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聲音
這個手術很有意思!
只見醫生從患者的腹股溝(大腿根)插入一根直徑只有2~3毫米的導管,導管一路前行直通心臟,再利用電生理技術(醫學版的GPS定位)找到了無敵破壞王——“犯罪分子”。隨后,醫生氣定神閑地沿著“賊窩”畫了個圈(稱為標測)。說時遲那時快,插進去的導管頭部突然釋放射頻電,朝著“標記”的地方一陣掃射。沉重的打擊并不是要致其余死地,而是給“犯罪分子”修筑堅固的“牢房”。這樣一來,想搗亂的“犯罪分子”們就被徹底禁足了,再逞兇也只能窩里橫!
這是在干什么呢?這是為了阻止“異常激動”傳入心房而行使的導管射頻消融術,目的就是根治房顫!
聊天說病
有研究表明,95%左右的“陣發性房顫”與“左心房肺靜脈”有密切關系。
導管射頻消融術是通過周圍靜脈血管,將直徑2.67mm(與普通圓珠筆芯類似)的射頻消融導管送入到左心房,在心房與肺靜脈鏈接的部位釋放高頻電磁波,沿著肺靜脈開口消融一周,射頻能量產生的熱量使得周圍“心房肌肉組織”溫度升高(一般不超過40oC),并就此形成“環形疤痕”——將引起房產動作的“肺靜脈異常激動”阻斷在肺靜脈內,使之不能傳導至左心房,這樣也就不會引起房顫了。
對于持續性房顫,消融手術會更加復雜,但均局限在心房之內。
導管射頻消融是目前治療房顫最好的方法嗎?
評價一種治療手段的優劣主要看三方面:療效、安全性和創傷。
藥物治療:只能控制癥狀,不能有效復和維持竇性心律,文獻報道僅10%~30%的房顫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控制。藥物的短期使用安全性很好,但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且隨著病情進展,藥物的效果逐漸下降至失效。
外科手術:療效好,但創傷較大,圍手術期危險高于其他兩種治療手段。
導管射頻消融術:創傷小,安全性高,手術為局部麻醉,患者全程處于清醒狀態,多數患者術中消融時可有輕微灼感,但大都可耐受,手術時間約2小時。術后平臥12小時后可下床活動,觀察1天,無復發、無并發癥的患者即可出院。綜合考慮,是目前最有效治療房顫的方法。
那些患者適合做導管射頻消融術?
比較適合射頻消融的房顫包括:無基礎心臟病的房顫,即所謂的孤立性房顫或特發性房顫患者;控制良好的高血壓患者合并的房顫;甲狀腺功能異常得到控制后的房顫患者(控制6個月以后比較好)。
上述患者基礎心臟病都比較輕,房顫發作反而可能會造成較大的傷害,所以建議這幾類患者首選射頻消融術。
可以實施射頻消融術的適應癥:合并冠心病的房顫,經充分坑心肌缺血治療后;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房顫患者;風濕性瓣膜病瓣膜置換手術后的房顫患者;心力衰竭合并房顫的患者。
這幾類患者合并有較嚴重的心臟病,手術風險很大。考慮到房顫帶來的血流動力學紊亂的危害也不能忽視,房顫糾正后的獲益可能更為顯著。因此在經驗豐富的房顫中心,上述患者也會視病情而行射頻消融術。
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的成功率有多少?影響因素有哪些?
陣發性房顫患者單詞射頻消融手術的成功率約為70%,持續性或持久性房顫患者單次手術的成功率約為60%,第二次或第三次手術后累計成功率可達90%。患者的心臟解剖形態對手術操作的順利進行影響較大,進一步影響了手術成功率。其他臨床因素也不容易忽視,如年齡、病程長短、房顫類型、左房大小、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和肥胖等。當然,術者的經驗更重要。
汪芳心語
有一位受房顫困擾8年的阿姨向我訴苦,說每次房顫的時候整個人就像吊起來一樣,恐懼和緊張油然而生,到了后期,因為難以承受痛苦,甚至還有過輕生的念頭。“太讓我吃驚了困擾我8年的頑疾就這樣給治好了!為什么我之前不知道呢?”射頻消融術后,阿姨仍難以置信。
很多人對臨床的發展并不是很清楚,更多的治療方法仍需要口耳相傳。其實目前對于房顫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臨床推薦首選射頻消融治療,該手術也具有成功率高、風險和復發率低的特點。
作者簡介:汪芳,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 藥物臨床機構副主任、心內科副主任、超聲心動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