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大夫,我們單位體檢,查出我有頸動脈斑塊,這是不是得做手術啊?”由于出現這些困惑的患者中,40歲左右的患者居多,因此大家還有一個困惑:“這不是七八十歲才有的病嗎?我剛這個年紀怎么就有斑塊了,很嚴重嗎?今后該怎么辦?”
小編發現身邊也有不少親戚朋友對這一問題感到困惑,甚至恐慌!是時候該小編出手了!大家莫方,小編把頸動脈斑塊的相關診療和管理方案進行了整理,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講解。
Q1 頸動脈斑塊是老年人才會有的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頸動脈斑塊是一種慢性病變,絕非一朝一夕產生,而是長年累積形成。打個比方:頸動脈就像自來水管,管壁起初非常干凈,但由于甘油三酯、膽固醇等“泥垢”積年累月地沉積,管壁開始增厚,管腔變窄,同時彈性還會變差。頸動脈斑塊與年齡相關,年齡>60歲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老年人大多存在程度不等的斑塊。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老了才會長斑塊,人到中年就發現了血管斑塊的,往往更要注意長期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癥這些高危因素,看看是不是因為存在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或者危險因素加速了血管的老化。
Q2 體檢偶然發現的,接下來還要做哪些檢查?
很多患者往往是在體檢行頸動脈超聲這項檢查時,偶然發現頸動脈病變,而平時可能沒有明顯不適。一般情況下,如果斑塊過大、斑塊不穩定,或斑塊造成血管明顯狹窄,體檢部門會建議患者到醫院行進一步檢查。
1.最簡捷的方法是通過超聲觀察頸動脈斑塊特征;
2.經顱多普勒(TCD)超聲能通過微栓塞識別頸動脈狹窄的高危患者;
3.頭顱核磁(MRI)可以識別出斑塊壞死核心區的大小、斑塊內出血和斑塊破裂情況。聯合以上檢查,可以更準確評估頸動脈缺血或腦卒中的風險。
Q3 什么是斑塊的大小和穩定性?
大夫與患者交談時,經常會提及“斑塊大小”、“斑塊穩定性”等字眼,其實這是根據超聲結果判定的,正常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應小于1.0mm,1.0~1.2mm為內膜增厚,>1.2mm則為斑塊形成。除了關注斑塊的大小及形態,還可以通過回聲特點判斷斑塊的穩定性。如果是強回聲,則顯示斑塊比較硬,比較穩定;如果是弱回聲,斑塊表面的纖維帽比較薄,則比較不穩定。其中,不穩定斑塊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檢查出的斑塊比較大,造成血管嚴重狹窄,或者斑塊不穩定,易脫落微小栓子堵塞遠端的腦血管造成缺血性腦卒中,那么請注意,要及時采取藥物治療甚至手術干預了。
Q4 大夫說我的斑塊還算穩定,難道不用治療嗎?
非也。穩定斑塊雖然包膜不容易破裂,一時半會不會有什么大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不做任何治療,任其囂張,一方面斑塊破潰風險增加,另一方面斑塊體積逐漸增大,血管狹窄情況越來越重,如果造成相應區域腦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則會出現肢體無力、麻木以及語言障礙、吞咽困難、甚至出現眼睛失明、意識不清等嚴重癥狀。
Q5 我現在已經發現了頸動脈斑塊,需不需要手術?
這又回到了本文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即發現頸動脈斑塊之后,藥物和手術治療到底應該如何選擇。但小編認為,與其他慢性病管理措施一樣,對于頸動脈斑塊這一病變,首先,我們也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如患者當前存在高危因素或不健康生活方式,應首先控制基礎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戒煙、加強鍛煉、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等。
其次則是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抗血小板治療,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第二類則是他汀類藥物,可通過降血脂、抗炎、穩定斑塊等多種效果穩定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最近有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脂質豐富的斑塊,他汀類藥物持續治療1年以上,其壞死核心區明顯減少。
最后要談一談手術治療,我們要明確,采取手術措施治療頸動脈斑塊的最根本目的是最大效應地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要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以及結合患者自身的癥狀、基本情況等綜合決定是否手術,并且決定采用何種手術方式。因此,并不是每一位發現頸動脈斑塊的患者都需要手術干預,但患者要定期復查,隨著斑塊的演變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案。
以上五方面為小編匯總的常見問題,如果屏幕前的您也存在此類困擾,也不要太過擔心,記得及時就醫,積極確定或調整治療方案。
最后,祝您身心健康,生活愉悅!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 編輯:安紅
參考文獻
[1]. DeMarco, J.K. and J.D. Spence, PlaqueAssessment in th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Neuroimag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6. 26(1): p. 111-127.
[2]. Brinjikji, W., et al., The effects ofstatin therapy on carotid plaque composition and volume: 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 J Neuroradiol, 2017. 44(4): p. 2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