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榮 胡愛榮,寧波市第二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寧波市中西醫結合分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寧波市肝病技術指導中心秘書,寧波大學醫學院兼職教師。200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研究方向:各種肝病及肝纖維化、肝硬化的防治。從事內科及傳染病臨床工作近14年,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科進修半年,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眾所周知,肝臟是人體內臟里最大的器官,它在機體的代謝﹑膽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熱量產生及水與電解質的調節中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機體內的一個巨大的“化工廠”。慢性肝病是由多種病因(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等)導致的慢性肝損傷。在我國,目前仍以乙型肝炎為主要病因,但脂肪肝(包括非酒精性和酒精性)和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率不斷增多,需要引起重視。
實際上,肝臟具有強大的自身修復功能,但是這種修復并不能使肝臟回到原來的狀態,而是在壞死肝細胞的基礎上形成瘢痕(瘢痕修復,即膠原纖維的沉積)。久而久之,慢性肝病由于致病因素的不斷損傷(病毒因素、免疫損傷、炎癥損傷等),肝細胞不斷死亡,瘢痕組織不斷沉積,導致肝臟的結構發生改變,最終發展到肝硬化或肝癌等終末期肝病。這種損傷大多數是隱匿性的,病人很少有較明顯的不舒適,往往是在體檢過程中被發現。有些病人在體檢時發現血小板降低,輾轉于血液科等多個科室,最終確定為肝硬化。但如果損傷過于強烈,則會導致重型肝炎。
因此,對于慢性肝病,我們強調的是需要定期檢查,以便盡早發現肝臟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及時給予治療和干預。
乙型肝炎
1、目前,反映肝臟損傷最常用的指標仍是肝功能(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谷丙轉氨酶),但該指標與肝損傷的實際程度仍有不一致。
我們的研究發現近30%的肝功能正常的乙肝人群(所謂的“健康攜帶者”)存在明顯的肝臟疾病進展,是需要治療的對象。我國臺灣學者通過對1932例非活動性表面抗原攜帶者(即肝功能正常、并且乙肝病毒水平較低的人群)長達13年的隨訪研究發現,非活動性表面抗原攜帶者依然有進展為肝細胞癌和肝臟相關死亡事件的風險。因此,
肝功能正常的乙肝人群切不可大意!
2、隨著近十余年來有效抗病毒治療的應用和推廣(包括強效低耐藥的口服藥物和長效干擾素),乙型肝炎及其相關疾病的預后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這些治療能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乙肝病毒復制,減輕肝細胞炎性壞死及肝纖維化,達到延緩和減少終末期肝病(重癥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其他并發癥(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但我們強調的是“能夠延緩和減少,而不是完全阻止或杜絕”。也就是說,經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后,肝臟疾病仍有可能繼續進展,只不過其發生率大大降低、進展速度大大減緩。
因此,病情穩定后仍需要定期檢查。
1
是為了監測病情是否仍在進展或進展的速度如何。
2
是為了監測上述抗病毒藥物的安全性如何,如干擾素的不良反應、口服藥物阿德福韋和替諾福韋的腎損害和骨密度降低等。
3
是為了監測口服抗病毒藥物的耐藥性,目前我國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藥現象比較突出。
脂肪肝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的不斷富裕,飲食質與量的提高,很多不健康生活方式而至的疾病隨之而來,諸如肥胖綜合征、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等,有人把它們稱為“富貴病”。這些都與脂肪性肝病有密切關聯。
由嗜酒引起的脂肪肝稱為酒精性脂肪肝;其他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藥物、妊娠等引起的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
對于脂肪肝的治療,我們一直認為相對于乙肝的治療要困難。因為:
1、目前還沒有針對于脂肪肝的特效藥物,目前應用的都是抗炎保肝、抗氧化、調脂以及胰島素増敏劑等。
2、脂肪肝的飲食控制及有氧運動在目前的實際生活中一般人很少能夠堅持下來。對于脂肪肝,要做到控制飲食量(低脂,低糖飲食,控制米飯、面食等含淀粉或高糖食物),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貴在持之以恒。
3、目前,公眾對于脂肪肝的認識不夠,以為脂肪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乙肝則很危險。實際上,脂肪肝一樣會進展到肝硬化或者肝癌,特別是脂肪性肝炎,甚至進展速度還要比乙肝快。而乙肝病人則會堅持到醫院復診,與醫生交流。
4、脂肪肝只是代謝綜合征的一種疾病,許多人除了脂肪肝外,往往合并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肥胖,高尿酸血癥,糖尿病甚至動脈硬化以及冠心病),因此治療是個多學科的配合,而目前在中國,接受全方位治療的情況比較少。
因此,脂肪肝的定期檢查亦然十分重要,目的是篩查肝臟疾病的進展和代謝綜合征其他組分(如高脂血癥、高血壓、高尿酸血癥、糖尿病等)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