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劉鴻恩用烏梅治各種內科雜病,他還為烏梅寫了一本《醫門八法》。對于年老體弱、腹瀉不止,各種藥物無效時,自創了“獨梅湯”。
年老腹瀉獨梅湯:大烏梅5個煎湯,白糖25克為引沖服。如果是老年人的五更瀉,就用“獨梅湯”送服“四神丸”,用烏梅幫助止住虛性的腹瀉。
還推薦一個解暑酸梅湯:麥冬10克,烏梅三四個,五味子10克,陳皮10克,煎湯后加適量冰糖即可。
清代名醫陳平伯喜用柴胡治病聞名,他把《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變換了2000多個方子,每張方子都有柴胡。
現在藥店能買到的“小柴胡顆粒”,就是“小柴胡湯”的現代劑型。可惜人們把它當成了普通感冒藥。其實它只適合體質虛弱,感冒拖延五六天不見好的患者。
此外,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柴胡桂枝湯”最適合抑郁癥患者,雖沒有中成藥,但可自制。
解郁柴胡桂枝顆粒:小柴胡顆粒+小建中顆粒,各取一半后兌在一起沖服。
近代名醫孔伯華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以善用石膏一藥,為醫林所景仰。
石膏清熱又不傷胃氣,至今仍是中醫大夫開給自己孩子的主藥:用生石膏15克,大米一把,大火煮開后再煮30分鐘,讓孩子服用,多數高熱會消除。
石膏的另一個名方“玉女煎”,治的是因胃熱或陰虛導致的牙痛、齒松動,還可以除口臭,除了漱口,也可偶爾喝上幾口。
石膏香口液:生石膏20克,連翹10克,藿香10克,生石膏先煎20分鐘后再下后兩個藥,待鍋開后10分鐘就可關火,每天以此漱口四五次。
因善用大黃而成名的有上海名醫焦東海先生。大黃苦寒,適應證明顯:腑中實熱,大便干,舌質紅的。
大黃敷臍治便秘:共用大黃粉30克,每次取大黃粉5克,用蜂蜜或75%酒精調勻外敷臍部及其周圍皮膚,用膠布固定,持續敷10-12小時,每日換藥1次。
這幾個名家用方,生活中的小問題可以解決的,服用請咨詢當地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