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這里是白城——年俗年味



——


  白城人把過春節叫過大年或陰歷年,有很多講究,千百年來,形成了當地特有的過年風俗。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春節準備、慶祝活動等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白城民間過年從臘月開始置辦年貨,進行一系列準備,進行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迎財神等種種風俗活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放煙火狂歡,直至農歷二月初二才算圓滿結束,歷時一個多月。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后這段時間里,闔家團圓、訪親探友、休閑娛樂、拜神祈福,以各種方式來表達喜悅,期盼來年的好運。活動豐富多彩且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現,成了白城歷史文化的濃縮,體現了這一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臘月初八就是年節的開場鑼,在吃了美味的臘八粥后,人們就開始為大年作準備。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從這時起到年三十兒前是春節最后的準備階段,這期間,人們清掃屋塵,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稱“忙年”。


一、殺年豬


  因白城地處科爾沁草原,有著養豬養羊養牛養馬的習慣。牛和馬經過馴化可耕田騎駕,白城人不輕易宰殺,而豬和羊是白城農村飼養最普遍的家畜。考古學家們發現,至少在兩三千年前,生活在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原始部族,就有了很發達的養豬養羊業。羊一般在水草肥美的七八月份宰殺的多,過春節宰殺的少,而豬基本都在過春節前宰殺。因為豬的適應性強、長肉快、繁殖多,散養圈養都可以,所以農村一直把養豬作為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人家都在院門之側壘砌豬圈養豬,少者可供自給,多則可出賣換錢,“圈里養著幾口大肥豬”被視為家道殷實的標志之一,“肥豬滿圈”也是普通農家的美好愿望。


  過去,白城養豬雖然很普遍,但一般人家一年到頭卻難得吃幾回豬肉。原因是家里養的豬起碼要長過二百斤左右才能“出圈”,即使殺豬一般都是賣了換錢花。只是在五月節(端午節)和八月節(中秋節)才舍得花錢到集市上買幾斤肉解解饞。只有到過年了家家戶戶才能殺豬吃肉。所以過去白城人把“豬肉燉粉條子管夠吃”視為很難得的“口福”。


  唯獨過年(春節)是個例外。進了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準備過年,民間謂之“殺年豬”。東北童謠中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盼望殺年豬吃肉的心情。


  殺豬在白城農家算是一件大事,每個村屯里都有擅長殺豬的人,由他們“掌刀”,不僅整得干凈麻利,而且把豬的毛、肉和頭、蹄、下水、血、骨頭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條,分門別類。殺豬這天,殺豬的人家都要請左鄰右舍和親友前來聚宴,既為聯絡感情,也是表示慶賀。白城至今還有專門經營“殺豬菜”的飯館,在某些方面就是沿用民間的這種風俗。


  殺年豬是為過年做準備,由于白城民間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動刀剪的習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這幾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鞧等部分分解成塊和灌制的血腸、面腸等一起放進大缸里,用冰冷凍儲藏備用,用時拿出來“緩”一下就可以加工了。白城冬季寒冷,年豬肉從臘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會變質。精打細算的人家就會把這些肉按“計劃”食用,一直到“二月二”吃完豬頭,“過年”的整個正月里,都“不斷肉吃”。正月結束了,整個豬才算吃完,也標志著這個年結束了。


二、辦年貨


  白城人世世代代都把過年當作一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買很多東西,統名之曰“年貨”。白城的年貨如按大類,可分飲食、衣著、娛樂、裝飾等。飲食中大路貨如豬、羊肉、雞鴨、糖果、水果、蔬菜等,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雞、凍魚等則都是外地貨;各種海鮮來自大連或更遠的山東半島;現在更有各種深海魚蝦蟹等;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筍、玉蘭片之類,則又是江南的東西,各種反季新鮮蔬菜都是來自關外各地。年貨中日用品不少,有年畫、春聯、掛錢兒、剪紙窗花、裝飾用或祭祀用的各種材料做成的花,以及衣物布料等;還有來自南方的紙張、竹器、瓷器等等;祭祀用品是舊時年貨的大宗,如線香、錫箔、木版印的門神、灶王爺,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娛樂的東西就更多了,如一般人家都要買些撲克,至于骰子、紙牌、麻將等,則是成人的玩具。最熱鬧的就是賣煙花爆竹、春聯掛錢兒的攤子了,人頭攢動,討價還價,不亦樂乎。一進臘月,各鬧市皆擁擠不堪,都是買年貨的人,但各種東西價錢也都漲了不少,商人趁機做一筆好生意,故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


三、臘八節


  臘八是指每年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春節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就算開始了。固有“送信的臘八粥”民諺流傳。“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舊時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漢族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作“佛粥”。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如今即使在白城各家所用材料也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白城民間會在臘月初八這天泡臘八蒜,幾乎家家都會做,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泡大蒜瓣兒。做法也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如同翡翠碧玉,等到吃大年餃子時開食。


  關于臘八蒜的由來,據說也是有點兒說頭兒的。進入臘月,年關將至,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賬,準備過年。于是收債的就會泡上一些臘八蒜送人。欠債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關了,一年的債務該清算清算了。蒜,“算”同音,用臘八蒜當作催債提示,倒也算是難得的苦心。


四、祭灶王爺


  “二十三,糖瓜粘”。我國北方有臘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在白城民間就流傳著祭灶以使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傳統說法。我國商朝已有灶神之說。《莊子·達生》篇中有“灶有髻”的記載。司馬彪注解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淮南子·記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當時祭祖灶神,屬紀念性質。


  灶王,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祿。傳說中的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后人尊為火神。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廷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相傳灶王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每到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人家善惡。所以,從前有許多灶王廟,家家戶戶供灶王爺。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風俗。現在白城農村仍然沿襲這個傳統,家家戶戶于臘月二十三在灶前供奉灶王,祈愿灶王保佑家人平安。城里人就是買些灶糖,大人小孩都要吃點,黏黏牙齒,以免亂說話,得罪灶王,灶王上天稟報時不給匯報好事。同時也祈愿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灶糖是一種麥芽糖,黏性很大,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中心是空的,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白城人在小年這天的主食大多講究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


五、除塵掃房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白城人忙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打掃衛生。從臘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據說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所以白城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以待灶王歸來。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白城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擦凈門窗,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屋內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有的人家還要刷墻,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六、年夜飯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處在新舊的時間節點上。人們以喜悅、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這一天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接年飯。白城人很注重年三十兒這頓年夜飯,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千里迢迢趕回家來。年三十兒早晨,天剛麻麻亮,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淡化了雄雞的報曉,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起來了,一家人不用吩咐,便各自張羅著忙活著,有人貼春聯,有人收拾雞魚肉,有人擇菜,有人準備早飯。早飯也有講究的,一般要做發酵類的主食,取“發”之意,大部分人家蒸饅頭,也有的蒸豆包,有的在糯米面上撒紅豆蒸成年糕。吃完早飯接著忙,平時不舍得吃得好東西,全部拿出來,舍不得花錢買的,都早早買回來,并提前幾天陸續收拾準備完畢,只待三十兒晚上動手做一大桌子豐盛的好菜肴。一般再怎么貧寒,也是必要有魚和雞的,寓意“連年有余、吉祥如意”。人以五谷為天,糧食是人類的命根子,莊稼是農民的孩子。對于農民,古老的春節與其說是休閑快樂,倒不如說是借助它舉行祈禱莊稼豐產、豐收的盛典。年三十兒這頓飯稱接年飯,也是農民的祈年飯、感念飯。所以,作為主食的飯也很有講究,首先在量上要做得多,夠全家人年三十兒和大年初一吃的,預祝來年五谷豐登,有飯吃、有衣穿,贏得了一個“年年有余”的吉祥好兆頭。接年飯每家都不太一樣,有的將黏大米拌上紅豆、大棗、葡萄干放在鍋里蒸熟,有的用小米淘洗干凈后放進煮開的水里,煮熟之后用笊籬撈出來,再放在籠屜上蒸一蒸,使水分被米飯充分吸收。五谷中谷為首,小米是谷子碾出的,用小米象征五谷,祈求來年莊稼豐收,五谷豐登。


  吃年夜飯前要舉行祭祀。一般人家都要祭祖,長輩將代表祖宗的牌匾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一碗飯和幾樣菜,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有些人家還要搞一些其他不同發的供奉和祭祀活動。有供奉灶王的,就將接年飯擺到灶王爺面前;還有供奉“天地”神靈的,就將一碗接年飯放到院子下屋(倉庫)里。這些都布擺完了,與此同時接年的鞭炮也放完了,就把一個鮮活的新年接進了家門。一家人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圍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菜必須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有年禧套路菜。席間,老少互相祝愿、兄弟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有的人家中午就開始接年,有的是午后兩三點鐘。一般人家多是后者,這樣也可以就和就和半夜接神的那頓餃子。入夜,將室內外的燈一齊點起來,屋里屋外一片燈火輝煌。吃過團圓飯,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餡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白城沿江河一帶的人家,有的還用魚肉做餡,象征“年年有余”。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醬油等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吃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有的還把硬幣包在餃子里,誰吃到了預示誰在這一年就會交好運。豐盛的“年夜飯”吃完后,一家人團坐吃點心、水果、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就是守歲。


七、貼春聯


  大年三十兒一大早,白城人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房子里里外外裝點一新,渲染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在白城,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幾副大紅春聯貼于房門、院門、倉門上,有的人家連豬圈、雞架、車具上也都貼上春條、斗方(斗斤),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過去的白城,沒有賣印刷好的高檔春聯,每家貼春聯都必須找人現寫。那時,每個村屯都有會寫春聯的先生或毛筆字寫得好的人。一到年跟前,家家戶戶都買來紅紙,求這些人寫春聯。寫春聯的先生或寫“春節納吉祥,幸福萬年長”傳統春聯,或寫“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想念毛主席”感恩春聯,也有根據自家特點,比如養畜種糧大戶寫“牛羊滿圈糧滿倉”愿望春聯。一般百姓人家基本寫“金滿囤”“豬滿圈”“雞滿架”“年年有余”等祈福春聯。寫春聯的先生都不收錢,圖的是給鄉親送個吉祥。鄉親們也不會忘記寫春聯的先生,每家殺年豬時,都把寫春聯的先生請來作為座上賓。在白城城鄉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房梁柱腳上。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城人已不求人寫春聯了,人們都買印刷好的精美的春聯,貼的范圍也逐漸縮小,住樓房的人家只在門上貼一副春聯、一個“福”字門心就已經足矣了。


八、貼“福”字


  每逢春節,白城家家戶戶在貼春聯的同時,還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白城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把各種美好的愿望雕刻進紅紅的“福”字里。


九、貼窗花


  在白城,老百姓過春節時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窗花在白城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特別是通榆縣,剪窗花的傳統源遠流長,剪出的窗花深受人們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農事勞動、生活風俗、草原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特別是當年屬性的窗花,比如“牛年牛的窗花,龍年龍的窗花、兔年兔的窗花”,都十分受人寵愛。


十、貼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里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兇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吉利的愿望。


  在白城,春節貼年畫在城鄉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納福》等經典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通榆縣是闖關東年畫的發源地,年畫創作蜚聲全國,出現了大批很有名氣的年畫創作者,幾乎每家都貼過的《剪窗花》年畫印數和購買量創全國之最。這一現象,彰顯了白城人對年畫的鐘愛之情。


十一、貼“掛錢”


  “掛錢”是一種民間剪紙藝術,用紅綠燈花紙刻成各種象征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的圖案,過年時貼在門楣上當裝飾品。白城市郊區農村和市內小戶人家愿意貼“掛錢”。“掛錢”有的是買現成的,有的人家自己制作。制作“掛錢”時先買來紅、黃、綠等各色紙張,裁成16開后,把舊的“掛錢”樣子裝訂在刻“掛錢”的一板紙張上,然后用準備好的刻刀一刀一刀的刻,刻完后一板一板的放在一邊,準備年三十兒早上貼。自己家刻的“掛錢”雖然沒有現在購買的“掛錢”精美、漂亮,但那份喜悅和收獲也無以言表,刻著“掛錢”,盼著年的一天天到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中!“掛錢”的來歷,據說和爆竹一樣,都是為了驅趕那個叫作“年”的怪獸,爆竹是以其聲音來嚇唬“年”,而“掛錢”則以其顏色來刺激“年”的眼睛。民間形成貼“掛錢兒”的習俗,來源于唐宋時的“幡勝”。唐宋時每逢立春日,人們便用銀箔、羅彩剪成飾物或小幡、戴在頭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歡慶春日來臨,并互相贈送。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詩中這樣描述:“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蘇軾在《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中云:“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剪宮花。”后來,人們用它來避邪,把幡勝放大,在立春之日,貼在門楣上,懸于門首,為新春吉兆。這種春幡勝,就是最早的“掛錢兒”。到了清代,“掛錢”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詩人周寶善為其作年俗詩:“先貼門箋次掛錢,撤金紅紙寫春聯;竹竿緊束攢前帚,掃房糊窗算過年。”可見,“掛錢”的歷史是由來已久的。


  白城人對“掛錢”的喜愛,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檐下,預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十二、放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像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叭之聲,驚嚇鬼怪。關于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后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走,不再危害人畜。如今放鞭炮為了制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白城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劈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特別是到吃年夜飯之前,是燃放鞭炮的高峰,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鞭炮聲響徹夜空。正月初五、元宵節也都燃放鞭炮。過去,白城人放的鞭炮品種較少,只有小鞭、麻雷子、二踢腳、十響一咕咚,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各種禮花也悉數登場,應用越來越廣泛,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鞭炮和禮花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十三、守歲


  守歲,就是在每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古時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夜的守歲習俗從年夜飯開始,家人團圓,歡聚一堂,伴隨著室外震天的鞭炮聲,辭舊迎新。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擺上各種瓜子等干果、水果,邊吃邊聊。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摘下來時又酸又澀,人們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冰凍之后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冷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最受白城老少歡迎。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了吃零食,聊天,很多人家還進行打麻將、打撲克等娛樂活動,其他人則開始準備包餃子,餃子的用料也有講究,一般都用芹菜和韭菜,寓意勤勞和長久,祈愿勤勞持家,福綿壽長。還要將一枚硬幣包入餃子,吃到的人會交好運。不但挑起家人對這頓餃子的熱情,還為過年增添了趣味。


  守歲的時候,白城人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兒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守歲到子時,開始張羅煮餃子。這時,戶外鞭炮聲此起彼伏,白城人開始迎財神。據說鞭炮放得越早,餃子吃的越早,就會最先把財神迎回家。所以,一過11點,千家萬戶紛紛忙活起來,盡快煮好餃子,放響鞭炮,歡歡喜喜地吃餃子。吃過餃子,小輩人則向長輩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壓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求福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后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這些活動都結束,已過子時,守歲也結束了。


十四、壓歲錢


  除夕子夜一過,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后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白城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古時的壓歲錢是一種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以壓住邪祟。現在都是由長輩在紅色的紙袋里放進面額不等的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清人吳曼云《壓歲錢》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白城人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十五、拜年


  拜年是白城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也是春節期間重要的情感交流溝通活動。“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白城人通常是在除夕零點以后開始給家中長輩拜年,這個時候新的一年開始,大家互相祝賀,早于零點屬于拜早年,這個時候新年并未到來拜年顯得有點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拜晚年了,這個時候新年的喜慶氣息已經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關于拜年有一個傳說。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作“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有一年,“年”又來到村子,人們發現它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于是又一年,當“年”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紙,掛紅燈籠,“年”來了,人們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發出響亮的聲音,終于,“年”被趕跑了。于是,后來人們都有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習俗。


  過去的白城,文化娛樂較少。拜年便成了不可缺少的節日活動。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者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糖果相待。白城人拜年,平輩的兩手握拳互拜,晚輩的給長輩的行跪禮磕頭。最流行的拜年話是“過年好”“恭喜發財”和“祝您長壽”“抬頭見喜”。如今,這些習俗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在延續。


十六、破五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原來,大年三十兒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搭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由于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能往外扔東西包括垃圾,掃地只能在屋里掃,垃圾先放在屋里的角落。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動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這一天,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白城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包餃子叫“捏破”,吃餃子叫“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辟邪之意。


  “破五”這天,還有個頂重要的事兒,按照舊俗,臘月底各家字號把賬結好,開出總清單送給東家。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大小伙計,把錢分好,用紅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大年三十兒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給東家拜年,初二祭財神等等,這些都是歡樂的事,而最最緊張的是年初四或年初五晚上開市之前那頓酒席了,這是一頓使人提心吊膽的“便宴”。這頓晚宴,是比較豐盛的,有菜有酒。上席時,東家、掌柜,大小伙計各就座位,小伙計依次把酒斟滿,當家的舉杯祝賀,吃上幾口酒菜之后,便要開腔了。如果生意好,便當眾宣布人事照舊,大家開懷暢飲,如果生意不好,要辭退人,按老年規矩,也十分注意禮貌。在席上當家的嘆完“苦經”之后,便親自為某人倒酒盛飯,此人便明白了,飯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帶著辛酸和熱淚告辭走了。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在這五天內,商店停市,戲館子封箱不唱戲,各衙門封印不辦公,統統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開市大吉。在這幾天中,繁榮熱鬧的去處,大大小小的買賣,一律關著門,用大紅紙寫了貼在門上:“初五開市”。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商店酒樓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營業。如果一家店鋪初五、初六開不出市來,那就等于告訴人們這家字號“關門大吉”了。


  求財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一直延續至今。一大早起來各商家店鋪打開大門和窗戶,燃放爆竹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如有鋪面變化、柜臺增減之舉,一般多在初六定奪。


十七、禁忌


  正月不剪頭。白城人認為,大年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里剪頭。


  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過年忌帚,年前打掃干凈,大年夜開始就不動掃帚,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不倒垃圾,把垃圾都倒在一個大的容器或垃圾袋里,同時備一大桶,以盛廢水,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就是不愿將好運氣、財氣掃走倒掉。所以只有等著到初三才可以掃地。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


  初一到初五不動針線。老輩人說初一開始就不能動針線了,所有縫連補粘的針線活都要等到過了初五才能做,否則這人會得瞼腺炎(麥粒腫)。所以,過去日子困難的時候,針線活特別多,年前除了打掃衛生,就是趕針線活。入夜其他家人都睡了,家庭主婦仍坐在燈下一針一線地趕著縫補舊的,趕制新的,熬得眼睛紅紅的,但看到一家老小都穿的齊整如新,疲憊的臉上也會笑得如綻開的花朵。


  新結婚后第一年正月十五這天晚上,新媳婦要到姑姑或姨娘家去住,既不許看婆家燈,也不許看娘家燈。據說,看了婆家燈,死公公,看了娘家燈,死親爹。民間所說的“閨女看了娘家燈,娘家窮得丁打丁”“正月十五不躲燈,先死老公公”等一類俗話,顯然屬無稽之談,但仍在一些落后地區流傳。


十八、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佳節的延續,春節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節是白城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節喧鬧尤為熱烈,體現了白城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從除夕到正月十四,人們的活動都局限在房間里,而到了正月十五,吃完了元宵,人們便三五成群紛紛走出家門,集體狂歡。


  最主要的活動是觀燈。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焰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對于每個家庭來說,慶祝元宵節的活動也與燈密切相關。大人們都要給孩子們做一個燈,有的用罐頭瓶子,在底部放上一根木條,木條中間釘一個釘子,釘子尖頭朝上,穿住一根細小的紅色蠟燭。也有用紙糊的燈籠,用竹笓或鐵絲做成各種形狀,用彩色的紙糊上,在預留出的竹笓或鐵絲上插上紅色的小蠟燭,須小心不使其倒下燃著。孩子們提著家人給做的燈籠,東家走西家竄,互相比著燈籠,追逐著,做著各種游戲,無比開心。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做的燈籠早已放置在主要的廣場,人們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白城人過元宵節吃元宵,有的人家買現成的,有的自己做。大致過程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糯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糯米粉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后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征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如今,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逐漸被日常生活消解,復雜的節俗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家人、親朋結伴而行或走大街,或前往人多熱鬧的地方觀燈。這天晚上,白城大街小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到處是人,大人們高聲說笑,小孩子吃著冰糖葫蘆,目的是祛病除災。“送燈”,即在元宵節當晚,家人要給逝去的親人送燈,以指引故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很多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參與節慶活動,各單位很早就把各式各樣的燈做好,安放在廣場,夜幕降臨時,彩燈同時點亮,供市民參觀賞玩。近些年,政府還在每年的元宵節燃放煙火,五顏六色的煙火在空中綻放出各種各樣的花朵,節日的上空五彩繽紛,絢爛多姿。


十九、龍抬頭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白城人在這一天有吃豬頭肉、理發(剪“龍頭”)的習俗。此時,正月剛剛過去,節日氣氛徹底結束,專門為過年宰殺的年豬吃到最后只剩下豬頭了,過“二月二”,白城人要吃豬頭肉,一方面慶祝節日,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一方面標志長長的大年結束。而整個正月不能剪頭的習俗至此開戒,在這一天剪頭叫“剪龍頭”,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風俗,據說,在“二月二”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所以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個吉利。


  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到了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冬眠狀態,此為“入蟄”。“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傳說中的大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為龍抬頭,也與自然環境有關。“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北方地區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京城舊事:除夕夜話
這些名家筆下的除夕真溫暖,快講給孩子聽吧!
春節習俗的研究報告149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人過年的習俗(完整版)
中國十大傳統節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洪洞县| 尼木县| 扶余县| 盈江县| 寿光市| 布尔津县| 商洛市| 阿尔山市| 新绛县| 吴桥县| 阜康市| 霍山县| 商城县| 定南县| 江源县| 泰和县| 蓝山县| 庆安县| 万安县| 台州市| 贵溪市| 饶平县| 大宁县| 来安县| 延川县| 珠海市| 西平县| 崇明县| 专栏| 永善县| 灯塔市| 同江市| 沂源县| 海南省| 武宣县| 安吉县| 汽车| 灌南县| 中阳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