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證新標準內容如下: (1)舌質紫黯或舌體瘀斑、瘀點,舌下靜脈曲張瘀血。 (2)面部、唇、齒齦及眼周紫黑者。 (3)肌膚甲錯(皮膚粗糙、肥厚、鱗屑增多),不同部位的靜脈曲張,毛細血管擴張。 (4)固定性疼痛或刺痛、絞痛。 (5)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糞、皮下瘀斑,或空腔臟器的積血和積液。 (6)月經紊亂、痛經、色黑有塊。 (7)肢體麻木或偏癱。 (8)精神、神志異常。 (9)脈澀或結代,或無脈。 (10)腹部抵抗感或壓痛等腹診陽性者。 (11)臟器腫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塊、組織增生。 (12)影像學顯示血管狹窄、閉塞或血流阻滯;抑或血小板聚集性或血液流變性等理化指標異常提示循環瘀滯。 凡具有上述依據2項以上(包括2項)者,可以診斷為血瘀證。
明確血瘀證診斷基礎上,確立血瘀證分為6個中醫類型,制定了中醫類型診療標準。
(1)氣虛血瘀證:臨床表現:神疲乏力,氣短,少氣懶言,汗出,舌質淡暗,苔薄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脈細,脈結代。
(2)血虛血瘀證:臨床表現:口唇、指甲、黏膜顏色淡白,面色萎黃無華,頭暈,心悸,失眠,舌淡,脈細,脈數。
(3)氣滯血瘀證:臨床表現:胸脅、脘腹脹悶或疼痛,乳房脹痛,小腹脹痛、刺痛,心煩易怒,舌黯,舌質黯紅,脈弦。
(4)寒凝血瘀證: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四肢厥冷,遇冷加重,面色蒼白,舌淡黯,苔白,脈沉,脈緊,脈遲,脈弦。
(5)痰濁血瘀證:臨床表現:痰涎,胸脘滿悶,眩暈,嗜睡,舌暗,苔白膩,脈短滑、脈弦、脈沉滑。
(6)熱毒血瘀證:臨床表現:發熱,尿黃赤,口臭、口苦、口干,便秘,舌暗紅,苔黃厚,苔膩,苔薄黃,脈數,脈滑。
治療
按血瘀程度和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活血化瘀藥分類,分為和血藥、活血藥、破血藥3類。
和血藥具有養血、和血脈作用,包括當歸、丹皮、丹參、生地、赤芍、雞血藤等;
活血藥具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包括川芎、蒲黃、紅花、劉寄奴、五靈脂、郁金、三七、穿山甲、大黃、姜黃、益母草、澤蘭、蘇木、牛膝、延胡、鬼箭羽、乳香、沒藥、王不留行等;
破血藥藥力峻猛、具有破血消瘀作用,包括水蛭、虻蟲、莪術、血竭、桃仁、干漆、三棱、麈蟲等。
根據瘀血部位選擇藥物
頭部瘀血刺痛選擇當歸、生地、紅花、桃仁、赤芍、川I芎、丹參;
胸部選擇當歸、生地、赤芍、川I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蒲黃;
腹部腫塊、腹部疼痛固定選擇赤芍、炮山甲、三棱、莪術、丹參、郁金;
少腹部選擇益母草、當歸、丹參、丹皮、紅花;
腰部選擇當歸、雞血藤、益母草、澤蘭、桃仁;
關節疼痛選擇丹參、生地、丹皮、乳香、沒藥;
月經紫黯血塊選擇當歸、JII芎、莪術等。
比如對于冠心病屬于氣滯血瘀者可以采用血府逐瘀湯或冠心Ⅱ號方,痰濁血瘀者采用瓜栝薤白半夏湯加減;腦梗死屬于肝風挾痰、瘀滯脈絡者采用羚羊鉤藤湯加減,氣虛血滯、瘀阻脈絡者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等。另外近年活血化瘀單味藥或小復方靜脈制劑,比如川芎嗪、丹參制劑、三七制劑、紅花制劑等,也是活血化瘀治療的重要選擇之一。
根據血瘀證各類型選擇方藥
(1)氣虛血瘀證,治法:益氣活血;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
(2)血虛血瘀證,治法:養血活血;方劑:桃紅四物湯加減。
(3)氣滯血瘀證,治法:理氣活血;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4)寒凝血瘀證,治法:溫通活血(散寒活血);方劑:當歸四逆湯加減。
(5)痰濁血瘀證,治法:祛痰活血;方劑: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6)熱毒血瘀證,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方劑:桃核承氣湯加減。
血瘀證的現代醫學成因可能與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纖溶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釋放功能亢進、血流動力學障礙、血管狹窄、阻塞等有關舊,很多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中成藥、方劑和藥物的現代研究也被證實其作用機制與改善上述因素相關。一種活血化瘀方藥常常具有上述多方面的作用,而很多活血化瘀藥又具有相似的藥理作用。
(1)如丹參及其有效成分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改善紅細胞電泳時間,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凝血、激活纖溶,對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
(2)如補陽還五湯具有顯著對抗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體內外血栓形成,抑制凝血酶活性,且抗凝作用具有量效關系心。
(3)如血府逐瘀湯明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環障礙,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提高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含量,降低ET.明顯對抗心肌缺血,抗炎、降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
現代醫學藥物
····
根據血瘀證現代醫學實質研究結果選擇藥物 從上述血瘀證的現代醫學實質來看,一些具有抗血小板、抗凝降纖、降脂、改善微循環、改善內皮細胞功能的西藥可能具有中醫活血化瘀藥物樣作用。
抗血小板藥物
(1)阿司匹林:可使環氧化酶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劑血栓素A:的合成。但血栓素A,只是90多種血小板激活劑中的一種,因此一般認為阿司匹林是一種相對弱的血小板拮抗劑。
(2)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拮抗劑:多項大規模臨床試驗已經證實氯吡格雷、噻氯吡啶的療效及安全性,具有明顯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作用。
(3)血小板GPⅡb/III a受體拮抗劑。
抗凝藥物
(1)普通肝素:主要抑制Ⅱa因子而起到抗凝作用。肝素可以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干擾凝血酶的作用,干擾凝血酶對Ⅷ因子的激活,并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壞。
(2)低分子肝素:為普通肝素裂解后的產物,其作用機制與分子量大小有關,分子量越小抑制Xa活性越強,對Ⅱa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3)華法林:華法林通過抑制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影響谷氨酸羧化,最終抑制因子Ⅱ,Ⅶ,Ⅸ,X及蛋白C和S,從而起到抗凝作用。
(4)重組水蛭素: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用于治療Ⅱ型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HIT),也可作為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的替代治療口。
其他
其如蚓激酶由蚯蚓中的有效成分分離純化而成,具有類似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成分,是一種預防和治療血栓類疾病的藥物。蛇毒提取物具有抗凝、降纖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等作用,其不同精制制劑也為臨床所常用。纖維蛋白溶解藥尿激酶、鏈激酶等,可使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解酶,后者迅速水解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導致血栓溶解,保證血管內血流通暢。另外他汀類和貝特類降血脂藥通過改善血液流變性,內皮素受體抑制劑通過改善血管重塑等作用達到治療血瘀證的目的。
截止目前,幾乎所有研究均是在西醫指南治療基礎上來觀察中醫藥的作用,尚缺乏上述西藥對中醫血瘀證影響的觀察,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其在血瘀證方面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藥物副作用較多,部分甚至引起出血,這就給具有相似作用機制的活血化瘀藥提供了較大的應用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