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中,大家正在有條不紊地術前準備中,一切準備就緒。
突然,"醫生,醫生,我的嘴麻了,閉不上嘴了!怎么辦?!”病人神色慌張,驚慌失措地看向我。
此刻,我的大腦飛速運轉,這是位即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做鼻內病損切除手術的老年女性病人。該病人有腦血栓病史,當時發現早,治療及時,沒有留下什么后遺癥!
在我問她,她是怎么及早察覺馬上去醫院看醫生的。她說,突然出現手指發麻,就來咱們醫院檢查,幸虧發現早,來得及時。“突然手指發麻”在她跟我回顧并強調她這個腦血栓早期癥狀,剛剛說完不到五分鐘,也就是我剛剛給病人建立完靜脈通道,收拾整理用物這會兒,就出現了“嘴發麻,閉不上嘴了”。
“莫非是腦中風先兆?”我的腦神經一下子繃緊了。
這時麻醉醫生還在外面跟家屬談話,簽訂麻醉協議書,手術醫生還在更衣室。手術醫生距離手術間最近,于是呼喚他立馬進來。
“病人突然嘴發麻,閉嘴不能,有腦血栓病史,你快看看!”我簡短向迅速進來的手術醫生報告病情。
手術醫生進來后,握住病人的手,鎮靜地注視著正在努力閉嘴卻閉不上嘴的,手術病人的臉。這時他和病人,好像一下子意識到什么,不約而同眼睛齊刷刷地轉向輸注的液體。
“輸液反應?液體有問題?”雖然他們都沒說話,我還是從他們的眼神里讀出來質疑。我和他們一樣,也會在第一時間質疑液體的。
液體——生理鹽水,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前,我已經反復查看了液體的質量,效期等多次了,應該沒有問題。而且開放靜脈通道,生理鹽水維持通暢,方便麻醉醫生靜脈用藥,方便手術中液體補充。這些都是手術室常規操作,我內心篤定地配合他們檢查。
穿刺沒問題。病人配合,穿刺一針見血,液體是室溫放置,質量沒問題,滴速不過快,正好維持通暢,不會是輸液反應。
雖然是病人在剛滴上液體后,就出現了“嘴麻,閉不上嘴”。我們很快一致消除輸液反應的懷疑。監護儀上病人的血壓雖然是臨界高血壓,心率略快,接近九十次,手術病人多存在緊張心理,生命體征還算穩定,我和鄧醫生各自分析排除著其他危險。
“是不是阿托品引起的?”我腦海中出現這樣的一個疑問。
我立即向手術醫生求證。“我在手術室,遇見有的個別手術病人,對術前針阿托品非常的敏感,訴說嘴干得難受,說話都費勁,拉不動舌頭。”
經過手術醫生證實,老人術前確實用了阿托品。這時,我們把重點都放在詢問病人的感受上了。
“大娘,您是不是嘴很干很干,嘴里沒有唾液,干澀的難受,張嘴閉嘴都費勁?”
“嗯,嗯。”老人感受了一下,使勁地點頭。
“大娘,你的嘴發麻,是嘴太干引起的,不是中風先兆,也不是輸液反應,您放心,別緊張!術前打的針,是為了減少唾液腺體分泌,為了麻醉安全需要用的,唾液分泌少了,就有口干的感覺。你現在再體會一下,是你把口干感覺成麻木?”
“還真是的,只是很干,不是麻木了。”老人的緊促的面容逐漸舒展了。
終于打消了老人的緊張。病人的心率,血壓都降低到正常了。
接下來的麻醉手術都非常順利,病人安全平穩的出了手術室。
感悟
充分的術前準備是麻醉、手術成功的關鍵。正所謂“小手術,大麻醉”,對所有手術而言,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評估、有條不紊的用藥方案和操作流程、快速合理的搶救策略都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手術不僅要充分準備,在手術遇到問題時我們更應該沉著冷靜分析,找到問題的來源,及時解決。
因此,我們需要靈活借鑒以往的經驗,多方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排除,恰當地解釋等等。沉著冷靜應對問題,這對及時打消病人的焦慮恐懼心理,起到定心丸的作用,也促進手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