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名醫館 作者:葉輝
診斷現場
劉某某,女,34歲,農民,咸陽武功人,2012-9-20就診。
主訴:腰痛9年。現病史:2003年分娩后出現腰痛,第一胎和第二胎均為早產,腰痛斷斷續續9年,自覺記憶力減退,精神狀況差,平素畏寒怕冷,易感冒,眠差多夢,神疲乏力,小便頻數,大便正常,月經規律。
BP:120/70mmHg,唇舌暗,苔厚白,齒痕舌,舌下瘀絲(+),脈沉澀無力。
診斷:腰痛(腎虛血瘀)
處方:二仙六味地黃湯加紅景天30g,川斷12g,元胡15g,川芎12g,五味子12g,細辛3g,白芷8g。
辨證論治
學生:腰痛是指腰部一側或兩側部疼痛而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可見于許多疾病,如泌尿生殖系疾患、脊柱或脊髓病變、腰部肌肉風濕及勞損、局部外傷以及許多內科疾病如結核,高血壓等均可引起腰痛。腰痛應如何辯證?
李老師:對于腰痛的病人,我們在臨床上一定要抓住如下要點進行辨證:
1.辨虛實:
凡腰痛驟發,痛處拒按,多屬實證;
慢性久病,反復發作,隱痛綿綿,痛處喜按,多屬虛證;
由風、寒、濕、熱、瘀血引起者,多屬實;腎精虧虛者,多屬虛。
2.辨寒熱:
腰痛伴寒冷感者,多屬寒;
痛有灼熱感者,多屬熱。
3.審證求因:
如腰部劇痛,活動受限,局部皮膚青紫,多屬扭挫傷;
若腰痛,按之則感舒適,多屬風濕病;
若勞累之后腰痛加重,多屬腰肌勞損。
若呈劇痛者,多以瘀血為主,常見于外傷、脫位、腰脊損傷、椎間盤脫出、骨質增生、泌尿系結石等;
若呈鈍痛者,多屬瘀血兼腎虧,常見于泌尿系感染、慢性腎炎、前列腺炎、腰部風濕、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若為腰酸困痛者,多以腎虧為主,常見于神經衰弱、結核、高血壓、遺精、多發性神經炎、慢性姿勢性勞損等;
若感冷困痛者,常見于全身衰弱、久病之后、陽痿、遺精、遺尿癥、慢性腎炎、哮喘、功能性子宮出血、男女不育癥等。
上述病例患者產后腰痛棉棉9年余,綜觀舌脈及癥狀表現,為腎精虧虛,尤以腎陽虛為主,同時有血瘀表現,辨證當為腎虛血瘀證,方用二仙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加仙茅、仙靈脾而成)溫補腎陽,加川芎、元胡理氣活血止痛;紅景天、川斷益腎活血,川斷配仙茅、仙靈脾溫腎祛寒除濕,加入細辛、白芷能引藥達病所增強散寒止痛之力;諸藥合用,并湊補腎壯陽、活血止痛、祛寒除濕之功,如此則腰痛可除。
學生:腰痛在實際中應如何分型論治?
李老師:在實際中我們常將腰痛分為如下證型來治療:
1.風濕腰痛
主證:腰部疼痛、走串不定,牽引腿足,活動不利,天氣陰變則疼痛加重,脈浮弦,苔薄白。
治法:袪風濕、止腰痛。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2克、桑寄18克、秦艽9克、防風6克、細辛3克、川芎6克、當歸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牛膝9克、杜仲12克、桂心3克、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獨活、細辛、防風、秦艽、茯苓、桂心袪風散寒利濕,當歸、川芎、白芍活血止痛,桑寄生、牛膝、杜仲補腎強腰,甘草和中,全方具有袪風除濕,補益肝腎,邪正兼顧的特點,對于肌肉風濕,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所引起之腰痛,有良好補益鎮痛作用。
加減:對病久正虛者,可加黃芪、續斷等。
2.寒濕腰痛
主證:腰部冷痛,身體沉重,轉側不利,得暖則適,遇陰而寒冷則疼痛加重,脈沉緩,苔白膩。
治法: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腎著湯加味。茯苓15克、白朮9克、甘草6克、干姜9克、獨活12克、蒼求9克、木瓜12克、附子6克、川斷12克、狗脊12克,水前服。方中干姜、附子辛熱以散寒濕,茯苓、蒼朮、白朮、甘草和中燥濕,獨活袪風散濕,木瓜、川斷、狗脊強腰除濕通絡,共奏散寒利濕,溫經通絡之效。
加減:痛引腿足,加牛膝,五加皮。兼有風邪者,加防風、秦艽。
3.濕熱腰痛
主證:腰髖疼痛,痛處伴有熱感,口苦,煩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方藥:四炒丸加味。蒼朮9克、黃柏9克、牛膝9克、苡仁24克、防己9克、萆薢12克、木瓜12克、續斷12克,水煎服。方中蒼朮、黃柏、苡仁化濕清熱,防己、萆薢、木瓜利濕通絡,牛膝、續斷活血強腰。諸藥合用,功能清熱利濕,對于濕熱客于經絡所致之腰痛,頗具效用。
加減:小便灼熱感明顯者,加豬苓、澤瀉、車前子等。
4.瘀血腰痛
主證:腰痛劇烈,如刺如折,痛有定處,痛處拒按,輕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轉側,脈細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當歸12克、川芎9克、桃仁9克、紅花6克、羌活6克、沒藥6克、牛膝12克、香附9克、五靈脂6克,水煎服。方中當歸、桃仁、紅花、五靈脂、沒藥活血化瘀以止痛,香附、羌活、川芎、牛膝理氣通絡以止痛,合而使瘀去氣行而痛止。
加減:如為外傷所致者,可加大黃、吞服三七粉。尿血者,加白茅根、丹皮、大小薊。腰膝困痛者,加狗脊、杜仲等。
5.腎虛腰痛
主證:腰部酸痛,下肢軟弱無力,遇勞尤甚,臥則減輕,或伴腦轉耳鳴,遺精,帶多。偏陽虛者,小便清長,手足不溫,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心煩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腎壯腰。
方藥:
(1)偏陽虛者,宜溫補腎陽,用右歸丸加減。熟地12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附子6克、肉桂6克、當歸9克、菟絲子12克,水煎服。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滋補腎精,枸杞子、苑絲子、杜仲補腎壯腰,附子、肉桂溫補腎陽,當歸養血活血。對于腰痛偏于腎陽虛者,具有滋養強壯纋痛的作用。
(2)偏陰虛者,宜滋補腎陰,用左歸丸加減。熟地12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丹皮6克、枸杞子12克、龜板12克,水煎服。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滋補腎陰,合枸杞子、龜板以增強滋陰強腰之作用。
加減:煩熱、口干苦者,加知母、黃柏。若腰痛持續不己,而又無其它自覺癥狀者,可用青娥丸(杜仲、補骨脂、胡桃肉)治之。
6.督脈壅阻
主證:腰部疼痛,轉側俯仰不便,或向下肢放射,X線檢查,發現骨質增生或腰椎肥大。脈沉弱,尺脈尤甚,苔薄白。
治法:通督補腎,消瘀止痛。
方藥:椎病活血湯:黃芪12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雞血藤24克、骨碎補12克、山甲珠12克、續斷12克,水煎服。方中黃芪、當歸、白芍、川芎、雞血藤益氣活血;骨碎補壯腰補腎,消除骨贅;山甲珠散血通絡;續斷強筋壯腰。諸藥合用,使其血脈暢通,瘀阻消散,而痛自止。
加減:疼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
思辨解惑
學生:前不久我跟李老師上門診的時候碰到一腰痛的病人,該病人的病情及治療經過如下:
馮某某,男,59歲,2013年10月10日初診。患者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痛,以晨起及夜間為著,伴頭暈、乏困不適。就診于西,查腎功示:尿微量蛋白>40ug/ml;IgG 10mg/ml,被診斷為IgG腎病,經治癥狀時輕時重。查體:BP 164/90mmHg,雙腎區叩痛(++)。唇舌紫黯,苔薄白,舌體胖大,脈沉弦。查:腎功(-),尿酸431mg/dL;血脂 甘油三酯2.19mmoL/L;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7g/L;空腹血糖7.48mmol/L。中醫診斷:腰痛;西醫診斷:IgG腎病。中醫辨證:瘀毒交滯腎絡。治法:化瘀解毒,通絡止痛。處方:桃紅四物湯+水蛭8g鬼箭羽18g,土茯苓15g,丹皮18g,三七粉3g(沖服),丹參15g,紅景天30g。12劑,日一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后腹痛銳減,但仍感腰痛、乏力、頭暈,且自覺手足心煩熱。中醫四診:唇舌紫黯,苔薄黃,舌下瘀絲(++),脈沉弦。處方:桃紅四物湯+水蛭8g鬼箭羽18g土茯苓15g丹皮18g 丹參15g紅景天30g血竭5g(沖服)淫羊藿12g。12劑,日一劑,水煎服。三診:患者自訴腰部困痛仍存在,但較前減輕,手足心煩熱較前明顯減輕。中醫四診:唇舌黯,苔薄黃,舌下瘀絲(++),脈沉弦。查:血β2微球蛋白3.0ug/ml、尿β2微球蛋白444.52ng/ml、白蛋白28.99ug/ml、IgG 23.85ug/ml、α1微球蛋白11ug/ml。處方:桃紅四物湯+水蛭8g鬼箭羽18g土茯苓15g丹皮18g丹參15g紅景天30g血竭(沖服)5g淫羊藿12g烏梢蛇15g露蜂房12g。12劑,日一劑,水煎服。四診:患者自訴腰部困痛仍存在,但較前減輕,仍覺乏力不適,手足心煩熱基本消失。中醫四診:唇舌紫黯,苔黃厚膩,舌下瘀絲(++),脈沉弦。查:血β2微球蛋白2.84ug/ml、尿β2微球蛋白515.27ng/ml、白蛋白14.02ug/ml、IgG 20.73ug/ml、α1微球蛋白5.67ug/ml。處方:桃紅四物湯+土茯苓24g血竭(沖服)6g水蛭9g淫羊藿15g川斷12g紅景天30g丹皮15g丹參15g神曲20g。12劑,日一劑,水煎服。五診:患者自訴腰部困痛、乏力不適仍存在,但較前明顯減輕,現自覺口目干澀不適。中醫四診:唇舌紫黯,苔薄白,舌下瘀絲(++),脈沉弦。查:血β2微球蛋白2.83ug/ml、尿β2微球蛋白105.55ng/ml、白蛋白7.99ug/ml、IgG 4.69ug/ml、α1微球蛋白1.2ug/ml。處方:桃紅四物湯+土茯苓24g血竭(沖服)6g水蛭9g淫羊藿15g川斷12g紅景天30g丹皮15g丹參15g 神曲20g。12劑,日一劑,水煎服。
學生:我實習幾個月來第一次遇到IgG腎病,請李老師給我們講講這種病人一些情況。
李老師:根據其免疫病理分類IgG腎病當屬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sPGN)的非IgA腎病類型之一。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sPGN)是慢性腎小球腎炎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之一。其病理改變為系膜細胞增生及系膜基質聚積和擴張,而系膜基質的過度聚積最終導致腎小球硬化和腎功能衰竭。非IgA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是我國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占成人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腎活檢病例的24.7%~30.3%。大多數患者最終發展至終末期腎病。對于該病現代醫學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臨床仍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對癥治療為主,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及毒性和不良反應,而中醫藥對于MsPGN的治療則具有一定的療效且毒性和不良反應。
學生:我學中醫這么多年,一直不知道這種病在中醫方面當屬哪種病,請李老師給我們講講。
李老師:IgG腎病在中醫學中無此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理化檢查特點及病程的發展與轉歸,可歸屬于中醫的“尿血”、“腰痛”、“虛勞”等范疇。對其病因病機,國內學者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腎,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為脾腎氣虛、肝腎陰虛和氣陰兩虛;標實多與外感、濕熱、瘀血、痰濁密切相關,常有因虛致實,因實致虛之變。
學生:李老師多年來對中醫凝難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您對本病是如何辨證施治的?
李老師:我們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認為本病病理過程中離不開“瘀、毒、痰濁”為患,在不同的病理階段中三者的構成比常不相同,且虛實夾雜,辨證常為瘀、毒、痰濁交滯腎絡,治以化瘀解毒,化痰通絡為法。痰瘀毒同治,三管齊下。該病例治療前后按三種邪氣的構成比來說,瘀邪最多,毒邪次之,痰濁較少,又兼氣虛存在。故處方用藥中,活血藥種類最多,解毒藥次之,化濕濁藥較少,同時加一定量的益氣扶正藥。綜觀治療前后的用藥,以桃紅四物湯加丹參、紅景天、水蛭、丹皮、鬼箭羽、養血活血,其中三七粉、血竭兼有止血作用,使血活而不過,可防止血尿的形成,紅景天與熟地、淫羊藿、川斷相配益腎活血,達到扶正祛邪之功效,用烏梢蛇、露蜂房解毒活血通絡,加入土茯苓、神曲健脾解毒化濕濁。尤其是加用土茯苓排解瘀邪濁毒效果頗佳。整個用藥過程“瘀、毒、痰濁”三管齊下,同時不忘益氣扶正之品的加入,所謂“治病必求于本也”。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鬼箭羽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紅景天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睡眠、抗疲勞、耐缺氧、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降血糖等作用;土茯苓有明顯的細胞免疫抑制作用及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三七通過其散瘀活血作用來延緩或阻止腎纖維化進程,通過抗氧化和鈣通道阻滯作用,改善腎小球微循環,從而降低腎小球毛細血管阻力,減輕蛋白尿;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毛細血管壁的損傷,從而減輕血尿;水蛭在抗Thy一1的MsPGN模型中證實水蛭能有效抑制GMC的增殖,降低MC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及PDGF受體的表達,而且抑制ECM的合成。
學生:我們在實際中還遇到過不少外傷引起的腰痛,這類腰痛導師常結合理療、按摩、中藥外敷等方法,利用熱的藥渣或我院協定處方熱敷散,能提高療效。常在辯證基礎上加用仙茅、仙靈脾效果很好,我這兒記錄了導師治療的一例外傷病例:胡寶琴、女,63歲,偏轉新區,2012-12-14就診,主訴:腰背痛19天。患者19天前在臺灣賓館內不慎滑倒,腰背部著地后出現腰背部疼痛不適,在臺灣當地“榮民總醫院”拍片后無骨拆,診斷為軟組織損傷給予“三七傷藥片”,“ 跌打丸”口服,并給予“云南白藥氣霧劑”外用,疼痛稍有減輕,10余天后,自覺腰背疼痛轉止兩脅部,但患者仍不能平臥,不能用力,不能轉側偏身,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近日來夜休差,納食正常,二便正常,既往體鍵。查體:Bp:150/80mmHg,全身皮膚無青紫,無擦傷,胸部無擠壓痛,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羅音,心律85次/分,律齊,雜音未聞及,腹軟,腰背壓痛(—),無擠壓痛。舌脈:苔薄黃,舌下脈 絡青紫(++),脈沉澀;診斷:腰痛(痰瘀交滯絡脈)處方: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元胡15g,丹參10g,天麻15g,黃連6g,白芷8g,石菖蒲10g,水蛭6g,薤白10g。6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患者老年女性,外傷后腰背痛,后轉移到兩脅,轉側不能,結合舌脈表現,為瘀血兼有痰濁,痰瘀交滯于經絡,方用祛痰代表方二陳湯合活血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再配合黃連、白芷、菖蒲、天麻、薤白祛濕化痰,配合元胡舒暢兩脅氣機兼活血止痛,丹參活血,水蛭破血逐瘀。因此,全方使痰瘀交滯之邪得化。
李老師:該案例記錄詳細、準確、分析體會深刻,對于急性腰扭傷,除制動外,中藥有很好的作用,以復元活血湯用之也多有效。
學生乙:我這兒也有李老師治好的一例腰痛合并水腫的病人,該病人姓張,男,60歲,2013年4月11日就診,以又下肢水腫2年余,伴腰背痛半年余之主訴就診,自述兩年前患者勞累后出現雙下肢水腫,乏力,納差,在當地診所進行治療,具體用藥不詳,服藥癥狀有所減輕,此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時輕時重,于晨起時、休息時減輕,下午及活動后加重。半年前出現腰背痛,癥狀逐漸加重,為求中醫診療來門診。現癥:雙下肢水腫,伴腰背痛,乏力,納差,夜休尚可,二便調。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年,服用“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理想,查體:神清,精神差,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羅音。心律齊,心音可,雜音不著。腹部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雙上肢未見異常,唇舌紫暗,舌下絡脈迂曲(++),脈沉滑。輔助檢查:空腹血糖:9.34mmol/L,中醫診斷:水腫;腰痛;證候診斷:腎虛血瘀;西醫診斷:糖尿病腎病;治法:補腎活血利水。處方:豨簽草30g,丹參15g,川牛膝15g,琥珀6g(沖),淫羊藿15g,川芎12g,水蛭6g,澤蘭12g,三七粉3g(沖),蟬蛻8g,白芷8g,茯苓15g,山萸肉15g。7付復診:患者服用上方后無明顯不適,自覺雙下肢水腫較前減輕,仍腰背痛,乏力及飲食狀況改善不著。查體除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外,余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奔跑舌紫暗,舌下絡脈迂曲(++),脈沉滑。予前方基礎上川牛膝增至18克,加用仙茅15克,處方六劑,并囑患者避風寒,注意休息,勿過勞。三診:患者訴雙下肢水腫較前明顯減輕,腰背痛較前減輕,仍乏力,食納欠佳,余無明顯不適。查體:神清,精神差,心、肺復查未見明顯異常,雙下肢輕度凹陷水腫,唇舌暗,舌下脈絡迂曲(+),脈沉滑。予上方基礎上加焦三仙各15克,以助脾胃運化,處方六劑。后患者多次來診,繼用原方加減化裁三月,患者自覺癥狀基本消失,雙下肢水腫得到明顯改善。復查空腹血糖:7.1mmol/L。心得體會:《金匱要略》曰:“血不利則為水”,糖尿病腎病階段,亦會出現微循環障礙的病變,故李老師以補腎、活血、利水立法,丹參、川牛膝、琥珀、淫羊藿、山萸肉、水蛭、澤蘭、三七粉為主,納差,加焦三仙;腎虛,重用淫羊藿、仙茅。長期運用上方加減,患者諸癥減輕,血糖平穩。
李老師:水腫多責之于肺脾腎功能失調,實則五臟病變皆可導致水腫。此例既往有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年,此次腰痛雙下肢浮腫,據其脈癥病變責之于腎。此案辨析為“腎虛血瘀證”,似與傳統所謂“腎無實證”之說相悖,其實辨證求因,謹察病機,腎虛血瘀、虛實夾雜之證臨床的確存在,不可囿于舊說。臨證之時,要根據脈證,發揮創新思維,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拓展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內涵和外延,對傳承發揚中醫藥診療優勢實屬必要。
學生:對腰痛的治療除了前面的治療方法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李老師:我們在實際診療過程治療腰痛還采取了如下簡便方法效果滿意。
1)獨活12克、豨薟草30克,水煎服。適用于風濕腰痛。
2)金毛狗脊18克、元胡6克、地龍12克、桃仁9克,水煎服。適用于閃挫腰痛。
3)杜仲15克、枸杞子12克,泡酒,或水煎服。適用于腎虛腰痛。
4)當歸15克、桃仁9克、制乳沒各6克,水煎服。適用于血瘀腰痛。
5)炒白朮12克、炒杜仲12克,焙干,研成細末,以黃酒共調內服。適用于外傷腰痛。如腰肌纖維炎,脊柱韌帶勞損及腰部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