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賴克方
來源丨南山呼吸
(ID:nanshanhuxi)
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主辦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年會 2018 暨第十七屆中國呼吸醫師論壇(CACP)于 2018 年 6 月 21-24 日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召開。
大會期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賴克方教授就《上氣道咳嗽綜合征 (UACS) 新視角》進行了精彩報告。
什么是上氣道咳嗽綜合征?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間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因其具有典型鼻后滴流癥狀和體征的患者,使用鼻后滴流綜合征的診斷更為直觀、形象。
因此,2015 版中國咳嗽指南目前保留鼻后滴流綜合征這一名詞。在國內、外報道的慢性咳嗽病因分布中均顯示 UACS 是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其占比在 17%-41% 之間。
UACS 與包括變應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慢性扁桃體炎等在內的多種上呼吸道疾病有關。其引發咳嗽機制與上氣道分泌物倒流、咳嗽反射敏感性增加、咳嗽中樞興奮性增加、分泌物刺激下氣道咳嗽感受器、咽喉反流 (LPR) 等有關。
咽喉反流是胃內酸性 H 離子和胃蛋白酶原經食管到達咽、喉、鼻、中耳、氣管、支氣管所引起的臨床癥候群。
UACS 鼻部癥狀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病因患者,其咳嗽以白天為主,若僅表現為夜間咳嗽,更多應考慮 CVA(咳嗽變異性哮喘)而非 UACS。許多 UACS 患者具有咽部局部癥狀(鼻后滴流感、頻繁清嗓、咽后黏液附著感等);查體常見咽后壁鵝卵石樣改變、粘液附著或鼻腔分泌物等;不同基礎病因者伴隨相應臨床癥狀及體征,如鼻-鼻竇炎患者常有鼻塞和膿涕,伴面部疼痛/腫脹感和嗅覺異常。
診斷 UACS 引發的咳嗽需綜合癥狀、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及經驗性治療的療效等。
2015 版中國咳嗽指南 UACS/PNDS 的診斷標準如下:
1)發作性或持續性咳嗽,以白天為主,入睡后較少;
2)有鼻部和(或)咽喉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病史;
3)輔助檢查支持鼻部和(或)咽喉疾病的診斷;
4)針對病因治療后咳嗽可緩解。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治療策略
非過敏性鼻炎治療首選第一代抗組胺藥和減充血劑。
過敏性鼻炎患者首選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和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治療。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治療過敏性鼻炎有效。癥狀較重、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過敏性鼻炎,特異性變應原免疫治療可能有效,但起效時間較長。
慢性鼻竇炎中細菌性鼻竇炎多為混合感染,抗感染是重要治療措施。抗菌譜應覆蓋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及厭氧菌;長期低劑量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慢性鼻竇炎的治療作用證據有限,不建議作為常規治療。
推薦鼻用激素治療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竇炎,可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局部減充血劑可減輕鼻黏膜充血水腫,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緩解鼻塞癥狀,但不宜長期應用。
黏液溶解劑(羧甲司坦/厄多司坦)治療慢性鼻竇炎可能獲益。生理鹽水鼻腔沖洗作為慢性鼻竇炎及慢性鼻炎的輔助治療,避免或減少接觸變應原有助于減輕變應性鼻炎的癥狀。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時,必要時可經鼻內鏡手術治療。
病因診斷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技術條件,在基層醫院難于實施,將慢性咳嗽分為激素敏感性咳嗽,鼻后滴流綜合征(UAC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根據患者臨床特征進行經驗性治療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方法,總有效率高達 81.2%。
編輯|丁慧、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