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生于1918年,逝于2001年,上海青浦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師從上海名醫嚴二陵先生。曾任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中醫系第一副主任,北京中醫學院顧問,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科教文衛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善治內、婦雜病,特別是治療脾胃病和熱病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方解】方中黃芪、山藥益氣健脾;生熟地、黃精、石斛、花粉滋陰養液生津;竹葉、地骨皮清熱降火而止渴;僵蠶止渴降糖。全方具有滋陰清熱、益氣生津、斂氣固精之功效。
【加減】若煩渴引飲、消谷善饑者,加生石膏、知母;心煩易怒者,加山梔、丹皮;失眠多夢,加炒棗仁、丹參;遺精者,加金櫻子、菟絲子;陽痿不舉者,加巴戟天、陽起石;腰膝酸軟者,加桑寄生、牛膝;皮膚瘡癤者,加黃連粉、連翹。【點評】糖尿病屬中醫“消渴”、“消癉”的范疇。本病主要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若真陰虧耗,水源不充,虛熱妄炎,耗損肺脾,而致氣陰兩傷。熱傷肺陰,津液虧竭,敷布失職,渴飲無度。傷及脾腎,精氣虧虛,輸布失司,固攝無權,精微不藏,尿頻量多或有甜味。故消渴病治療以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為基本原則,滋腎陰以降妄炎之火,補脾氣以助運化之功,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氣陰得復,消渴獲效。本方系自擬方,具有滋陰清熱、益氣生津、斂氣固精之功效,且補中寓消,滋而不膩,補而不燥,使氣陰復,燥熱除,恢復肺脾腎諸臟功能,三消之證隨之而愈,故臨床應用,療效滿意。但服藥期間,應節制肥甘厚味,勞逸結合,避免過勞及七情內傷,預防外邪的侵襲,以防復發。驗方驗案
張某某,女,57歲。口渴引飲,尿頻量多2年余。患者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小便頻數量多,伴氣短乏力,時有心悸,腰酸腿軟,日漸消瘦。空腹血糖13.7mmol/L(247mg/dl),尿糖(+++),西醫診斷為“糖尿病”,曾服用“降糖靈”、“優降糖”等藥,效果不甚明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滑。此為氣陰兩傷,肺胃蘊熱所致消渴,治以益氣滋陰,佐以清熱。予上方去黃精、生地,加山萸肉10g,葛根15g。服14劑,同時囑其節制飲食。癥狀改善,復查尿糖(+)。繼守上法化裁調治月余,癥情平穩,再服丸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