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頸動脈血管超聲的普及,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會得到一個“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體檢結果,對于這個結果相信大家都會有疑問:這個頸動脈斑塊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我要吃藥嗎?接下來,我們就頸動脈斑塊的由來、可能危害及檢查和預防方法同大家做一簡單介紹。
人體全身所有的器官血液供應都是通過動脈血管來輸送的,可以說,動脈血管的暢通是人體生存的基礎。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各種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煙等危險因素的作用下,人體的動脈血管壁內會逐漸有“垃圾”沉積,出現所謂的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而動脈斑塊就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如圖1 所示)
圖1 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示意圖
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一般很慢,需要多年的積累,常常直到出現腦梗、心肌梗死等癥狀時才被發現和重視。
全身動脈中頸動脈位置淺表,常規超聲檢測手段即可評估,因此成為了評估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的窗口。我們常說的頸動脈一般是指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如圖2示)。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在我國中老年無癥狀健康人群中血管超聲檢出率高達30%以上,其好發于頸動脈竇部,尤其是竇部的外側壁(圖3黃色箭頭所示)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和遠期的死亡率、腦卒中(如新近研究顯示在除外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傳統危險因素影響后,有頸動脈斑塊者5年的腦卒中發生率是無斑塊者的2.3倍)及心肌梗死發生率明確相關,從而必須引起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重視。
頸動脈斑塊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血管超聲、CT血管造影、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及有創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即DSA)檢查,因為超聲檢查有簡便、費用低廉、無創傷及無輻射等優點成為了臨床上及體檢中應用最多的檢測方法。
頸動脈超聲可以清楚的看到頸動脈斑塊的性質、大小,且可根據回聲情況將斑塊分為易損斑塊和穩定斑塊。頸動脈易損斑塊中常含有脂質成分、壞死的物質和斑塊內出血,容易出現脫落、斑塊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從而導致腦卒中事件的發生,是更需要重視的一類斑塊。此外,大家拿到的超聲報告上常常會寫頸動脈內膜增厚,準確來說應該是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這個指標也用來反映動脈硬化情況,用來預測腦卒中、心肌梗死等事件的發生。
一般來說,對于穩定的頸動脈斑塊未造成頸動脈明顯狹窄時,不會有特異的癥狀,但是當頸動脈斑塊進展導致血管明顯狹窄時,會出現腦組織供血不足的癥狀,如記憶力下降、性格反常、頭暈、步態不穩等,若斑塊脫落繼發腦梗死時,則會出現偏癱、失語等急性腦卒中相關癥狀。而且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常預示身體其他的大中血管也出現了問題,因此若出現胸悶胸痛(可疑冠心病癥狀)、走路時下肢酸痛(可疑下肢動脈狹窄癥狀)、血壓難以控制(可疑腎動脈狹窄癥狀)時應該及時相關科室就診。
首先我們了解下哪些因素會促進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及進展:主要是年齡、性別、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煙、肥胖、缺少運動等因素。其中年齡、性別及家族史無法改變,因此我們應該集中關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可糾正的因素上,通過生活方式改善、藥物控制等干預這些危險因素。
此外,對于不穩定易損斑塊或者斑塊伴狹窄50%以上者,我們國家的專家共識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比如我們常見的可定、立普妥、舒降之等藥物),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以期穩定甚至于逆轉斑塊。至于是否使用如拜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之類的抗血小板藥物建議到醫院就診,根據醫生評估風險和獲益后再做決定。而對于頸動脈嚴重狹窄(如狹窄>70%)的患者,建議盡快到醫院就診,決定是否藥物或者手術治療(如頸動脈內膜剝脫或者頸動脈支架植入)。
江麗萍,蘇州市吳中區蘇苑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江蘇省群眾最滿意的社區醫生;江蘇省優秀基層衛生骨干人才;擅長社區慢病管理,老年人心理疏導,社區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