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湯原為王老師治療失眠的經驗方,具有調肝安魂、調和陰陽的功效。
藥物組成:夏枯草20g,法半夏10g,紫蘇葉10g,百合30g,酸棗仁30g,刺五加15g。
方中紫蘇葉配百合、夏枯草配法半夏為王老師治療失眠的常用藥對。百合朝開暮合,紫蘇葉朝仰暮垂;半夏得至陰而生,夏枯草得至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四藥合用,共奏交通陰陽、理氣寧心之效。刺五加、酸棗仁安神利眠,亦是王老師治療失眠常用專藥。
王老師運用安魂湯治療多種不同類型的汗證療效確切,茲整理三則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患者,男,28歲,初診:盜汗10年。現病史:患者18歲時即出現盜汗,不影響正常生活,兩年前盜汗加重,影響工作。自述汗多無味,可濕透衣衫、被褥,常感疲乏,服中藥兩年未見好轉。刻診:患者一入睡即汗出如雨,尤以前胸、后背、額頭為甚,捫之發黏,出汗時伴心煩,無明顯手足心熱,平素怕冷,汗出畏風,不出汗則畏風不明顯,睡眠尚可,小便量少、混濁,晨起尿量約300ml,大便正常,舌稍紫、苔黃膩,脈浮滑。中醫診斷:盜汗(營衛不和,心神失養)。治以調和營衛、養心安神。處方:夏枯草20g,法半夏10g,紫蘇葉10g,百合30g,穞豆衣30g,桑葉20g,仙鶴草30g,酸棗仁30g,刺五加15g。21劑,每日1劑,二診: 夜間入睡后未再汗出,白天小睡仍有少量汗,前胸、后背已無汗,僅顏面部有少量汗出。心煩減半,尿量增加,小便混濁減輕,現晨起尿量約700ml,舌稍紫、苔薄,脈浮滑。此次復診,患者希望進一步鞏固療效,同時治療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鼻鼽,證屬肺衛不固)及勃起功能障礙(中醫診斷:陽痿,證屬肝郁不舒)。處方:黃芪30g,白術20g,防風15g,辛夷10g,蒼耳子6g,穞豆衣30g,桑葉20g,仙鶴草30g,酸棗仁20g,刺五加20g,蜂房10g,炙甘草10g。30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口服。同時服用疏肝益陽膠囊(國藥準字Z20110030,藥物組成:蒺藜、柴胡、蜂房、地龍、水蛭、九香蟲、紫梢花、蛇床子、遠志、肉蓯蓉、菟絲子、五味子、巴戟天、蜈蚣、石菖蒲。每粒裝0. 25 g,每次4粒,每日3次)。守方服用30劑后,盜汗已痊愈,過敏性鼻炎及勃起功能障礙亦有好按語:本案患者汗出,進入睡眠狀態即汗出如雨。《黃帝內經》有言:“陽加于陰謂之汗”,“陽入于陰則寐”,由此可見不論是失眠還是汗出都與陰陽失調有關,故給予安魂湯調和陰陽。在安魂湯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止汗專藥穞豆衣、仙鶴草、桑葉,其中穞豆衣滋陰清熱止盜汗;桑葉是止汗妙藥,《神農本草經》記載桑葉 “除寒熱、出汗”,《丹溪心法·盜汗》云:“桑葉,焙干為粉,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仙鶴草味苦澀性平,王老師常取其收澀之性用于各種頑固性汗證。二診時盜汗已基本痊愈,因患者另有過敏性鼻炎及勃起功能障礙,在原方基礎上減去法半夏、夏枯草、紫蘇葉、百合,加入玉屏風散、蒼耳子散針對過敏性鼻炎,以及另服疏肝益陽膠囊治療其勃起功能障礙。二診后患者盜汗痊愈,其他病癥也得到了改善。
患者,女,53歲,初診:失眠4年伴盜汗2年。現病史:患者4年前出現失眠,難以入睡,睡后噩夢連連,稍有動靜即被驚醒,幾乎夜夜不得眠,近兩年出現夜間盜汗,白晝午睡則無盜汗。刻診:每夜入睡后即噩夢連連,易驚醒,伴盜汗,即便冬日蓋薄被亦將被褥打濕,易感冒,反復不愈,月經30日一行,色稍暗,二便正常,舌紫暗、苔白,脈弦。中醫診斷:不寐伴盜汗(心膽氣虛、營衛不和)。處方:夏枯草20g,法半夏10g,紫蘇葉10g,百合30g,穞豆衣30g,桑葉20g,仙鶴草30g,酸棗仁30g,刺五加15g。21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口服。僅服用5劑已取效向愈,后囑患者守方繼用以鞏固療效,21劑后患者睡眠良好,盜汗亦痊愈。2018年6月隨訪患者未再復發。按語:安魂湯本為治療失眠的專方,此案中安魂湯既治失眠又療盜汗,一方二用,異病同治。此案患者一入睡即噩夢連連,容易驚醒,與肝失條達、魂不安藏、陰陽失和有關。《血證論·臥寐》云:“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則魂游于目,寐則魂返于肝,若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當陰陽失衡時可引起失眠,而失眠日久又使陰陽失衡加重,衍生他病,本案患者即在失眠兩年后出現了夜間盜汗。《素問·陰陽別論篇》曰:“陽加于陰謂之汗”,此陽可認為是衛陽,陰當為營陰,當機體陰陽失衡時,營陰、衛陽不相協調,衛陽相對亢盛,迫于營陰則汗出異常。因此,王老師針對本案患者處以自擬安魂湯加減以調肝安魂,交通陰陽,調和營衛。
患者,女,52歲,初診:每日頭面部潮熱汗出20~30次兩年余。現病史:近半年來情緒激動、稍微活動或溫度較高時易出現頭面部潮熱汗出,月經紊亂,西醫診斷為圍絕經期綜合征。刻診:患者情緒急躁易怒,每日常一陣烘熱后,頭面部爆發性汗出,淋漓不盡,每次持續近1min,一日反復發作多達20~30余次,睡眠正常,亦無盜汗,近半年來月經紊亂,二三月一行,量少,色正常,二便正常,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舌下絡脈曲張,脈弦滑。中醫診斷:絕經前后諸證,汗證(陰虛血瘀,陰陽失調)。處方:夏枯草20g,法半夏10g,紫蘇葉10g,百合30g, 穞豆衣30g,桑葉20g,仙鶴草3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絲子15g。21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口服。一診而愈,后期隨訪患者諸癥未再發作。按語:本案患者為典型的圍絕經期綜合征伴汗證,圍絕經期綜合征婦女較易出現雌激素波動或減少,進而引發一系列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一組癥候群。其多表現為面頸部及胸部反復出現短暫的陣陣發熱,繼之汗出,可伴隨有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中醫學認為,婦女絕經前后,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虧虛,天癸將竭,精血不足,致使陰陽失調,臟腑氣血逆亂而成。對于該患者,王老師處以安魂湯以復陰陽平衡,配伍仙茅、淫羊藿、菟絲子以溫腎陽、補精血、調沖任,再對癥治療加入止汗專藥穞豆衣、桑葉、仙鶴草,全方標本兼治,病癥同療。
主講人介紹
李振華:李振華(1924年11月—2017年5月23日),男,漢族,河南洛寧人。畢業于河南濟汴中學,出身中醫世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從醫60余年,從教50余載,是中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1990年被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評選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