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照專家團 汪明明 汪明明,男,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山東大學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攻關協作組全國委員,山東省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2000年開始擔任主任醫師職務,長期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理論扎實,經驗豐厚。擅長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傳染病和并發癥的診斷治療及其危重型疾病的搶救。 本文系汪明明醫生原創投稿,肝膽相照平臺編輯,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標明出處。 01. 基因多態性 包括肝癌在內的很多腫瘤存在遺傳傾向,此與人體基因有關。人體基因存在多態性,等位基因中以野生型功能狀態最佳,某些抑癌基因一旦出現突變則會導致功能改變,產生對腫瘤的易感性。例如,最常見的p53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廣譜抑癌基因)突變會增加肝癌的風險。該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實質是一種轉錄因子,控制著細胞的有絲分裂。如果細胞有受損,則使細胞停留在G1和G2期進行修復,如果得不到修復,則干脆誘導細胞凋亡,以免惡變。p53基因掌控著人體細胞的“優生優育”。p53基因突變常見位點是rs1042522,其野生型為GG,如果突變后變成雜合突變型CG和純合突變型CC,則部分失去或完全失去抑癌功能,容易發生包括肝癌在內的各種腫瘤。EPHX1基因(環氧化物水解酶基因)編碼的環氧化物水解酶對乙醇、苯并芘、二甲基亞硝胺、甲醛等物質具有分解代謝作用。若該基因突變,所表達的酶活性下降,則上述有毒物質得不到有效分解,會對正常肝細胞產生刺激作用,導致肝癌發生。
每個人的基因類型與生俱來。通過基因檢測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基因型,若存在某一基因缺陷,則在日常生活中應規避相關風險。
02.
病毒感染
嗜肝病毒慢性感染是導致肝癌的最重要因素。流行病學提示,肝癌患者中約70%以上存在乙肝病毒感染,10%-20%存在丙肝病毒感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同時存在這兩種病毒的感染。
因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反復炎癥,可誘導肝細胞的異型增生,逐漸向癌細胞轉變;肝硬化的形成,導致肝臟解毒能力大幅下降,各種外源性和內源性毒素的刺激,會加速肝細胞的惡變;病毒的DNA或RNA的序列片段可整合到肝細胞DNA中去,誘發細胞的基因突變,導致肝癌;乙肝病毒X基因所編碼的HBx蛋白可與p53蛋白結合,使后者失去對細胞分裂的調控和抑癌作用。
所以,對于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來說,積極抗病毒治療是極為重要的。隨著丙肝直接抗病毒藥(DDAs)的研發成功,治愈丙肝已成為可能,患者不可錯失良機。乙肝也是可控的,核苷類和干擾素都是有效的抗病毒藥。
03.
酒精
最新研究表明,全世界 5.5% 的癌癥發生和 5.8% 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2017 年來自美國臨床腫瘤協會最新數據顯示:41% 口腔癌、23% 喉癌、22% 肝癌和 21% 食管癌均與飲酒相關。酒精的化學名為乙醇,是一種強氧化劑。乙醇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脫氫變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再脫氫轉變為無毒性的乙酸。乙醛的毒性比乙醇大得多。
酒精在肝臟代謝,若長期大量飲酒必然增加肝臟負擔,并對肝細胞產生毒性刺激,誘使肝細胞惡變,若同時存在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或存在乙醛脫氫酶基因缺陷,發生肝癌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酒精是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肝癌的催化劑,所以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必須絕對忌酒。健康者飲酒也應適量。
04.
食物中的毒素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擔負著人體的生物轉化、解毒功能。已知與食物有關的致癌毒物有:腌制食物和剩飯剩菜中的亞硝胺、霉變糧食中的黃曲霉菌、熏制食物中的苯并芘、油炸食物中的多環芳烴等。農藥的違規濫用致使我國食品安全面臨巨大挑戰,果蔬中普遍存在的殘余農藥令人觸目驚心。這些毒素伴隨食物進入人體后首先要經過肝臟,并經肝臟代謝解毒,肝臟便成了第一受害者。
拒絕上述含毒食物是預防肝癌的重要手段,油炸食品時,食油不可反復利用。果蔬一定用清水多浸泡、洗凈食用,能削皮的盡量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