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選自《這里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立項項目
——
白城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口中以漢族、蒙古族、滿族居多,且雜居在一起,生活習俗互有影響,已經鮮有差別,都使用最普通的交通運輸工具——木輪大車。漢族人稱之為“鋼軸車”,蒙古族稱之為“勒勒車”,滿族稱之為“轆轆車”。鋼軸車的起源已經無法考證。不過《漢書·揚雄傳》載《長揚賦》有車旁加賁的字和語句。據考證,車旁加賁就是早期的車輛,說明秦漢之際,漢族人就懂得造車。勒勒車有記載的起源可上溯到《漢書》所記載的“轅輻”。南北朝時期,鮮卑、柔然、敕勒等民族,造車技術已經相當高超。北朝時的敕勒人就以造車聞名,他們造的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很適應草原環境,正因為如此,被史書上稱為“高車人”。在遼代,生活在白城及周邊的蒙古族造車技術已經很發達,并且廣泛用于游牧生活中。白城一帶的鋼軸車以草原上的榆木、北山里的(白城人所說的“北山里”是指大興安嶺一帶)柞木、楸子、樺木、樟木等為原料,雙輪1米多高,由軸、輻、轄、輞、轂組成,為了耐用,輪子與地的摩擦處用鐵瓦包裹,車轂的軸孔里放個鐵箍,車軸上則套一個鐵圈。穿上車軸后,車軸外面還插一根別棍稱為車轄。輞輪用大帽鐵釘釘牢,便于承重。車上部是由車轅、車撐、車槽、車廂、車兒板組成。軸是鋼鐵制作,軸與轂處要經常澆潤滑油。鋼軸車的名稱可能由此而來。
白城地區接近蒙古地區,域內有蒙古族自治鄉,有很多蒙古族居民,漢蒙生活習性相互影響很深。白城城鄉居民生活也滲入很多蒙古族生活方式,從而逐漸形成白城地區的文化。“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因常以牛拉動,故也叫蒙古式牛車。牧民們拉水、拉牛糞、拉柴草、換場搬家裝載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及婚喪嫁娶等都離不開它。勒勒車,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里,是最為古老的一種,就像蒙古包是所有建筑形式里,最為簡易最為古老的形式一樣。它跟隨古老的蒙古族人游牧遷徙,存在了許多個世紀。是蒙古民族人須臾不能離開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勒勒車,雙輪很大,車身卻小,適于在深草地帶和雪地里行駛。一般由牛來牽動,有時也用駝和馬。必要時,一人可駕3—10輛勒勒車,有人戲稱它為草原列車。
在遼闊的草原上,它們星星點點地緩慢行駛,吱吱嘎嘎地丈量著母親的草地。就像初生的嬰兒,悠然地爬動在慈母寬大的胸脯上。勒勒車,是最適于草原生態的一種原始交通工具。它的節奏,就是大地的節奏,也是靈魂的節奏。一個人坐在勒勒車上,悠悠丈量草原時,靈魂就會顯得安靜,呼吸就會感到舒暢,思維也顯得不狂不躁。只有如斯,才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的一切美好。在蒙古高原的靜夜里,在奶色的月光下,蒙古包就像一只白鶴,安靜地平臥在綠草叢之中,仿佛在做飛翔的夢。而勒勒車,則與之相攜相伴,像一個守衛者似的存在著。牧羊犬臥在輪邊,似睡又醒,在這寧靜的月夜依然警戒著。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白城農村從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還都使用鋼軸車。它的缺點是車輪窄、沉重、沒彈性,冬天行走還可以,一到春天和夏天車輪容易陷進泥坑、濕地,用老百姓的話說好“打臥”,而且,裝上重載后,馬牛拉起來特別沉,最少要四匹馬、或四頭牛才能拉得動。后來這種車逐漸被淘汰,只有在查干浩特那達慕大會上還能聽到勒勒車的吱吱聲,它帶來的是人們的喜悅和久遠的回憶。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鋼軸車、勒勒車是何物,好在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白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是鋼軸車還是勒勒車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車、小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數偏僻地區還有牧民使用外,草原上已很難見到勒勒車。掌握勒勒車制作技藝的匠人已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