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是論治的前提。“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望、聞、問、切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四種診察方法,亦稱“四診”。其對皮膚性病的診斷,亦不例外。
望診就是醫者借助視覺來觀察病人神態、皮膚、毛發、爪甲和舌、苔等異常變化,以測知機體功能狀態和病情的診斷方法。
1.望神態 觀察病人精神狀態,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動態,從而得出有神、無神的印象,這對病情的輕重可以有一個初步了解。一般而言,患者目光有神,精神奕奕,表情自如,意識清楚,反應敏銳,是為“有神”,表明患者正氣未傷,臟腑功能未衰,雖得病,其勢輕淺;若目光晦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意識不清,反應遲鈍,則為“無神”,表明患者正氣虧損,臟腑功能已衰,病情嚴重。就皮膚性病而言,新病或病情輕淺者,一般神態改變不大,若病久或病傳入里,傷及臟腑氣血者,則可表現為無神或失神之象,如癰、癤所致的膿毒血癥,嚴重的藥物性皮炎,天皰瘡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2.望皮損 這是診斷皮膚性病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觀察皮膚損害的不同特點,包括:
(1)類型 如紅斑、丘疹、風團、水皰、鱗屑、膿皰等。不同類型的皮損,常提供辨證的重要內容。如紅斑,一般提示營血有熱,風團提示有“風邪”,膿皰一般提示有“熱毒”。
(2)部位 很多皮膚性病有其好發部位,這往往有助于診斷。例如扁平疣常發于顏面部、手背部;硬紅斑多發于小腿屈側等。中醫學還可根據皮損的部位,聯系經絡臟腑進行辨證治療。如發于唇部者多系脾胃經,鼻部者多屬肺、大腸經,胸脅部者多為肝、膽經。
(3)顏色 不同皮膚性病的損害,其色澤亦可不同,如白癜風和黃褐斑。此外,在一種皮膚性病的不同發展過程中,也可表現出不同的顏色,如結節性紅斑、紫癜的早晚期皮疹。中醫學根據皮損色澤的不同,也可判斷出其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盛衰。如紅色多主熱證、里證;白色多屬虛證、寒證,或屬氣滯,腎陽不足;黃色多主濕熱、脾運失健;青紫色主寒,或屬氣血不通,經脈阻滯;黑色則為寒證、痛證,其藏象屬腎,為腎之功能衰退。
(4)形狀 有點滴狀、圓形、橢圓形、環形、蠣殼形、半月形、地圖狀等。
(5)邊緣 清楚或模糊不清,整齊或不規則如鋸齒狀,隆起或平塌。
(6)分布 局限或播散性,單側或對稱性,散在或密集,孤立或融合性。
(7)排列 呈線狀、帶狀、環形、水濺狀等。
(8)數目 皮損可為單個、少數或多數。
(9)大小 常以實物比擬,如針頭、粟粒、綠豆、花生、杏核、雞卵、手掌等;或用厘米測量直徑。
(10)膿 膿液的形成多為熱盛肉腐所致。膿質稠厚、色澤黃白鮮明,多屬氣血充盈之順證,膿汁稀薄、色澤晦黯或夾有敗絮樣物,則為氣血衰竭之逆證;膿色綠黑,多為熱毒;膿中夾血,則為血絡受損之象等。
3.毛發、黏膜、爪甲 毛發光澤烏黑、生長茂盛,為精血充盈之象;若毛發干枯發白、生長稀疏或脫落者,則為腎臟精血不足,發失所養所致;某些久治不愈的脫發,亦可因氣滯血瘀、發失所養而成。有的皮膚性病往往伴發黏膜病變,如扁平苔蘚、念珠菌病、白塞病等,常可幫助診斷。爪甲的枯榮,反映肝血之盛衰。一般常人爪甲紅潤、光亮、平滑;若血虛無以養肝,爪失所養,則爪甲多薄而軟;血燥可致甲面干燥而脆裂變形,或肥厚、混濁、干枯;氣血瘀滯或蟲蝕可引起爪甲變色。
4.望舌
(1)望舌體 以色而言,淡白舌主虛證、寒證;紅舌主熱證;絳舌主營血熱證,津液耗損;紫舌多主瘀血。以形態而言,舌體紋理粗糙為“老”,多屬實證、熱證,紋理細膩為“嫩”,屬虛證或寒證;舌胖色淡、邊有齒痕者,屬氣虛或脾腎陽虛;舌體瘦薄、淡紅而嫩者,多屬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舌面裂紋或光紅無苔,多屬熱盛陰傷;舌多芒刺,則為熱邪亢盛。
(2)望舌苔 白苔一般主表證、寒證;黃苔多主里證、熱證;灰黑苔主實熱或虛寒證。苔干表示津液耗傷;苔膩為痰濕內盛。此外,苔的厚薄反映病邪之深淺和病情之輕重。
1.聞聲音 聞語聲之高低,呼吸之粗微,咳聲之輕重,呃逆之有力或無力,嘆息之有無等。
2.嗅氣味 主要是嗅病人口氣、汗、痰、涕及二便等氣味。皮膚性病中如腋臭可嗅到狐臭味,黃癬有鼠尿味,足癬感染有腐臭味。
問診是醫生詢問病人及其家屬,了解現有癥狀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
1.問一般情況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職業、籍貫、地址、單位及聯系方式等,以了解一般情況,取得與疾病有關的資料。
2.問發病情況 發病的時間、原因、癥狀、部位,病情的演變和發展等。
3.問治療情況 包括中西藥物及各種方法的治療,治療的效果及反應等。
4.問既往史、家族史、個人史、過敏史 了解患者過去發病情況,家族中有無同樣患者,以及個人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月經史、生育史、疫源疫區接觸史、過敏史等情況。
5.問刻下癥狀 局部癥狀,即皮膚損害的情況和自覺癥狀。全身癥狀,中醫學傳統的問診法,有十問歌訣可作為參考: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1.切脈 中醫學脈象種類很多,與皮膚性病關系較密切者大約有以下幾種:
(1)浮脈 多主表證。
(2)沉脈 多主里證。
(3)遲脈 多主寒證。
(4)數脈 多主熱證。
(5)虛脈 多主虛證。
(6)實脈 多主實證。
(7)滑脈 多主痰滯、實熱。
(8)澀脈 多主精傷血少、氣滯血瘀。
(9)洪脈 多主熱盛。
(10)細脈 多主血虛證。
(11)濡脈 多主濕證及氣虛證。
(12)弦脈 多主肝膽病、諸痛及痰飲證。
2.觸皮損
(1)觸冷熱 皮損溫度降低、觸之冰冷者,多為氣血運行不暢,腎陽不足之象,如凍瘡、硬皮病、肢端動脈痙攣病等。皮溫升高、按之灼熱者,則屬熱證,如丹毒、猩紅熱。
(2)觸疼痛 疼痛的病機,系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或氣血不足,不榮而痛。如結節性紅斑之皮下結節,觸碰有自覺痛及壓痛感。
(3)觸麻木 一般多指麻風的檢查方法,可用棉棒、針尖等來觸知其皮膚知覺消退與否。
(4)觸干濕 正常皮膚光滑潤澤。若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者,屬血燥或瘀血;皮損濕潤、糜爛、滲液,則為水濕泛膚;重手按之不能即起、凹陷成坑者為水腫;按之凹陷,舉手即起者為氣腫。
(5)觸硬度及腫塊 檢查皮膚有無浸潤、結節、腫瘤、囊腫、瘢痕等。
(6)壓色澤 用玻片壓迫紅斑,紅色可消者為毛細血管擴張,壓之不退色者為紫癜或瘀斑。
(7)觸膿腫 一般多用于檢查外科瘡瘍之證。如瘡瘍按之腫硬不熱,根盤平塌而散漫者,多屬陰證;焮腫灼熱、根盤緊束者,多屬陽證。按之堅硬固定者,為無膿;邊硬頂軟者,多為有膿。按之陷而不起為膿未熟,有波動感者為膿已成。
中醫學辨證是認識和治療皮膚性病的前提。其辨證方法有多種,臨床主要以八綱辨證為基礎,但應與其他辨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八綱辨證即辨表里、寒熱、虛實及陰陽,是中醫學辨證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其他辨證方法的基礎。
1.辨表里 表里系指疾病病位的內外和病勢的深淺。它是相對的兩個綱領,如外有疾屬表,內有病屬里;皮毛、肌腠、經絡為外,臟腑、骨髓為內。又如將軀殼和臟腑相對而言,軀殼為表,臟腑為里。而臟與腑相比,則腑屬表,臟屬里。可見表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1)表證 系六淫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生。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勢淺等特點。外邪襲表、營衛不和、正邪相爭,表現為發熱、怕冷、有汗或無汗、頭身及四肢關節酸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舌苔薄白、脈浮等。按其外邪性質及機體的反應,又將表證分為表寒和表熱、表虛和表實。
(2)里證 系疾病深入于里的證候,里證是與表證相對而言。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臟腑、氣血及骨髓者均屬里證。它可分為里寒、里熱、里虛、里實等證。常表現為壯熱、口渴、煩躁、譫語、神昏、氣粗、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黃或白厚膩、脈洪或沉等。
表里辨證以察知病情輕重深淺及變化趨勢,表證病淺而輕,里證病深而重,辨表里是采用解表或攻里治法的依據。
2.辨寒熱 寒熱系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張景岳認為“寒熱乃陰陽之化也”,其反映了機體陰陽的偏勝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寒證證候,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證候。
(1)寒證 系由寒邪入侵或陰盛陽虛所致的證候。“陰盛則內寒,陽虛則外寒”,其表現為惡寒喜暖、肢冷蜷臥、面色白、口淡不渴、喜熱飲食、皮疹色淡或青紫、痰涕清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脈遲或緊。
(2)熱證 系由熱邪、陽盛陰虛、人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致的證候。“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其表現為惡熱喜冷、口渴飲涼、面紅目赤、煩躁不寧、吐血衄血、皮疹色紅、煩熱、膿皰、瘀斑、痰涕黃稠、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干燥、脈數。
寒熱辨證以指導臨床治療,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3.辨虛實 虛實系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狀況。虛指正氣不足,實反映邪氣盛實,即“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1)虛證 系指正氣不足的表現。其包括陰、陽、氣、血、精(津)及臟腑各種不同的虛損,在此僅介紹陰虛和陽虛兩大類。①陰虛:癥見五心煩熱、消瘦顴紅、潮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數。②陽虛:癥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胖嫩、脈沉遲無力。
(2)實證 系指邪氣盛實的表現。多由外邪侵入機體和內臟功能失調致使痰飲、水濕、瘀血等停留體內引起。常表現為發熱面赤、聲高氣粗、胸悶煩躁、腹痛拒按、大便秘結、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短赤、舌質蒼老、舌苔厚膩、脈實有力。
虛實辨證以別邪正盛衰,為實證宜攻、虛證宜補的治法提供依據。
4.辨陰陽 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陰陽用以概括其他六綱,即表、熱、實證屬陽,里、寒、虛為陰,故有“二綱六要”之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在中醫學診斷上,可根據臨床證候將疾病分為陰陽兩個方面,如多將虛寒證稱陰證,實熱證又稱陽證。
(1)陰證 系指一切符合陰之屬性的證候。即里證、寒證及虛證均可概屬于陰證范疇。其表現為面色黯淡、形寒肢冷、精神不振、倦怠無力、語聲低怯、膚色蒼白或紫黯、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細弱。
(2)陽證 即凡符合陽的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表、熱、實證概屬陽證范疇。多表現為面色偏紅、發熱神煩、躁動不安、語聲粗濁、呼吸氣粗、喘促痰鳴、肌膚灼熱、皮疹色紅、口干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浮數洪大或滑實有力。
陰陽辨證以探究疾病的屬性及變化規律,是對病證進行綜合概括的方法。明代醫家張景岳云:“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治之得當,陰陽平衡,疾病得以痊愈。
臟腑辨證是指以中醫藏象學說為基礎,依據臟腑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辨證的方法。內臟與皮膚的關系極為密切,《類經》云:“藏居于內,形居于外,故曰藏象。”
1.心病辨證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開竅于舌,在五行屬火。《素問·靈蘭秘典論》謂之“君主之官”,故心病多表現在神志和血脈方面。可表現為心悸煩熱、口舌糜爛、口干少津、失眠健忘、吐血衄血、皮膚灼熱、紅疹血痂、舌紅苔黃、脈數等。如天皰瘡、紅斑狼瘡性腦病及紅皮病。
心與小腸相表里,因心熱下移小腸表現出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血等小腸里熱熾盛的證候。
2.肺病辨證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在五行屬金。可見肺與皮膚的關系密切。肺病常有口干咽燥、咳嗽無痰、氣喘無力、胸痛咯血、鼻紅脂多、皮膚粗糙、干燥脫屑、苔薄少津、脈浮細而數等。如痤瘡、玫瑰痤瘡、毛周角化病、蕁麻疹等。
肺與大腸相表里,可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主要表現有便秘、腹瀉、腹痛及肛周灼熱瘙癢等。
3.肝病辨證
肝主疏泄、主藏血、開竅于目,在五行屬木。肝的陰血不足,筋失所養可出現手足震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皮膚瘙癢、干燥脫屑、爪甲失榮;肝經濕熱可致胸脅滿悶疼痛、口苦不欲飲、紅斑灼熱、糜爛滲液等。常見皮膚性病有帶狀皰疹、陰囊濕疹、魚鱗病及皮膚瘙癢癥等。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于肝膽之間,而互為表里。濕熱常同時蘊結于肝膽,稱為肝膽濕熱證;濕熱隨經下注,如睪丸腫痛、外陰瘙癢、濕疹等。
4.脾病辨證
脾主運化、升清、統攝血液,開竅于口,在五行屬土,具有喜燥惡濕的特性。《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即所謂脾虛生濕。脾病證候常表現有腹脹納少、食不消化、肢體困重、周身浮腫、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皮下痰核、泄瀉便溏、舌淡、苔膩、脈沉緩。如濕疹、天皰瘡、黏液性水腫、腺性唇炎及皮肌炎等。
脾與胃相表里,胃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氣機上逆為主要病變。其常見證候有胃寒證、胃熱證、食滯胃脘證及胃陰不足證等。
5.腎病辨證
腎藏精,主骨生髓,在體為骨,其華在發,開竅于二陰,在五行屬水,為先天之本。腎陽虛者多表現為腰膝酸軟而痛、陽痿遺精、耳聾耳鳴、牙齒動搖、發白早脫、面色白或黧黑無澤、動則喘息、肢涼浮腫、舌淡苔白、脈沉弱;腎陰虛者為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見于阿狄森病、黃褐斑、黑變病、脫發、白發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病多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常見證候有膀胱虛寒證和膀胱濕熱證。后者由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可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小便淋瀝或膿血、舌苔黃膩、脈數。《素問·宣明五氣》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淋病即屬此范疇。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醫家葉天士運用于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其將溫熱病概括為衛、氣、營、血四類不同的證候,并以此表示病變發展過程中淺深輕重的4個階段。這種辨證方法在皮膚性病中多用于一些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皮膚性病及全身癥狀較重的疾病。
1.衛分證 系指風熱或濕熱病邪侵犯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風邪犯衛、營衛不和或衛氣不固、外風易襲引起。衛分證主表,病在肺與皮毛。癥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口微渴、咽痛、鼻塞、皮疹色紅、局部灼癢或腫痛、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常見于麻疹、風疹、蕁麻疹、重癥多形紅斑發病初期及急性化膿性瘡瘍早期。
2.氣分證 系風熱、熱毒病邪內入臟腑,正盛邪實,正邪劇爭,陽熱亢盛所表現的證候。氣分證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腸、膽等臟腑。癥見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飲涼、汗出氣粗、心煩口渴、皮膚紅腫熱痛明顯、皮疹紅、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數。常見于急性瘡瘍發展階段、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等。
3.營分證 系溫熱病邪內陷,傳入營分,營陰受損,心神被擾所表現的證候。營分證是邪熱入血的輕淺階段,病在心營及包絡。癥見高熱羈留不退、身熱夜甚、口干但渴不甚、皮膚潮紅腫脹、大皰或膿皰、心煩不寐、神昏譫語、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黃糙、脈細數。多見于天皰瘡、剝脫性皮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等。
4.血分證 系邪熱不解入于血分,血熱擾心,熱熾甚極或迫血妄行所表現的證候。血分證是衛氣營血病變的最后階段和病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可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重癥藥疹、重癥多形紅斑及紫癜等。此證分為血分實熱證和血分虛熱證。
(1)血分實熱證 多因營分證病邪不解傳入血分,亦有由氣分邪熱直入血分者,其病位偏重于心、肝二經。癥見煩熱躁擾、昏狂譫妄、皮膚紫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質深絳或紫、脈細數或弦數。
(2)血分虛熱證 由血分實熱證演變而來,亦可從營分證候轉變或遷延而成。其病位常偏重于腎、肝二經。癥見持續低熱、暮熱朝涼、身熱面赤、五心煩熱、熱退無汗、心煩不寐、肢體干瘦、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虛而細。
三焦辨證是清代醫家吳鞠通依據《黃帝內經》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所創的溫病三焦辨證法則。其以三焦為綱,把衛氣營血的分證方法貫穿其中,用三焦的概念闡述溫邪在病變過程中由上及下、由淺及深所引起各種病證的發展變化規律,并用以說明病邪所犯臟腑的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特點,補充了衛氣營血辨證的不足。
1.上焦證候 多為疾病的初起階段,主要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手太陰肺經的病變又有在衛、在氣之分。在衛者見發熱、微惡風寒、皮疹隱隱、頭痛、咳嗽、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欠潤、脈浮數等癥;在氣者見身熱汗出,不惡寒,疹出遍身且色紅灼癢,口渴,喘咳氣急,或咯吐黃稠黏痰,苔黃、脈滑數等。若肺衛之邪不解,內陷上焦心包絡者,即病屬營分,癥見身熱灼手、舌質紅絳、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等,病情較為危重。
2.中焦證候 邪入中焦為疾病的中期或極期階段,為溫熱之邪傷及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和足太陰脾經的證候。病變在胃、大腸者,表現為陽明無形熱盛或有形熱結之證,見皮疹鮮紅或絳紅或伴水皰、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黃老甚者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病變在脾者,主要是濕邪或濕熱之邪所致,表現為濕困中焦或中焦濕熱的證候,見身熱不揚、脘痞腹脹、嘔惡納呆、大便不爽或溏泄、尿短而黃、苔黃膩或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數等。隨著病程進展,濕郁化熱,熱象可逐漸明顯,甚則化燥化火。此時病勢雖盛而正氣未衰,如治之得法,可使疾病不再傳變而愈。
3.下焦證候 邪在下焦,為疾病的末期階段,病位在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病在腎者,因邪熱久羈,灼傷真陰,出現腎陰虧虛或陰虛火旺等證,臨床以低熱、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絳而干、脈細數等癥為主,皮疹轉淡或漸退。病入肝者,則因肝陰不足,筋脈失養,致使虛風內動,除真陰不足表現外,復見手足蠕動,甚則瘛疭等癥,皮疹消退,留有色沉或脫屑。病在膀胱者,因濕邪流注下焦,阻滯氣機,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通、脘腹痞悶。
三焦證候的傳變多是自上而下,由上焦開始,漸入中焦,終達下焦。當然這并不絕對,也有特殊情況,如病初亦可先起于中焦者,亦有上焦和中焦同時發病者,還有中焦證未除而下焦證已見者,臨證須知常達變,靈活掌握。皮膚性病領域中,三焦辨證多應用于一些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水痘、猩紅熱、Sweet病,以及一些有系統累及的重癥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
《靈樞·衛氣》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皮膚性病的經絡辨證主要依據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經絡在人體的循行分布,以推求疾病屬何經絡而進行辨證。
1.發生于人體上部者多為三陽經受病,多因風熱、風溫引起。如發生于面部者屬足陽明胃經,耳旁患病屬足少陽膽經,頭頂者屬足太陽膀胱經。鼻部患病與手太陰肺經有關;眼部屬足厥陰肝經;口唇部屬足太陰脾經;舌部屬手少陰心經。
2.皮損發生于人體中部,即腰背、脅肋部,多屬肝經和膽經受病,多為氣郁、火郁或肝膽濕熱所致。女子乳房屬胃經,乳頭為肝經所主。腹部正中屬任脈,背部正中屬督脈。
3.下部患病多由濕熱或寒濕所致,因濕性趨下之故。臀部內側屬足三陰經,外側屬足三陽經。腿部內側屬足三陰經,外側屬足三陽經。皮損發生于陰部者與肝、腎二經有關。
在臨床實踐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是依賴臟腑的功能,而臟腑的功能活動所需的物質基礎是氣血。氣血通過經絡,輸布到各個臟腑,以及包括皮膚在內的全身組織。因此,臟腑、氣血、經絡、皮膚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外邪通過皮膚侵入機體,導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就可引起全身疾病。反之,臟腑、氣血病變,亦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為了敘述方便起見,上面我們雖然分別介紹了皮膚性病辨證的多種方法,但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卻不能孤立或分割對待,常須以一種為主,兩三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辨證。
其二,一種皮膚性病在其發病的不同階段中,臨床表現可以有所相異;另一方面,數種不同的皮膚性病,其臨床表現在某個階段,又可有所相似。所以,在臨床上中醫學辨證最好與西醫學辨病結合進行。如中醫學所述癮疹一癥,按醫書描述之證候符合現代醫學的蕁麻疹,按西醫學觀點是一種過敏性疾患,可以用抗過敏方法治療。按中醫學辨證,則可根據其癥狀表現不同,而分為風寒、風熱、氣血兩虛、胃腸實熱及沖任不調等數型。故雖同屬一病,證候不同,其治法亦應各有所異,才能藥到病除。再如四肢急性濕疹與胸脅部帶狀皰疹,臨床表現雖均可為紅斑、水皰、灼熱、癢痛等濕熱證候,但以臟腑經絡辨證,則四肢濕疹多系脾蘊濕熱,而后者多屬肝經濕熱,用藥自當各有側重。
基于以上,我們認為皮膚性病的辨證,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而靈活運用以上所述的辨證方法,不能拘泥于一法,而且還應辨證與辨病結合進行,才能對皮膚性病做出正確而全面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