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五味,就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方面。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是古代通用并沿襲至今的名詞,所以四氣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四氣:寒、熱、溫、涼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4種藥性。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2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于熱、涼次于寒。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于人體發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癥狀,這時用桂枝、生姜煎湯飲服后,使患者發汗,就能消除上述癥狀,說明桂枝、生姜的藥性是溫熱的。如果生了疔瘡、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發熱,這就是熱的癥狀,這時用金銀花、連翹來治療,可以得到治愈,說明金銀花、連翹的藥性是寒涼的。 中草藥的藥性,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證。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證。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的藥性較為平和,稱為“平”性。由于平性藥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的作用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一般仍稱為四氣。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5種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各種滋味的作用如下。 辛 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一般發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有辛味;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 甘 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 酸 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 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 咸 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一般消散結塊的藥物和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咸味。 其他 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它們的意義和作用如下。 淡 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數是淡味。 澀 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并列,稱“淡附于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7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臨床應用時,一般要既用其氣又用其味 氣和味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每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所以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 一般來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有所區別;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例如,同樣是寒性藥,若味不相同,或為苦寒,或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同樣是甘味藥,但氣有所不同,或為甘溫,或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黃芪甘溫,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 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 在臨床具體應用時,一般都是既用其氣,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應用的時候,配合其他藥物,可或用其氣,或用其味。
作者: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醫院 董飛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