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寧,劉曉然
【病史】
患者女性,63歲。
主訴:發作性胸悶1周。
現病史:患者1周前突發胸悶。2014年9月3日于當地醫院就診。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II、III、avF導聯Q波形成。2014年9月9日于當地醫院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示“右冠狀動脈輕度硬化,左冠狀動脈各段大致正常”。
三次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變化明顯,如下:
2014年9月5日超聲心動圖檢查表現:主動脈硬化,主動脈瓣退行性改變;左室壁增厚(室間隔14mm,左室后壁12mm);左室順應性減低;左心收縮功能正常。
2014年10月8日超聲心動圖檢查表現:左室間隔與后壁厚約10mm;二尖瓣口血流E/A>1;TDI:e/a<1,左室順應性減低;二尖瓣反流(輕度); 三尖瓣反流(中度)。
2014年10月16日超聲心動圖檢查表現:左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各壁心尖段及后壁室壁呈非對稱性增厚,以心尖段為著,最厚處達19mm,心肌回聲增強);雙房增大;主動脈瓣反流(輕度);二尖瓣反流(中-重度);三尖瓣反流(重度);肺動脈高壓(中度)。提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由于病情變化明顯轉入我院就診。
既往史:高血壓和慢性肺氣腫病史10余年;過敏性哮喘近20年。否認結核、肝炎等傳染病病史。無手術史及輸血史。預防接種史不詳。無疫區居住史。無吸煙史、酗酒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
T:36℃,P:70次/分,R:22次/分,BP血壓180/100mmHg,心前區無雜音。
【輔助檢查】
心電圖(ECG):竇性心動過速懷疑前間隔部梗塞(V1 V2)QT延長,ST-T段異常(I II V5 V6)右心電軸偏轉(圖1)。
圖1 心電圖
實驗室檢查(圖2,3):
2014年9月9 日,血常規提示:WBC:9.48×109/L(參考值4~10),嗜酸性粒細胞數4.09×109/L(參考值0.02~0.5),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44.8%(參考值0.4~8),纖維蛋白原4.02g/L,D-二聚體1.44mg/L(參考值0~0.55)。
2014年9月10日血常規提示:WBC:9.79×109/L(參考值4~10),分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36.6%(參考值0.5~5.0),嗜酸性粒細胞數3.58×109/L(參考值0.02~0.5),D-二聚體0.8mg/L(參考值0~0.55)。
2014年9月11日血常規提示:WBC:9.97×109/L(參考值4~10),分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38%(參考值0.5~5.0),嗜酸性粒細胞數3.79×109/L(參考值0.02~0.5)。
2014年9月15日血常規提示:WBC:10.88×109/L(參考值4~10),分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33%(參考值0.5~5.0),嗜酸性粒細胞數3.59×109/L(參考值0.02~0.5)。
2014年10月9日血常規提示:WBC:14.84×109/L(參考值4~10),嗜酸性粒細胞數4.03×109/L(參考值0.02~0.5),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27.2%(參考值0.4~8),中性粒細胞數8.68×109/L(參考值1.8~6.3)。
圖2 實驗室相關檢查
圖3 嗜酸性粒細胞
【超聲心動圖】
左室長軸切面:左房增大,左室腔內徑偏小(圖4);左室M型:左室舒張末期內徑較小(32mm),室壁運動尚好,左室收縮功能正常(EF78%)(圖5)。
彩色多普勒主動脈瓣及二尖瓣見少量反流信號(圖6)。
左室短軸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呈中等強度回聲,以前壁、側壁和后壁心內膜增厚為明顯(圖7)。
心尖四心腔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側壁(厚度為10mm)和心尖部(15mm)心內膜增厚明顯;右心室心內膜面增厚,心尖部近閉塞(圖8,9)。
心尖兩心腔切面:左心室前壁心內膜明顯增厚(圖10)。
心尖三心腔切面:左心室整個心內膜均增厚,前間隔、心尖及后壁處的心內膜均增厚(圖11)。
二尖瓣口血流頻譜:E峰/A峰大于2,提示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圖12)。
雙房擴大:左心房增大,上下徑為42.7mm,左右徑為51.9mm(圖13)。
左室大小:舒張期左室心腔舒張期面積和容積明顯減小(圖14),收縮期左室心腔收縮期面積和容積明顯減小(圖15)。
彩色多普勒:三尖瓣見輕度反流信號,三尖瓣反流速度339cm/s,壓差46mmHg,估測肺動脈收縮壓為56mmHg(圖16)。
圖4 左室長軸切面:左房增大,左室腔內徑偏小
圖4(動態)左室長軸切面:左房增大,左室腔內徑偏小
圖5 左室M型:室壁運動尚好,左室收縮功能正常
圖6 左室長軸切面:彩色多普勒顯示主動脈瓣反流
圖6 (動態)左室長軸切面:彩色多普勒顯示主動脈瓣反流
圖7 左室短軸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呈中等強度回聲,以前壁、側壁和后壁心內膜增厚為明顯(箭頭所示)
圖7(動態)左室短軸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呈中等強度回聲,以前壁、側壁和后壁心內膜增厚為明顯
圖8 心尖四心腔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側壁(厚度為10mm)和心尖部心內膜增厚明顯(箭頭所示);右心室心內膜面增厚,心尖部近閉塞(箭頭所示)
圖9 心尖四心腔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心尖部心內膜厚度為15mm
圖9(動態)心尖四心腔切面:左室心內膜明顯增厚,心尖部心內膜厚度為15mm
圖10 心尖兩心腔切面:左心室前壁心內膜明顯增厚(箭頭所示)
圖10(動態)心尖兩心腔切面:左心室前壁心內膜明顯增厚
圖11 心尖三心腔切面:左心室整個心內膜均增厚(箭頭所示為后壁處的心內膜)
圖11(動態)心尖三心腔切面:左心室整個心內膜均增厚
圖12 二尖瓣口血流頻譜:E峰/A峰大于2,提示左室舒張功能減低
圖13 雙房擴大:左心房增大,上下徑為42.7mm,左右徑為51.9mm
圖14 左室大小:舒張期左室心腔舒張期面積和容積明顯減小
圖15 左室大小:收縮期左室心腔收縮期面積和容積明顯減小
圖16 三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速度339cm/s,壓差46mmHg
【超聲提示】
雙心室心內膜增厚,考慮為Loeffler心內膜炎。
心房增大,左室腔內徑偏小。
主動脈瓣反流(輕度)。
二尖瓣反流(輕度)。
三尖瓣反流(輕度)。
肺動脈高壓(中度)。
左室舒張功能減低(限制性充盈)。
【心臟核磁成像】
心臟核磁成像顯示雙心室心內膜明顯增厚,雙心室心尖部閉塞(圖17);心肌延遲顯像顯示心內膜下纖維化(圖18)。
圖17 心臟核磁成像:MRI雙心室閉塞,箭頭所指處左右心室心尖部閉塞
圖18 心臟核磁成像:MRI心內膜下纖維化,箭頭所指處左心室心內膜下纖維化
【鑒別診斷】
1.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超聲表現:室間隔與左室后壁增厚,以室間隔為著,心室壁的回聲紊亂、顆粒粗糙。以左心室流出道是否有梗阻可分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超聲心動圖是診斷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能夠準確的探測室壁肥厚的部位、肥厚程度及肥厚類型。本病例病變主要表現為左右心室內心內膜增厚,心尖部閉塞,心臟核磁檢查可見左心室心內膜下纖維化,病變主要結合臨床血清學加以鑒別。
2.心肌淀粉樣變
心肌淀粉樣變的超聲表現:左右室心肌明顯增厚,整個心肌呈斑點樣回聲增強,本病例病變主要表現為左右心室內心內膜增厚,心內膜下一層心肌回聲增強,病變主要結合臨床血清學及心臟核磁進一步加以鑒別。
3.心尖室壁瘤合并附壁血栓
心尖室壁瘤合并附壁血栓超聲表現:左室腔內可探測到形態各異、大小不等、回聲強弱不等的血栓回聲。血栓與心內膜緊密相連,室壁向外膨出,血栓附著其上。仔細觀察血栓與心內膜有較明顯界限,所有血栓均附著在變薄的室壁上,形成室壁瘤的心尖部心肌運動消失。患者心尖部心肌運動尚可,血栓位于增厚的心內膜與心肌之間。
【最終診斷】
Loeffler心內膜炎。
【分析討論】
Loeffler心內膜炎:又名嗜酸粒細胞性心內膜炎,噬酸粒細胞性心肌病,1936年由Loeffler首先報告,本病屬限制性心肌病。它的特征是伴有局部或廣泛嗜酸粒細胞浸潤和心內膜受累,心肌內膜和心內膜下纖維化,引起心臟充盈受阻的舒張功能障礙,心臟擴大與心力衰竭程度不成比例,頑固進行性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為任何導致嗜酸粒細胞增高的疾病,如寄生蟲病、T淋巴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過敏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及各種感染等。其主要病理特點為心內膜透明樣變、心內膜心肌梗塞、纖維組織增生及附壁血栓形成。基本病程為①壞死期;②血栓形成期;③纖維化期。
主要受累的器官:據文獻報道,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5×109/L,且持續一段時間可引起全身器官的損害。心臟是主要受累的器官,且主要累及心尖部的心內膜,也可以累及二尖瓣等。心內膜纖維增生、心肌壞死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等病理檢查結果為確診依據。本例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數持續增高,超過診斷標準,后經過激素治療嗜酸性粒細胞數才下降至正常值。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數變化(圖3)。
影像學特點:本病例雙心室心內膜面回聲異常增厚,左房增大,左室腔內徑偏小,雙心室心尖部近于閉塞,左室心肌收縮活動尚可,舒張明顯受限,二尖瓣血流圖E峰/A峰大于2。心臟核磁檢查提示存在心內膜下心肌纖維化,并可見增厚的心內膜與心肌間高密度回聲,考慮血栓可能性大。結合實驗室檢查,本病符合Loeffler心內膜炎表現。
【經驗教訓】
誤診:本病例超聲首診時誤診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聲醫師沒有結合患者多年過敏性哮喘病史及臨床血清學檢查結果,沒有仔細觀察發現增厚的是心內膜而不是肥厚的心肌,從而造成誤診。肥厚型心肌病具有家族發病傾向,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上常以心電圖結合心血管影像的臨床表現確立診斷,尤其在超聲心動圖檢查有特征性表現。
綜合分析:本病例應結合患者超聲心動圖、患者病史及血清學檢查綜合考慮,核磁等心臟影像學檢查進一步確診該病。
【學習要點】
超聲心動圖是診斷Loeffler心內膜炎的重要方法。超聲心動圖主要表現為心內膜顯著增厚、心尖部心腔閉塞、舒張功能明顯受限。
注意將增厚的心內膜面與肥厚型心肌病、室壁瘤附壁血栓、心肌淀粉樣變等進行鑒別。
結合心臟核磁等其他影像學方法及患者病史、血清學檢查更進一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