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下降的經典眼科名方四物五子湯(傅仁宇制)
《審視瑤函》為明代傅仁宇所著的眼科專著,在中醫眼科學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傅仁宇出身眼科世家,在繼承家傳經驗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歷代眼科文獻與民間驗方,結合自身臨床實踐,歷經數年完成此書。其中的四物五子湯,歷經數百年臨床驗證,是治療眼科視力下降的經典方劑。
現代著名眼科醫家韋文貴先生在《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中,對四物五子湯的臨床應用進行了詳細論述。
一、方劑組成及機理
韋老臨床常用的四物五子湯
處方: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車前子10g。
其組方機理精妙,以四物湯加朱丹溪的五子衍宗丸化裁而成。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視,四物湯中,熟地(韋老此處用生地,取其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力更強,在補血同時可防血虛生熱)滋陰養血;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四者合用,養血滋肝,使營血調和。腎生精,神光充沛依賴腎精上承,精虧則血虧,諸竅失養。五子中,菟絲子、覆盆子補肝益腎固精;枸杞子補肝腎之陰而明目;五味子滋陰澀精明目;車前子清肝明目。全方共奏養血活血、補益肝腎之功,使肝腎得養,精血充足,目竅得濡,視力得以恢復。
二、臨床名家醫案
(一)韋老醫案
1、 視神經萎縮
醫案:患者,男,45歲,雙眼視力漸進性下降3年,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
視力檢查:右眼0.08,左眼0.05,眼底顯示視神經萎縮。
韋老診斷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處方:生地15g,當歸12g,白芍12g,川芎8g,菟絲子12g,枸杞子12g,五味子10g,
覆盆子12g,車前子12g(包煎),黃芪15g,黨參12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1個月后,頭暈耳鳴減輕,精神狀態好轉;
持續服用3個月,視力右眼提升至0.15,左眼提升至0.1;
堅持用藥半年,視力右眼達到0.25,左眼達到0.2 ,其他伴隨癥狀也顯著改善。
2、視網膜色素變性
醫案:患者,女,38歲,夜盲多年,視力進行性下降,視野逐漸縮小,伴有畏寒肢冷、
腰膝酸軟。診斷為視網膜色素變性。
韋老辨證為肝腎陽虛。處方: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車前子10g(包煎),肉蓯蓉12g,巴戟天10g。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2個月后,患者夜盲癥狀有所緩解;
持續用藥半年,視力下降速度放緩,視野有所擴大,畏寒肢冷癥狀減輕。
3、黃斑變性
醫案:患者,男,50歲,視物變形,視力下降,眼前有黑影遮擋,心煩失眠,咽干口燥。
檢查確診為黃斑變性。
韋老辨證為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處方: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車前子10g(包煎),麥冬12g,玄參12g,丹參15g。每日1劑,水煎服。用藥1個月后,心煩失眠癥狀減輕;
服用3個月,視物變形有所改善,黑影變淡,視力有所提高。
(二)其他名家醫案
1. 龐贊襄
醫案:患者雙眼視力模糊2年,伴眼干澀、頭暈,診斷為高度近視并發眼底病變。
處方:熟地黃15g,當歸12g,白芍12g,川芎9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
覆盆子12g,五味子9g,車前子12g(包煎),菊花12g,決明子12g。每日1劑。
服用2個月后,眼干澀、頭暈癥狀緩解,視力保持穩定。
2. 姚和清醫案:
患者因長期用眼,出現視力疲勞、視力下降、眼脹,辨證為氣血不足,目失所養。
處方: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
五味子6g,車前子10g(包煎),黃芪15g,白術10g。每日1劑。
1個月后,眼脹消失,視力疲勞緩解,視力有所提升。
3. 張健醫案:
患者患中心性視網膜脈絡病變,視力下降,視物模糊,伴面色蒼白、乏力。
處方:熟地黃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枸杞子12g,菟絲子12g,
覆盆子10g,五味子9g,車前子12g(包煎),阿膠10g(烊化) ,黨參12g。每日1劑。
用藥2個月后,視力提高,視物清晰,面色逐漸紅潤,乏力癥狀消失。
4. 唐由之
醫案:患者視網膜靜脈阻塞后出現視力障礙,眼前黑影,伴脅肋脹痛、情志抑郁。
處方: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
五味子6g,車前子10g(包煎),柴胡10g,郁金10g,紅花6g。每日1劑。
3個月后,眼前黑影縮小,視力明顯改善,情志舒暢。
5. 路際平
醫案:患者為老年白內障早期,視力減退,眼內干澀,伴腰膝酸軟、耳鳴。
處方:熟地黃15g,當歸12g,白芍12g,川芎9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
覆盆子12g,五味子9g,車前子12g(包煎),楮實子12g,密蒙花12g。每日1劑。
服用3個月后,視力減退速度減緩,眼內干澀癥狀減輕。
本文部分內容源自《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