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由于血中尿酸含量過高(高尿酸血癥)而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的痛性關節炎性疾病。
痛風是由于血中尿酸含量過高(高尿酸血癥)而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的痛性關節炎性疾病。
尿酸結晶的堆積可間歇性導致嚴重的關節或組織疼痛和炎癥。
抽取關節積液并檢測尿酸結晶含量。
藥物治療用于消炎鎮痛、防止再次復發,并間或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男性痛風患者較女性常見,通常發生在中年男性和絕經期后的女性。很少發生于年輕人,但如果小于30歲的人發生痛風,其病情一般較重。痛風的發生常呈家族性。
病因
在正常情況下,尿酸是細胞新陳代謝的副產品。因為機體不斷地分解和生成細胞,所以血液里存在小量的尿酸。另外,機體還可以將食物中的嘌呤轉化為尿酸,嘌呤也是部分蛋白質。含嘌呤較高的食品有鳳尾魚、蘆筍、肉湯、鯡魚、肉汁、蘑菇、蚌類、內臟、沙丁魚等。通常來說,當腎臟不能清除尿液中足夠的尿酸時,血中的尿酸含量即可異常增高。血中過多的尿酸可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內。此外,食用高嘌呤飲食并飲酒可加重病變,因為酒精會增加尿酸的生成并干擾腎臟對之的清除。
發生痛風的危險因素
-
-
-
-
某些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環孢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煙酸、華法林、高劑量阿司匹林) -
某些食物(如鳳尾魚、蘆筍、燉肉湯、蚌類、內臟、沙丁魚、雜碎) -
-
-
-
-
-
|
有時,痛風可由其他疾病引起,這種類型的痛風叫做繼發性痛風。例如,遺傳性酶異常或白血病等疾病可導致細胞大量繁殖并迅速破壞,從而產生大量尿酸。腎臟病變或某些藥物(噻嗪類利尿劑)可破壞腎臟清除尿酸的能力,從而導致尿酸含量升高。
血液中的高尿酸含量可導致關節中尿酸水平升高,這個過程可導致在關節組織和關節液內形成尿酸結晶。該病常影響足部的關節,特別是第一足趾的基底部(足痛風)。也會影響其他關節,如踝、足背、膝、腕及肘關節。痛風常發生于上述部位的原因是這些部位的溫度較低,因為尿酸結晶容易形成。痛風很少波及溫度較高的軀干部位的關節,如脊柱、髖及肩關節。
臨床表現
痛風的發作(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一般沒有先兆,外傷、手術、過量飲酒、過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各種疾病均可誘發。典型的癥狀是在夜間發作的單個或數個關節的劇烈疼痛(可能是因為躺下時會引起代謝改變)。疼痛逐漸加劇,尤其是在移動或觸到關節時疼痛更加令人難以忍受。還會出現關節紅腫—關節腫脹切且皮溫升高,關節表面皮膚紅紫、緊張、發亮等。
痛風發作的其他癥狀還包括發熱(可達38.9℃)和全身不適。頭幾次發作通常出現在一個關節并持續數天,然后癥狀逐漸消失,關節功能恢復,不留任何癥狀。但如果病情加重并在發作后不積極治療,將會導致更頻繁的發作并可波及多個關節。
反復發作可導致痛風加重且呈慢性發展,造成病變關節畸形。
最后,由于尿酸鹽結晶不斷在關節和肌腱周圍沉積造成損害以致關節活動逐步受限。關節囊內、關節周圍的軟骨、骨首先會形成堅硬的尿酸鹽結晶(痛風石),進而發展到關節周圍皮下組織。痛風石也可發生在腎臟和其他器官、外耳皮下、跟腱及肘關節附近。通常可發展至手指、手掌和足部。如不治療,痛風石會破裂并從皮膚釋放出像石灰樣的尿酸鹽結晶塊。
約有20%的痛風患者可發生腎結石(尿石癥)()。這種結石主要成分為尿酸,可阻塞輸尿管并引起劇烈疼痛,如不治療會引起感染和腎臟損害。若合并有其他引起腎臟損害的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可影響腎排泄尿酸的功能,使痛風加劇,關節損害進一步加重。
診斷
醫生通常根據其典型臨床表現和受累關節檢查來診斷痛風。血中尿酸含量可支持診斷;但有時,特別是急性發作時,尿酸水平正常。用偏振光顯微鏡檢查在痛風結節或關節穿刺液中發現針尖樣尿酸結晶時,痛風即可確診。X線可顯示關節損害以及痛風石(尿酸結晶取代骨組織并產生囊腫)。但痛風常被誤診為某種其他類型的關節炎。
治療
緩解急性炎癥發作
預防再次復發
通過降低血中尿酸含量預防組織中尿酸進一步沉積
緩解急性發作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s)對緩解關節疼痛及腫脹通常有效()。有時需額外的鎮痛藥物(如,羥考酮)來控制疼痛。用夾板固定發炎關節,并冰敷以減輕疼痛。
秋水仙堿是傳統的治療藥物,但現已不是最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通常在使用該類藥物12h后關節疼痛癥狀可明顯緩解,在36~48h后可完全消失。秋水仙堿可每小時口服一次直至癥狀緩解。該藥可導致腹痛腹瀉,偶爾會引起骨髓損害等等嚴重不良反應。
潑尼松等皮質類固醇激素有時也用于不能耐受其他藥物的患者,緩解其關節炎癥(包括腫脹)。如果僅有一兩個關節受累,在關節穿刺抽液后直接注入皮質類固醇激素懸浮液,如潑尼松醋酸特丁酯(prednisonlone tebutate)。
預防再次復發
避免酒精飲料、減肥、停止服用升高血液尿酸的藥物并少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初發痛風患者一般體重過重,當體重下降時,血中尿酸水平會逐漸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而痛風發作也會隨之停止。
對于有反復、嚴重發作的痛風患者,應預防性服用藥物。每日口服小劑量秋水仙堿防止發作或減少發作頻率,每日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也可有效防止痛風的復發。但這種治療卻不能阻止或治愈由結晶堆積引起的進行性關節損害,并且上述藥物可給患有肝臟或腎臟疾病的患者帶來危害。
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可給絕大多數患者帶來危害。有下列情況的患者尤其需要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在服用秋水仙堿或非甾體抗炎藥的情況下仍頻繁、嚴重發作
痛風石
血液中尿酸含量非常高
尿酸腎結石
伴有不宜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或秋水仙堿的疾病(消化道潰瘍和慢性腎病) 正如高血壓患者需要了解他們的血壓一樣,服用降低尿酸藥物的患者需要了解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藥物治療的目標為比正常值低10~15%。
藥物可以通過降低尿酸的產生或增加尿酸的排泄來降低血尿酸的水平。別嘌呤醇是最常用的降低血尿酸的藥物,能阻斷尿酸在體內形成。該藥對有高尿酸血癥和伴有腎臟尿酸結石或腎臟損害的患者尤其有用。但是,該藥也會產生胃腸不適、皮疹、白細胞減少和肝臟損害或脈管炎等不良反應。該藥在首次服用時可引起痛風急性發作,小劑量的秋水仙堿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可降低其發作風險,因此也可服用數月兩種藥物的任意一種。
引起尿中尿酸排泄的藥物(促尿酸尿藥),如丙磺舒或磺吡酮,也能通過增加腎的尿酸排泄用來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對于腎功能正常的人)。阿司匹林可以阻斷丙磺舒和磺吡酮的效果,高劑量的阿司匹林不應該和其中任何一種藥物在同一時間使用。保護心臟的低劑量(每天81毫克)應該繼續,因為痛風患者的心臟病風險相當大。
雖然促尿酸尿藥可以通過增加尿酸在尿液的排出而降低血中的尿酸水平,但卻會增加尿液的尿酸值。因此,每天飲用大量液體(至少3L)可減少泌尿道中尿酸結石的形成風險。服用小蘇打或檸檬酸三鈉等使尿液堿化的藥物(可增加尿液中尿酸的溶解性)可進一步降低尿酸結石形成的風險。但是,如果尿液過度堿化,可導致另一種更加危險的結晶或結石—草酸鈣的形成。當開始使用促尿酸尿藥物時,有可能會造成痛風的急性發作。小劑量的秋水仙堿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可降低其發作風險。
其他治療
當血尿酸水平下降時,大多數在外耳、手或足等處的痛風石會慢慢縮小,但很大的痛風石必須手術摘除。
對于泌尿道中的尿酸結石,可通過體外超聲定位碎石后,將其從尿中排出(體外震波碎石術 )。
治療痛風的藥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長期使用,降低血中尿酸水平,預防痛風發作,并可清除體內結晶或腎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