給藥一次。對乙酰氨基酚大劑量給藥有肝損害,這種損害多在超劑量使用情況下出現,常規劑量是沒有的,所以每24小時最多服藥4次,避免一日累計服藥量過大,尤其需要警惕同時使用多種感冒藥時,避免使用兩種及以上的含對乙酰氨基酚的復方制劑。建議使用單一成分的對乙酰氨基酚制劑,像泰諾林、百服寧這樣的。如果選用復方制劑,家長一定要看清楚復方制劑的成分組成,避免重復用藥。
布洛芬退熱效果強于乙酰氨基酚,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效果不好的時候,可以換用布洛芬,作用時間也要更長一些,每6h給藥一次,就能達到很好的退熱效果。大劑量使用布洛芬有腎毒性,所以也是要求每24小時最多服藥4次。因為考慮到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有時間間隔限制,對于高熱不退且身體不適的患兒,可以將兩種藥物交替使用,這樣不會增加每個藥物的不良反應,同時還可以加強退熱效果。交替使用的時候,每種藥物的用藥間隔不變,每種藥物24小時用藥也不能超過4次。
應該強調的是,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在說明書推薦劑量下用于兒童是安全有效的,大多數不良反應出現在大劑量、重復用藥時,所以家長在使用這些退熱藥物的時候,要注意不能頻繁的、大劑量的給藥。
最后想和大家說的是,寶寶發熱吃退熱藥物只能緩解癥狀,減輕寶寶不適,并不能治療引起寶寶發熱的根本原因,比如細菌感染等等,所以如果寶寶反復發熱、持續高熱不退、精神食欲狀態差的時候,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系統的檢查和治療,一味地拖延,只會加重寶寶的病情,損傷寶寶的身體。
供稿:藥劑科 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