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
放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但射線也不可避免地會對正常組織器官造成一定的損傷。這里介紹一些常見的放療反應相關的問題。
放療副作用大,有害無利?
很多人對放療的認識很有偏見,對放療心生恐懼,認為射線是有害的、損傷身體的,實際上放療是腫瘤治療的有力武器,不僅單獨可以作為根治性手段,聯合手術和化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提高器官保存率。現代精確放療正常的組織器官有安全的劑量限制,放療反應明顯降低,大大增加了放療的安全性。
有哪些放療不良反應?什么時候會發生?
放療反應根據發生的時間分為急性反應和后期反應,根據發生的部位分為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急性反應一般發生在放療過程中和放療結束3個月內,有些反應在放療結束后較長的一段時間才出現,放療結束超過3個月的不良反應,為后期反應。
有哪些全身放療反應?
放療是一種局部治療手段,不良反應主要在放療靶區的局部,但是也可能會出現全身反應。全身反應主要是免疫下降、功能紊亂與失調引起,表現為疲乏、虛弱、發熱、食欲下降、骨髓抑制、厭食、惡心嘔吐等。
惡心嘔吐:是放療常見不良反應之一,大多數是因為放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引起。
發熱:放療過程中引起發熱的原因有多方面,腫瘤放療后壞死吸收會導致發熱,血象下降、免疫下降合并病毒或細菌感染也可引起發熱。出現發熱應及時向醫生反映,積極尋找病因,根據情況對癥治療,低于38℃,建議多飲溫開水,注意休息。體溫高于38℃,引起明顯全身不適,使用物理降溫和退熱藥物,38.5℃以上應暫停放療,使用退熱藥物,必要時使用抗生素。
血象下降:造血系統對射線較敏感,部分患者放療中可出現外周血象下降,尤其是照射較大范圍的扁骨、骨髓、脾、大面積放療、同步化療或之前有多次化療史,血象下降更明顯,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更快,下降到一定程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白細胞下降患者感乏力,易引起嚴重感染,血小板下降引起出血傾向。放療期間需按要求定期查血,視情況使用升白細胞和升血小板的藥物糾正血象下降,嚴重者需停止放療,支持對癥治療。
不同部位不良反應不同喲
小編為你詳細解答
頭頸部放療常見的不良反應?
皮膚:放射性皮損主要表現為瘙癢,色素沉著,干、濕性脫皮和破潰等。
口腔黏膜:輕度表現為黏膜紅腫、充血、斑點狀白膜形成、稍痛。嚴重者融合性白膜、潰瘍形成、疼痛明顯、影響進食。
口干:正常人的唾液由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分泌,保持口腔濕潤,幫助消化食物,頭頸腫瘤患者放療時上述腺體難免會在放射野內,故病人會覺得口干,可能會伴隨終生,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在放療中注意多飲水、補充營養減輕癥狀。
放射性腦損傷:因腫瘤的顱內侵犯或者腦組織周圍組織結構的侵犯不可避免照射腦組織時可能會放射性腦損傷,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癲癇、精神異常等。
胸部放療有何不良反應?
放射性肺損傷:放射性肺炎多于放療后2-3周出現癥狀,輕者無癥狀或有刺激性干咳,嚴重者出現高熱、胸痛和氣急。放射性纖維化多出現于放療后數月到數年,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主要是對癥治療,給予激素、維生素和抗生素緩解炎癥,給予吸氧緩解低氧血癥。
放射性食管損傷:食管的鱗狀上皮對射線比較敏感,食管癌、肺癌、縱膈腫瘤的放療均可使食管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引起放射性食管炎,表現為吞咽疼痛、胸部疼痛、發熱、嗆咳等,后期因食管纖維化狹窄出現吞咽困難。
腹部放療可能有哪些損傷?
放射性肝損傷:輕者無癥狀或輕度肝功能異常,重者會出現精神萎靡、肝區疼痛、黃疸、腹水等,極少數會出現肝衰竭危及生命。重在預防,應早診斷,早治療。
放射性胃腸炎:一般出現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常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治療以飲食調節和對癥處理為主。
放射性腎損傷:表現為蛋白尿、血尿、高血壓、貧血等,以預防為主,控制照射的劑量和體積,保護腎功能、降壓及對癥治療。
盆腔放療的不良反應?
放射性直腸炎: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便、血便等
放射性膀胱炎: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
放療后出現不適怎么辦?
放療過程中或放療結束后出現不適要及時跟醫生反映,讓醫生判斷是否放療不良反應,以早發現,早期治療,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復診。
放療不良反應可以恢復嗎?
急性放療反應一般經對癥處理或停止放療后逐漸恢復,后期反應一旦發生,不容易恢復,以預防為主。
放療是腫瘤腫瘤的重要手段,不良反應多為輕度,經對癥治療或放療結束后逐漸緩解,正確認識放療的不良反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配合醫生早發現早治療,保證放療的順利進行,以利于病情的控制。
專家
推薦
張 慧 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腫瘤學博士,住院醫師。
專業方向:直腸癌放射治療相關研究
章 真 主任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擅長胃腸道腫瘤、惡性淋巴瘤、乳腺癌及其他腹部和盆腔腫瘤的放射治療(含質子重離子放療)和多學科綜合治療。
專家門診:周三上午
特需門診: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