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受曾祖父的影響,從小對中醫感興趣,先后畢業于哈爾濱漢醫講習所、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起任職于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前身)從事醫療、科研工作.
從事中醫工作60多年來,張老精于仲景學說,對金元四大家、明清各家學派及葉氏溫病學術理論皆有高深造詣。在臨床上,擅治多種疑難雜癥,對治病腎病、心病、糖尿病、肝病、神志病、風濕病、血液病及溫熱病、肺系疾病等,均有豐富經驗。其中,對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治療研究有較深造詣,為黑龍江省中醫腎病重點學科帶頭人。
1.知柏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加減
【處方】熟地黃25g,山茱萸20g,枸杞子20g,菟絲子15g,淫羊藿15g,金櫻子20g,芡實20g,蓮須20g,龍骨20g,山藥20g,薏苡仁20g,扁豆15g,白術15g,黃柏15g,知母15g,白芍20g,當歸20g,鹿角膠15g,柴胡15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滋陰降火,澀精止遺,健脾補腎。
【主治】早泄,腎陰虛火旺、兼夾脾虛之證。癥見早泄,自汗出、頭汗甚,尿不盡,小便淋瀝,尿黃,偶有陽痿,走路失衡,大便稀溏,舌紅有裂紋、苔白,脈沉。
2.參芪調經湯
【處方】太子參、山藥各15克,白術9克,黃芪15克,枸杞子12克,川斷、石蓮各10克,烏賊骨15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藥物用冷水適量浸泡,迨浸透后煎煮,始煎溫度較高些,煎至沫少可用慢火煎半小時左右,以此法將兩次所煎之藥液混勻,量一茶杯(250毫升)為宜。每劑分2次服用,早飯前及晚飯后一小時各溫服1次。
【功用】平補脾腎,調經固沖。
【主治】月經量多,月經先期,腹痛、氣短、乏力、血色素偏低者。凡量多、色淡、質清稀無臭者則可用之。
3.中風一方
【處方】 半夏、膽南星、橘紅、石菖蒲、郁金、黃芩、蒺藜各15g,玄參、麥冬、菊花各20g,川黃連10g,大黃15~25g,生地黃25g。
【用法】 水煎服。醒腦開竅,用涼開法安宮牛黃丸、清心丸、至寶丹之類。刺人中、水溝、十宣等穴以清神志。
【功效】 化痰清熱,通腑泄濁。
【主治】中風入臟腑(腦出血)猝然昏倒,神志不清,顏面潮紅,口眼歪斜,痰聲曳鋸,牙關緊閉,偏癱,鼻息鼾聲,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兩拳緊握,體溫高,舌苔黃膩,舌絳干,脈弦滑或弦數有力,瞳孔定平澀,對光反射消失,呼吸氣粗,
胸部煩熱,時去衣被,血壓高。辨為痰熱壅閉清竅,腑實不通。
【加減】 大便閉結不通加芒硝15g(沖),四肢抽搐加全蝎5g,蜈蚣1條。
4.中風二方
【處方】 清半夏20g,陳皮15g,茯苓20g,甘草10g,枳實15g,竹茹15g,菖蒲15g,膽南星15g,郁金15g。
【用法】 水煎服。辛溫開竅豁痰,蘇合香丸。
【功效】 豁痰開竅。
【主治】用于寒痰壅閉之陰閉中風。
5.潛陽寧神湯
【處方】夜交藤30g,熟棗仁20g,遠志15g,柏子仁20g,茯苓15g,生地黃20g,玄參20g,生牡蠣25g,生赭石(研)30g,川連10g,生龍骨2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主治】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干燥,頭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脈象滑或弦數。
【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g,百合20g,五味子10g;情懷抑郁,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15g,柴胡15g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郁熱,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6.出血中風方
【處方】 半夏20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枳實15克,竹茹15克,菖蒲15克,膽南星15克,郁金15克
【功效】辛溫開竅豁痰
【主治】出血中風
7.柴胡龍牡湯
【處方】柴胡20克,黃芩15克,半夏15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大黃7.5克,生甘草10克,桂枝15克
【主治】氣厥
8.腦癆方
【處方】 生地30克,黃連10克,黃芩15克,麥冬15克,犀角10克,丹皮10克,鉤藤15克,全蝎5克,蜈蚣1條,石膏35克,珍珠母35克
【主治】腦癆
9.肝病方一方
【處方】柴胡15~20g,白芍50g,枳實15~20g,甘草15g,白術15~20g,茯苓15~20g。
【主治】遷延性或慢性肝炎見下列癥狀者:(1)肝區隱痛(或脹痛、刺痛),腹脹滿,食欲不佳,全身疲乏,頭昏心煩,目干澀,手足心熱,小便色黃,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滑數。(2)肝腫大,觸之痛,肝功能有改變(或無改變),有蜘蛛痣及肝掌。
【加減】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增高者,可加龍膽草15g,板藍根30g;HBsAg者,加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30g;舌質紅、尿黃赤,手足熱之熱重于濕者,加金銀花30g,敗醬草25g,大青葉20g;食欲不佳者,加山楂15g,麥芽30g,神曲15g;腹瀉除加重茯苓、白術用量外,還可選加扁豆15g,山藥25g;脘腹脹滿者加厚樸、木香、檳榔等;體弱氣虛者酌加人參、黃芪;部分正虛邪戀患者,可以人參、黃芪與清熱解毒之劑合用,肝功能亦多能隨之恢復。
10.肝病方二方
【處方】當歸20g,赤芍15g,生地20g,丹參20g,丹皮15g,柴胡15g,甘草10g。
【主治】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見下列癥狀者:(1)肝區、脾區(左、右季肋部)有頂、脹、熱、痛之感,心煩易怒,掌心熱紅紫,目干,視物不清,有時齒衄、鼻衄,面色黧黑,婦女月經異常,多早期,經行發熱。(2)舌質紫,有瘀斑,口唇紫,有蜘蛛痣,脈弦有力。(3)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有改變。
11.肝病方三方
【處方】人參15~20g,黃芪30g,當歸25g,白芍30g,白術20g,枳實15g,郁金15g,丹參15g,山楂15g,甘草15g。
【主治】用于慢性肝炎見下列癥狀者:(1)病程久,體質瘦弱,呼吸氣短,體衰乏力,食納不佳,腰膝酸軟,眩暈耳鳴,脘腹脹滿,便溏,脅痛。(2)無里熱證(間或有假熱現象,如口干苦,尿黃,脈虛數)。(3)肝腫大,肝功能有明顯改變,舌苔白潤或膩,脈弦細無力。
12.肝病方四方
【處方】醋炙鱉甲40g,白芍40g,當歸25g,郁金15g,紅參15g(或黨參50g),丹皮15g,青蒿20g,生地30g,丹參20g。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有以下癥狀者可用此方:(1)頭昏,疲倦,手足心熱,兩脅脹痛,腰酸無力,肝掌,蜘蛛痣,面色無華,口唇紫暗,舌紫無苔,腹脹,鼻衄,或齒衄,吐血,便血,脈弦滑或數。(2)肝脾腫大,尤以脾腫大為明顯,另見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降低。
【加減】若兼出血,如吐血、便血等,則于方中加入小薊、藕節、地榆、血見愁、仙鶴草等止血之品。如氣虛體弱,可加黃芪25~40g,人參15g。
13.補腎固攝湯
【處方】熟地30 山萸20 山藥20 枸杞15 茯苓10 龍骨20 牡蠣20 白芍20 海螵蛸20 酒芩15 焦梔子10 丹皮15 棕炭20 茜草10
【功效】滋補肝腎,清熱涼血固攝
【主治】肝腎陰虧,相火妄動,沖任不固,而攻崩漏
14.護肝湯
【處方】 柴胡20g,白芍30g,枳實15g,甘草15g,白術20g,茯苓20g,黃芪30g,五味子15g,敗醬草30g,茵陳20g,板藍根20g,虎杖20g,蒲公英30g,連翹20g。
【功效】 疏肝理脾,清熱解毒,
【主治】用于慢性肝炎,癥見脅肋脹滿疼痛,五心煩熱,肝掌,舌赤,脈弦或弦數等。
15.芪麥化瘀湯
【處方】黃芪30g,太子參20g,麥冬20g,五味子15g,生地黃20g,當歸15g,川芎15g,丹參20g,紅花15g,柴胡15g,赤芍15g,桃仁15g,枳殼15g,女貞子20g,玉竹15g,龜甲(先煎)20g,枸杞子20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益氣活血,滋補腎陰。
【主治】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等屬氣陰虛血瘀者。癥見胸痛,氣短乏力,腰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心悸、怔忡,舌質紅,少津,脈虛數。
16.消堅排石湯
【處方】金錢草50g,三棱15g,莪術15g,雞內金15g,桃仁15g,紅花15g,赤芍15g,瞿麥20g,篇蓄20g,滑石(先煎)20g,車前子(包煎)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活血行氣、化積利水。
【主治】腎結石所致血尿、腰痛。
【加減】若結石體積較大難以排出者,張老常加以穿山甲、皂角刺以助其散結消堅獲效。如疼痛重加郁金、烏藥,熱傷津虧加麥冬、天花粉,合井有路感染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血尿加小薊、藕節,腎虛者酌加補腎藥。
17.宣肺利水湯
[處方]麻黃,生石膏 蒼術 ,杏仁,生姜,玉米須 西瓜翠衣 滑石,木通,紅棗3枚,甘草.
[主治]適用于肺失宣降、水道失調、水濕泛濫之證。臨床表現為水腫,頭面腫甚,咳嗽,氣促;胸悶,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滑。
18.寧心湯
【處方】 干曬參(或紅參)15g,麥冬20g,五味子15g,當歸20g,生地黃15g,桃仁15g,柴胡15g,丹參20g,黃芪30g,甘草15g。
【主治】 用于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血行不暢之氣虛血瘀證。臨床多見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出現心悸氣短,活動及勞累后加重,心胸憋悶或疼痛,自汗乏力;舌質紫暗,脈沉澀或結代;或風心病、心衰,脈見沉澀細微,舌質紫暗。面頰紫等。
19.軟肝化癥煎
[處方]柴胡,白芍藥,黃芪 青皮 虎杖 郁金, 茯苓, 人參 山茱萸 ,枸杞子,炙鱉甲 蒲公英 五味子,白術 ,茵陳
【用法】黃連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柔肝軟堅,清熱解毒。
【主治】治療肝炎后肝硬化,表現以脾大為主,腹脹滿,脅肋脹痛,食少納呆。
20.血尿桃黃止血湯
【處方】大黃(后下)7.5g,桃仁20g,小薊30g,白茅根30g,生地黃20g,側柏葉20g,梔子10g,蒲黃(包煎)15g,桂枝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活血祛瘀,清熱止血。
【主治】臨床用于治療各種腎病引起的頑固血尿
21.潛陽寧神湯
【處方】夜交藤30g,熟棗仁20g,遠志15g,柏子仁20g,茯苓15g,生地黃20g,玄參20g,生牡蠣25g,生赭石(研)30g,川連10g,生龍骨2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主治】: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干燥,頭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脈象滑或弦數。
【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g,百合20g,五味子10g;情懷抑郁,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15g,柴胡15g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郁熱,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22.慢性腎功能不全灌腸方
【處方】生大黃15g,牡蠣30g,丹參20g,附子15g,益母草30g。
【用法】藥物煎濃取汁,灌腸100~150ml,每日2次,藥后應保留2小時以上為佳。
【功效】溫腎陽,瀉濕毒,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慢性腎功能衰竭。
【方源】《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
23.決明子飲
【處方】決明子30g,鉤藤15g,菊花20g,生地黃20g,玄參15g,赤芍20g,桃仁15g,當歸15g,川芎15g,枳殼10g,黃芩15g,甘草10g。
【功效】清肝明目,活血涼血。
【主治】用于高脂血癥,凡屬肝陽亢盛,肝風內動,血瘀內阻,氣血失于上榮者,即用此方,療效極佳,辨證的關鍵在于肝陽上亢兼血瘀。癥見頭昏目眩,視物不清,口苦咽干,舌紫或舌下有瘀斑,脈見弦滑或弦數。
【方源】《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
24.益氣解毒飲
【處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麥冬、地骨皮各15克,黃芩、蒲公英各10克,車前子、生地、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補氣滋陰,清熱解毒。
【主治】小便澀痛,淋瀝不已,遇勞即發,時作時止,腰酸氣短、乏力、五心煩熱、舌紅苔白、脈弱或細數無力。此即現代醫學所稱的慢性腎盂腎炎。
【加減】小便不利,加瞿麥20克,竹葉15克;腰痛甚加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血尿加白茅根30克,小薊20克;小腹涼加茴香10克,肉桂7克。
【方源】張琪《名醫秘方匯萃》
25.啟癃通關飲
【處方】熟地20g 枸杞子15g 女貞子15g 澤瀉15g 茯苓15g 車前子15g 肉桂10g 附子10g 知母15g 黃柏15g 三棱15g 赤芍15g 桃仁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 滋陰助陽,清熱消積利水,啟癃通閉。
【主治】治療前列腺增生所致的癃閉、排尿困難、尿道澀痛等癥。
【加減】若濕熱重者可酌減桂附用量,加滑石、木通、白花蛇舌草;若陽虛無熱,去知母、黃柏;增生嚴重加山甲、土蟲;尿血加三七、琥珀粉;氣虛加黃芪、黨參;若一時小便點滴不出,悶脹難忍加麝香少許吞服;若水停時久而不通者可先行導尿,而后服此方。
26.潛陽寧神湯
【處方】夜交藤30g,熟棗仁20g,遠志15g柏子仁20g,茯苓15g,生地黃20g,玄參20 g生牡蠣25g,生赭石(研)30g,川連10g,生龍骨2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主治】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干燥,頭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脈象滑或弦數。
【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g,百合20g,五味子10g;情懷抑郁,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15g,柴胡15g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郁熱,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27.腎炎湯
【組成】山薊40克,藕節20克,生蒲黃15克,滑石20克,白茅根50克,生地50克,木通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黃芩15克,側柏葉2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泌尿系感染及急慢性腎炎以血尿為主,熱邪迫血妄行者。
【方源】張琪《名醫秘方匯萃》
28.益神寧
[處方]柴胡6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生大黃9克、黃芪9克、川桂枝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3克
【功效】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氣,清熱化痰,潛陽,安絡安神。
【主治】更年期綜合征。
【加減]夜寐不安加酸棗仁9克、夜交藤30克;陰虛內熱加大生地9克、北沙參12克、大麥冬9克。
[方源]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張琪
29.蛇歸類風湯
【處方】蘄蛇20克,當歸20克,蜈蚣2條,全蝎、蘇土蟲各5克,山甲7.5克,仙靈脾15克,熟地、白芍各25克,秦艽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祛風鎮痛,活血通絡,補腎養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變形、僵直、手指足趾關節呈棱形、疼痛如錐刺,嚴重者功能喪失,幾成殘廢,肌肉消瘦,或萎縮,皮膚枯燥等。
【方源】張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痹證專輯》
30.益氣消白湯
【處方】黃芪30~50克,黨參20~30克,麥冬、地骨皮、茯苓、車前子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益氣養陰、清利濕熱。
【主治】慢性腎炎蛋白尿。
【加減】在臨床應用中,可根據病變特點、證候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隨證加減,調整藥物及藥量。
【方源】張琪《名醫治驗良方》
31.腎六方
【處方】山薊40克,藕節20克,生蒲黃15克,滑石20克,白茅根50克,生地50克,木通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黃芩15克,側柏葉2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泌尿系感染及急慢性腎炎以血尿為主,熱邪迫血妄行者。
【方源】張琪《名醫秘方匯萃》
32.益氣滋陰飲
【處方】黃芪50克,人參15克(或黨參30克),玉竹、枸杞子、天冬、玄參各20克,生地25克,菟絲子、女貞子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益氣滋陰,補腎潤肺。
【主治】消渴病(證屬氣陰兩虛者),證見疲倦乏力、口干、腰脊下肢酸痛、舌紅苔燥、脈弦滑、血糖、尿糖甚高。可用于糖尿病。
【加減】血糖、尿糖高、加蒼術、葛根;多尿不愈,酌加附子、肉桂以溫助腎中陽氣。
【方源】張琪《臨床經驗集》
33.肝硬化腹水治療驗方
【處方】海藻40克,二丑各30克,木香15克,川厚樸50克,生姜25克,檳榔20克,白術25克,人參15~20克,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瀉下遂水,益氣健脾。
【主治】肝硬化腹水(單腹脹),具有以下證候者,腹部膨大、腹水、小便少、身體消瘦、面色黧黑,舌質紫苔白,脈弦緩或弦細,肝功能明顯異常者。
【加減】肝硬化高度腹水,審其人形氣尚實,體質尚健者,可于本方內加入甘遂5~10克,大戟5克,以峻逐水邪,通利二便,消除腹水。如果畏其峻而不用,則貽誤病機。
【方源】張琪,《臨床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