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陽脈證
往來寒熱胸脅滿,脈弦目眩而耳聾,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少陽經,或渴或咳身微熱,或脅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嘔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注:脈弦,謂少陽病脈也。往來寒熱胸脅滿,目眩耳聾,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少陽經主證也。或渴、或咳身微熱,或脅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嘔、尿不利、舌苔滑白者,皆少陽或有之證也。均宜小柴胡湯主之,隨證加減治之可也。詳少陽篇。
小柴胡主入少陽,為和解少陽方。
邪在半表半里之間,包括少陽膽和少陽三焦。若少陽膽經經氣不利,則口苦、咽干、目眩……若少陽三焦經經氣不利,運行水液和通行元氣的功能則會出現障礙。
《傷寒論》小柴胡湯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人參6克、半夏洗9克、灸甘草5克、生姜切片9克、大棗12枚劈。
功能主治:和解少陽。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用法用量: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1枚;若渴,去半夏,人參加至9克,栝樓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克;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6克,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備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參、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
2、五苓散主入膀胱腑,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傷寒論》五苓散 處方:豬苓去皮10克、澤瀉1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肉桂7克。
功能主治:利尿作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治外有表證,內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濕內停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現用于腎炎、心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腸炎等屬水濕內停者。
用法用量:以白飲和服3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備注:《傷寒論》五苓散證: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治療表里兼證,以里證為主。表實證就是無汗,里證是水氣證。水氣證為三焦水氣證,就是上焦水氣證,中焦、下焦水氣證。
上焦水氣證,口干,舌燥,不欲飲水。中醫認為水停在上焦,水阻遏陽氣,陽不得氣化水機,水不得上呈。行成了干燥,不欲飲水。
中焦水氣證,一是口干舌燥、想喝水,喝了又吐了。中醫認為水停在中焦,阻遏陽氣,陽不得氣化水津,水津不得上呈。想喝水,喝到胃里邊,本身就有水,兩水不相容,出現喝了就吐。二是口干舌燥、不想喝水,不敢喝,不吐,胃中腹中水鳴音比較高。
下焦水氣證,口干、想喝水、不吐。一是口渴,喝水多、小便不利。二是喝水多,小便少,不是糖尿病。
備注:方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利水,白術健脾燥濕,使脾能夠運化水津,桂枝解表,溫陽化氣,氣能化水。五藥相配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則蓄水、痰飲所致諸證自除。
3、《傷寒論》五苓散為太陽病發汗后表邪不解,邪氣隨經入腑,至膀胱氣化不利而形成的蓄水證。邪氣由表經而入里腑,邪氣由表入里,半表半里階段將邪氣驅除于外,則入里之勢無,病狀自除。
選用五苓散合小柴胡,小柴胡入半表半里,截斷疾病的傳變之勢,五苓散治療已入里的邪氣而致的各種癥狀。兩方合用既疏調三焦之氣機,又溫助膀胱之氣化。氣機暢,水道通,陽氣蒸化自然小便通,口渴除,諸癥自愈。
小柴胡湯合五苓散加減:(若渴,去半夏,黨參加至10克、天花粉10克)
柴胡12克、黃芩6克、黨參10克、天花粉10克、灸甘草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肉桂10克、澤瀉15克。(生姜6克、大棗12枚劈)
主證:口干口渴,早上白天重,晚上無感覺、欲飲多飲、尿急尿頻小便不利、目赤目眩、耳聾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