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柴胡湯
1、組成
柴胡、黃芩、大黃、枳實、半夏、白芍、大棗、生姜。
2、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溫服一升,日三服。
3、功用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4、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5、方解
本證多由病邪已入陽明,化熱成實所致,治療以和解少陽,內瀉熱結為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未離少陽;嘔不止與郁郁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再與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
方中重用柴胡為君藥,配臣藥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配枳實以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亦為臣藥。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嘔逆不止,共為佐藥。大棗與生姜相配,能和營衛而行津液,并調和脾胃,功兼佐使。
6、加減應用
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以化石。
7、注意事項
大柴胡湯運用時應根據少陽證與陽明熱結的輕重,斟酌方中藥量的比例。但若是單純少陽證或陽明證不宜運用本方。
(二)防風通圣散
1、組成
防風、大黃、芒硝、荊芥、麻黃、梔子、芍藥、連翹、甘草、桔梗、川芎、當歸、石膏、滑石、薄荷、黃芩、白術。
2、用法
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每日3次。病甚者,5-7錢至1兩;極甚者,可下之,多服2兩或3兩,得利后,卻當服3-5錢,以意加減。病愈,更宜常服,則無所損,不能再作。
3、功用
發汗達表,疏風退熱。
4、主治
風熱郁結,氣血蘊滯證。憎寒壯熱無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舌苔黃膩,脈數。
5、方解
本證多由外感風寒,內有郁熱所致,治療以發汗達表,疏風退熱為主。方中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當歸、芍藥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結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白術健脾而燥溫。
6、加減應用
涎嗽,加半夏半兩(姜制)。
7、注意事項
本方汗、下之力峻猛,有損胎氣,虛人及孕婦慎用。若時毒饑饉之后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荊芥、麻黃、防風疏風解表,使在皮膚的風熱之邪得汗而泄,但麻黃量不宜太大,少用即可。
(三)葛根黃芩黃連湯
1、組成
葛根、甘草(蜜炙)、黃芩、黃連
2、用法
上藥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減至600毫升,納入諸藥,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3、功用
解表清里。
4、主治
表證因誤下所致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癥。
5、方解
方中重用葛根,既能發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陽,止瀉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熱已熾,故用黃芩、黃連以清里熱,甘草協調諸藥。共奏表里兩解,清熱止利之功。
方即瀉心湯之變,治表寒里熱。其義重在芩、連肅清里熱;雖以葛根為君,再為先煎,無非取其通陽明之津;佐以甘草緩陽明之氣,使之鼓舞胃氣而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則喘定,清下則利止,里熱解而邪亦不能留戀于表矣。
6、加減應用
治療組124例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葛根 (煨) 10g,黃芩5g,黃連3g,炒山藥10g,炒扁豆10g,山楂炭15g,木香1g,砂仁3g,陳皮3g,土白術6g, 雞內金6g, 大腹皮10g, 甘草3g.....治療組124例中, 痊愈114例, 痊愈率91.9%;顯效10例, 占8.1%;無效0例。對照組108例中, 痊愈67例, 痊愈率62.3%;顯效27例, 占24.7%;無效14例, 占13.0%。
參考文獻:李曉云.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小兒秋季腹瀉[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02):76.
葛根 、黃芩、黃連 、板藍根、苦參、陳皮、石菖蒲 、茯苓、郁金。肢體酸痛者, 加獨活、羌活、木瓜;心悸 、脈結代者, 加丹參、珍珠母、龍骨;胸悶氣憋者,加瓜蔞、薤白。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各藥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15天為 1 個療程,間隔7天,連用 2~3 個療程。
參考資料:付曉暉.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J].醫藥論壇雜志,2004(14):41.
7、注意事項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下利而不發熱,脈沉遲或微弱,病屬虛寒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