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 荊芥 蒼術 牛蒡子 石膏各3克 甘草 木通各1.5克
功能主治養血祛風,清熱燥濕。治風濕侵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偏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原文:“治風濕病,浸透血管,引起成人和兒童的疥瘡、瘙癢和發熱成癮性皮疹,并在全身散布云斑。”等疾病。
簡而言之就是它能治療各種皮膚病包括濕疹、蕁麻疹等。這些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皮膚“癢”!所以稱該藥為“止癢神方”。
該方的組成主要為: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亞麻、荊芥、蒼術、牛蒡、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另外藥店里也有成品的中成藥賣,與該方的唯一差別就是配方少了一份“苦參”,其效果沒有自己按藥方抓的藥煎起來的效果好。
對于怕麻煩且病程不太重的患者,可以直接買成藥服用,但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按上面的藥方自己去藥店抓方煎了服用。因為該藥方中的最重要的一味苦參在成藥中被減掉了,少了苦參,其效果影響肯定較大。
苦參味苦。具有清熱、除濕、止癢的作用,只要是有濕熱引起的皮膚熱毒性疾病,就可以用苦參并達到很好的效果。俗話常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黃連非???。但是苦參比黃連還要苦寒很多倍。那么苦藥有什么好處?它可以去火。當苦到了極致,比如腸胃有濕熱,一口苦參開水喝下去,口干就會立馬消失。如果濕熱發生在皮膚上引起皮膚發癢等,使用苦參,也能迅速達到去濕止癢的效果。西醫治療皮膚病都是從皮膚表面入手,而中醫治療皮膚病往往從五臟入手治療,從調理心肺入手,《內經》說:“所有的痛癢瘡都源于心臟”,心臟屬于火,火可以生風,而肺能引風并帶來濕氣,因而從心入手去火,從肺入手去風除濕,瘙癢和疼痛就自然消失了。
消風散的藥理來源于“風邪在肌”的“癢”之源的理論。它考慮了風疹和濕疹病因的復雜性,使配方更加全面和完整。
以濕疹為例。濕疹不是一個嚴重的疾病,但也不是一個小病,特別是“癢”。嚴重的時候,會癢到心臟,很不舒服。俗話說,痛是可以忍受的,癢是不能忍受的。
消風散采用荊芥、防風、牛蒡、蟬蛻,祛風透邪,發展出祛風邪于外的理論,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
荊芥和防風可以說是祛風藥中的經典抗神經性藥。
在中醫界,防風堪稱“祛風第一藥”。醫學圣人李時珍這樣解釋防風:“防風者御風,其功效是治風最重要的,故得名。”防風的好處不僅在于抵御外風邪,還在于驅除體內的游風,達到防風效果有止風止癢的功效。
肺主皮膚,荊芥具有溫表祛風的特點。除治感冒外,還常用于治療瘙癢、風疹等各種皮膚病。
因此,兩藥合用,可增強心溫解標和祛風祛邪的作用。在許多祛風藥,如風熱感冒藥,幾乎都有其影子。
蟬蛻是蟬的殼,又稱蟬殼。中醫用它來散風熱,使之透明。清代溫病學者楊立山稱之為“清淡透亮,治療血液病的圣藥”《本草綱目》中說:“治頭暈、風熱皮膚、痘疹癢、破傷風、痘痘蟬脫殼,就像人們把身體的熱量帶走一樣。
其次是潮濕。蒼術是治濕的靈丹妙藥。既可治內濕,又可治外濕。內部的濕氣可以清除,表面的濕氣可以擴散。
木通與關木通、川木通有血緣關系。如果過量使用,前者會導致腎功能衰竭。關木通和川木通不是一種藥。雖然我們用木通很安全,但有些略知一二的朋友卻很擔心。
另外心臟往往連著血液,所以我們必須皮膚瘙癢就必須治療血液。當歸、生地黃、亞麻籽能補血潤燥。其用藥意義如下:一是風濕熱侵襲皮膚,不散,易消耗陰血;二是配方中所有的祛風除濕藥都是干的,易損傷陰血;三是外邪浸透經絡,氣血不暢,方劑中的當歸也能活血,有助于祛風除邪,所謂“醫風為先,醫血為本”。血和則風熄滅。
最后,一點甘草作為和事佬,調和藥品。
這個處方的想法是非常明智的。它可以用來治療大多數皮膚病,遠勝西藥。對濕疹,蕁麻疹,瘙癢,特應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均有很好的療效,是治療皮膚病的一種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