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匯參》第一章 桂枝湯類
第一節 桂枝湯
原文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寸陽浮,則主衛陽外越,故熱自發。尺陰弱,則營血受傷,營為衛之守,營不守衛,故衛氣外泄而自汗。故本湯認癥,以自汗為主。桂枝證之脈,有陽浮陰弱者。陽謂寸脈,陰謂尺脈。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陰弱指為陰虛。故柯韻伯曰:如所云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干嘔等病,但見一癥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太陽中風者,陽受風氣而未及乎陰也。嗇嗇惡寒,淅淅惡風者,謂肌腠疏緩,衛氣不諧。雖無寒而若不能禁,雖無風而常覺灑淅也。翕,越也、動也、盛也。鼻鳴,噓也。干嘔,風邪干胃也。但就鼻鳴、干嘔而論,似屬陽明、少陽兼證。益從陽明、少陽施治,不知臟腑相通,原不必處處皆治。良以病從陽明而來,主以桂枝湯則太陽之外邪去,而他病自愈也。余皆準此。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此桂枝湯總癥。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此誤下之癥,誤下而仍上沖,則邪氣猶在陽分,故仍用桂枝發表。若不上沖,則其邪已下陷,變病不一,當隨證施治。論中誤治諸法,詳觀自明。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本自多汗,但不惡寒而惡熱,今多汗而猶惡寒,則仍在太陽矣。雖陽明病,而治從太陽。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條)。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條、《金匱》)。
此節屬于厥陰癥,未必由誤治而得。然既見表癥,亦宜兼治。
治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6條)。
里證除而表證猶在,仍宜用桂枝法。輕其劑而加減之可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條)。
病雖過期,而脈癥屬太陽,仍不離桂枝法。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此非誤治。因風邪凝結于太陽之要路,則藥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結。蓋邪風太甚,不僅在衛而在經,須刺之以泄經氣。風府一穴,在項上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也。刺入四分,留三乎。風池一穴,在顳颥后發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留三呼。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出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言雖有當下之癥,而外證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而愈,宜桂枝湯。
脈浮而下,此為誤下。下后仍浮,則邪不因誤下而陷入,仍在太陽,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復用桂枝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未可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當急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此誤下之癥,邪在外而引之入陰,故便清谷。陽氣下脫可危,雖表癥未除,而救里為急?!秱摗凡豢上缕疲赫`下寒多者,便清谷。熱多者,便膿血。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從表治。蓋凡病當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則以扶陽為急,而表癥為緩也。表里分治,而秩序不亂。欲以一方治數癥,必至兩誤。
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或問:傷風汗自出,用桂枝湯以散其邪。傷寒無汗,用麻黃湯以發其汗。又言表證未解者,用桂枝湯。其理似乎相反?曰:傷風汗出,腠理既開。傷寒已汗后,腠理亦開。并用桂枝湯以解肌,可謂宜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自汗與發汗迥別。自汗乃榮衛相離,發汗使榮衛相合。自汗傷正,發汗驅邪。復發者因其自汗而更發之,則榮衛和而自汗反止矣?;騿枺簜L自汗與中暍自汗皆相似,傷寒無汗與冬溫無汗皆相類,敢問如何不同?曰:傷風不渴,中暍即渴。傷寒脈浮緊,冬溫脈不浮也。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無他病太陽諸證不必備,而惟發熱自汗,故亦用桂枝湯。前條自汗,因發熱有時,系表邪未清,故時自汗。此條自汗覺無熱而常出,系表邪毫無,故當汗。易言之,當出者,無表邪也。時出者,有表邪也。是故上條之當出,指陽虛言。本條之自出,指表邪言。臟無他病云者,謂內無他病,外有表邪也。何也?以其發熱故也。
用量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定義
此因傷寒或中風,而又脈弱自汗。為制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達表之溫方也。
煮服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一)?咀與剉如麻豆之考據及意義
仲景云:剉如麻豆大與?咀同意。夫?咀者,古之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大,為粗藥煎之,使藥水清飲于腹中,易升易散,此所謂?咀也。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者。若一概為細末,則不分清濁矣。經曰:清陽發腠理,濁陰歸五臟,果何謂耶?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是也。?咀之法,取汁清易循經絡,故古人制?咀剉如麻豆大,煮清之飲之,名曰湯。所以入經絡攻病取快。
(二)啜薄粥之解釋
桂枝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秲冉洝吩疲汗热胗谖?,以傳于肺,肺主皮毛,汗所從出。啜粥,充胃氣以達于肺也。觀此可知傷寒不禁食,亦可見復方之妙用。
徐徊溪云:仲景用桂枝等藥,猶恐其營中陰氣為風火所煽,而消耗于內,不能滋潤和澤,托邪于外。于是啜薄粥以助胃氣,以益津液,此服桂枝湯之良法。凡發汗之方,皆可類推。汗之必資于津液者如此。
藥解
本方用桂枝發汗,即用芍藥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利里。甘草甘平,安內攘外。用以調和氣血者,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本湯姜、棗為主要之品。成無己注云: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故辛散為開卷第一方也。蓋姜、棗具安內攘外之功,故桂枝湯用之。即單用二物,亦為正治。桂枝,能活動脈之血者也;芍藥,能活靜脈之血者也。動脈為陽,故曰桂枝為陽藥;靜脈為陰,故曰芍藥為陰藥。動脈之血,由心以達周身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輔之,故曰桂枝發散為陽;靜脈之血,由毛細血管以歸于心,其地位由大而小,故曰芍藥收斂為陰。一散一收,互為起迄,如環無端,依道運行。
禁用
(一)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桂枝本為解肌,而不可用以發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與麻黃之發汗不同。故惟中風發熱,脈浮緩,自汗出者為宜。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則是太陽麻黃湯證。設誤與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煩躁,甚則斑黃狂亂,無所不至矣。此桂枝湯之大禁也。故曰不可與也,勿令誤也。仲景叮嚀之意至矣。
(二)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內熱,喜辛而惡甘。桂枝湯酒客得之則中滿而嘔。
(三)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內熱者服桂枝湯則吐,如酒客之類也。既亡津液,又為熱所搏,其后必吐膿血。吐膿血,謂之肺癰。
(四)溫病
桂枝湯主溫里,為溫邪里熱之大忌。故叔和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考《醫林改錯》云:發熱有汗之證,從未見桂枝湯治愈一人。楊素圓大不以為然,謂常治風傷衛癥,半劑輒愈。王孟英謂《改錯》所云者,乃溫熱癥也。若風寒傷衛,豈可不尊圣法。余亦謂然。
本湯出入加減之心法
仲圣以一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即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之證。加膠飴為建中,即治里急夢遺。加膠飴、黃芪,更治虛勞諸不足之證。出入加減,無投不利。何后人一見桂枝,即指為傷寒之劑而不敢用也。若知仲景治虛勞之義,則得其心法矣。蓋桂枝湯,辛甘而溫之品也,若啜稀粥,溫覆取汗,則發榮衛以逐外邪,即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是以辛為主也。若加龍、牡、膠、芪則補固中外,以治虛勞,即經曰:勞者溫之,甘藥調之,是以甘溫為主也。誰謂仲景但能治外感,而不能治內傷哉!
按桂枝湯一方,乃調和陰陽,徹上徹下,能內能外之方,非僅治仲景原文所論病條而已。想仲景立法之日,當是邪在太陽衛分時說法,就未言及別證皆可以用得。今人不明原意,死守成法,不敢變通,由其不識變化之機也。余亦粗知醫,常于臨證時多用此方,應手輒效。因思仲景之方,原不僅治一傷風證,凡屬太陽經地面之病,皆可用之。茲特將經驗病狀,列舉備采,以便參究:
本湯兼治(桂枝湯圓通應用法)
(一治胸腹痛,背亦徹痛者)蓋太陽之氣,由下而上至胸腹,寒邪逆于太陽,則氣機不暢,致胸腹痛而背亦徹痛。太陽行身之背,因腹中之氣不暢,而背亦受之,故桂枝湯可治之愈(筆者經驗,加附片效果更佳)。
(一治通身寒冷) 寒為太陽之本氣,今見通體惡寒,是邪犯太陽之本氣也。桂枝湯能扶太陽之氣,故可治之愈(筆者經驗,桂、姜、甘宜重)。
(一治小兒角弓反張,手足抽掣)太陽行身之背,因風中于背,太陽之經氣不舒,經氣卒閉,故見角弓反張。桂枝湯力能宣太陽之風邪,故可治之愈(按此即小兒驚風癥。臨床上分急驚風、慢驚風,前者為熱癥、實癥,后者為寒癥、虛癥,應辨證用藥,不可拘于此方)。
(一治腦后生瘡) 腦后者,太陽經脈之所貫注者也。風寒之邪,逆于腦后,抑郁而成瘡。桂枝湯宣散太陽之邪,故可治之愈(太陽行身之背,所有背上諸瘡,以及一搭中搭之類,皆可用也。按瘡癥應分陰癥、陽癥,鄭氏用方主以加味桂枝湯,陽癥倍芍加枝子、香附、麥芽,陰癥倍桂加附子、香附、麥芽)。
(一治周身皮膚作癢,時而惡風)周身毛竅,乃太陽寒水氣化出路。風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膚,抑郁生熱,故周身作癢。桂枝湯能宣太陽抑郁之氣,故可治之愈(筆者經驗,治老年人皮膚作癢,合當歸補血湯治之,效果更佳)。
(一治足跟痛,痛徹腰股) 足跟與腰背,皆太陽經循行之道,因寒邪內閉,故見以上病形。桂枝湯力能輸太陽之氣,故可治之愈(筆者經驗,加延胡索更具活血、利氣、止痛之效)。
(一治小兒兩腮腫,發熱惡風) 夫兩腮近耳下,乃少陽、陽明地位,似不可與桂枝湯,今用以此方可治之愈者,因其發熱惡風,知太陽之邪逆于此也(近稱為腮腺炎,筆者有時用麻桂各半湯治之而愈)。
(一治小兒發熱痘出)蓋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陽真氣鼓動,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湯扶助太陽之氣,氣伸而毒盡越于外,不遺于內,故兼能治痘也。
(一治婦人妊娠惡阻) 婦人初妊,經氣卒然不舒,營衛之氣不暢,故見惡阻。桂枝湯能宣營衛,協和陰陽,故可治之愈(筆者親用此方,治此病數例,均有效)。
(一治發熱惡風、下利,日數十次) 風邪犯于太陽,則表氣不通,表氣不通,則里氣不順,邪陷于下,故見下痢。桂枝湯宣風外出,表氣順則太陽之氣升而不陷,故痢可愈(筆者經驗,加葛根之升騰,效果更佳)。
(一治寒霍亂后,身猶痛者)
(一治自汗盜汗,虛瘧虛?。?/span>柯韻伯曰:予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蓋以芍藥微苦、微寒,能益陰斂血,內和營氣。先輩謂無汗不得用桂枝湯者,以芍藥能止汗也。
按此方,傷寒門尚有數癥可用,至于加減變通,實多奇異,仲景已言之矣。學者細讀仲景傷寒書,明其理而通其變,則得活潑之妙,內外兼備之道也。
【闡釋】鄭氏指出“桂枝湯一方,乃調和陰陽,澈上澈下,能內能外之方不僅治傷風癥,凡太陽經地面之病,皆可可用”。隨即舉其親身經驗治愈的十種病例,多發前人所未發。良由本方組合精當,桂枝、生姜辛溫通陽,芍藥、甘草、大棗苦甘化陰,有升有降,有散有斂,能調和營衛,燮理陰陽,適應癥候廣泛。《傷寒論》桂枝湯證類之加減變通已有多種,鄭氏更推廣應用以治胸腹痛背亦徹痛,足跟痛痛徹腰股,通身寒冷、腦后生瘡、下痢及兒科、婦科病證,實屬難能可貴。筆者對此方運用之經驗及加減法,隨附正文括號內,以資印證。又用以治傷風咳嗽,因風邪入于經絡出現頭項強痛、發熱,惡風寒,汗自出,舌苔灰白,脈浮緩,兼見鼻鳴干嘔,而咳嗽特甚者,以此方加減治之,常能藥到病除。清·柯韻伯謂:“此方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營和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項強、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因知仲景方可治百病?!币云錉I衛陰陽內外并治,肺氣與腠理皮毛俱得暢通,故不必專用肺藥而咳嗽亦解。近人更有加減化裁以治流感、鼻炎、低熱、盜汗及多種皮膚病而亦獲得良效,足證本方除外感傷寒外,即內傷雜病亦能應用,誠如柯、鄭二氏所云是能內能外,可治百病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