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多以外感寒濕、濕熱或疫毒,內傷飲食、七情,久痢損傷脾胃,素體脾腎虛弱等為病因,以邪滯腸道,氣血壅阻,脂膜血絡受損為病機,因進食不潔食物、被污染的飲水或感受疫毒之邪而誘發。臨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便下赤白黏液或膿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傳染性疾病。現代醫學中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腸炎等,具備痢疾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病辨證施治。
診斷依據
1、主癥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便下赤白黏液或純下膿血。
2、起病形式急性起病者,多伴有寒熱等表證;慢性起病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3、好發季節夏秋。
4、特征病史發病前多有飲食不潔或與痢疾患者接觸史。
5、理化檢查
(1)血常規:急性菌痢,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大便常規:可見白細胞、紅細胞、巨噬細胞。
(3)大便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
(4)大便鏡檢:阿米巴痢疾患者可見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
(5)X線鋇餐造影、直腸鏡、結腸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鑒別要點
主要與泄瀉鑒別。泄瀉不同于痢疾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泄瀉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樣,或夾有不消化食物,但無赤白黏液或膿血,此乃鑒別要點之關鍵;泄瀉便次增多且每次排便量較痢疾為多;泄瀉腹痛多與腸鳴并見,偶見里急后重,瀉后痛減;泄瀉無傳染性。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性質:急性暴痢,體質壯實者,多為實證;慢性久痢,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痢下色白清稀或如膠凍,為寒濕;痢下赤白膿血,肛門灼熱者,為濕熱。其中,白多赤少或純下白凍者,多為濕重于熱;赤多白少或純下膿血者,屬熱重于濕;痢下色白而滑脫不禁者,屬虛寒;痢下鮮紫膿血或純血鮮紅者為熱毒熾盛;痢下黃褐而穢臭者屬熱,黃而不臭者為寒。
(2)辨腹痛:腹滿脹痛,拒按,痛勢急迫,便后痛減者,屬實證;腹痛隱隱,喜溫喜按者,多為虛證;腹痛下痢,痢下急迫,伴肛門灼熱者,屬熱;少腹冷痛,腸鳴下痢,肢冷畏寒者,屬寒;腹脹滿疼痛,痢后痛減,噯氣腐臭者,多為飲食停滯。
(3)辨里急后重:便前腹痛,時時欲便,便瀉不爽或有不盡感,謂之里急后重,凡便后里急后重緩解者,多屬實證。若伴有腹痛窘迫,肛門灼熱者,屬熱證;腹冷痛拘急,喜按喜溫者,屬寒證。便后里急后重不減或反而加重者,屬虛證。若里急而頻頻排便,便瀉不爽者,多為氣虛;后重因便后轉甚者,多為氣陷;時時欲便而大便不下者,謂之虛坐努責,多見于陰血不足患者。
2、治療原則腸中有滯,氣血壅阻是痢疾一證的病機關鍵,故以導滯、調氣、行血為基本治療原則。一般初痢證實宜通,久痢證虛宜補;反復發作之休息痢,多為本虛標實,當邪正兼顧;寒痢宜溫,熱痢宜清;寒熱錯雜,當溫清并用;虛實并見,宜通澀兼施;白多赤少,重用氣藥;赤多白少,重用血藥。止痢不可過早使用兜澀之品,以免留邪。痢疾的治療總以顧護胃氣為本。
3、應急措施
(1)急性暴痢,高熱者,用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點滴,每日2次。若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寶丹1粒,口噤不開者,采用鼻飼法。
(2)腹痛便膿血頻繁者,以雙黃連粉針3到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點滴,每日2次。
(3)面色蒼白,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者,急用參附注射液4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靜脈推注,直至病情穩定后,改為40ml參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中,靜脈點滴,生脈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4)痢下不止者,取白頭翁湯煎液濃汁100ml或用0.9%生理鹽水250ml,加慶大霉素16萬U,保留灌腸。
4、分證論治
(1)濕熱痢
【證候】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液樣膿血,肛門灼熱,發熱口渴,渴不多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燥濕,調氣行血。
【方藥】芍藥湯加減。芍藥20g,當歸12g,黃連6g,黃芩15g,木香9g,檳榔9g,制大黃9g,生甘草6g。
(2)寒濕痢
【證候】腹痛拘攣,里急后重,痢下色白清稀或純為白色黏凍,伴頭重身困,胸脘痞悶,納差食少,口中黏膩,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調氣行血。
【方藥】胃苓湯為主方。蒼術15g,白術12g,厚樸12g,茯苓15g,陳皮12g,豬苓12g,澤瀉12g,桂枝9g,生姜6g,甘草6g。
(3)疫毒痢
【證候】發病急驟,腹痛劇烈,里急后重,痢下鮮紫膿血。可伴見嘔惡腹滿,壯熱煩渴,躁擾不安,甚則神昏驚厥,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方藥】白頭翁湯化裁。白頭翁30g,秦皮15g,黃柏12g,黃連6g,黃芩12g,赤芍15g,丹皮12g,金銀花30g,地榆15g。
(4)虛寒痢
【證候】久痢遷延,纏綿難愈,腹冷痛綿綿,喜揉喜按喜溫熨,下痢稀薄,帶有白凍,甚至滑脫不禁,食少神疲,肢冷畏寒,舌淡苔白滑,脈遲弱或微細。
【治法】脾陽虛者,溫陽健脾為主;脾腎陽虛,滑脫不禁者,當溫補脾腎,澀腸固脫。
【方藥】脾陽虛,以附子理中湯化裁。炮附子15g(先煎),干姜6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5g,肉豆蔻6g,炙甘草6g;脾腎陽虛者,用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加減。赤石脂25g,干姜6g,粳米30g,肉豆蔻9g,罌粟殼12g,訶子4.5g,黨參15g,白術12g,當歸12g,白芍15g,木香6g,炙甘草6g。
(5)陰虛痢
【證候】下痢赤白黏液膿血,或純下鮮血黏稠,時作時止,日久不愈,腹部灼痛,虛坐努責,煩熱口干,舌絳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泄熱,清腸止痢。
【方藥】駐車丸合黃連阿膠湯加減。黃連6g,阿膠15g(烊化),黃芩12g,芍藥15g,干姜3g,當歸12g,沙參15g,石斛12g,雞子黃1枚。
(6)休息痢
【證候】下痢時作時止,遷延不愈,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凍,伴食少神疲,腹脹,舌淡苔膩,脈濡細。
【治法】益氣健脾,調氣導滯。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5g,茯苓15g,白術12g,懷山藥15g,薏苡仁30g,木香12g,地榆12g,扁豆12g,桔梗9g,陳皮12g,砂仁6g(后下),蓮子肉15g,黃連6g,炙甘草6g。
5、針灸療法
主穴:天樞、合谷、足三里、上巨虛、關元、神厥等。濕熱痢加內庭、曲池;寒濕痢加中
四、陰陵泉,并灸氣海;疫毒痢配十宣、太沖、陽陵泉;虛寒痢配脾俞、腎俞;休息痢配脾俞、胃俞。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6、推拿療法
以提拿和點按相結合為主要手法,濕熱痢取神厥、關元、陰陵泉等穴;寒濕痢取神厥、氣海、中脘;疫毒痢取脾俞、大腸俞、上巨虛、下巨虛;虛寒痢取神厥、脾俞、天樞、氣海等穴;陰虛痢取神厥、大腸俞、三陰交、豐隆等穴;休息痢取脾俞、胃俞、腎俞等穴。
7、外治法
(1)苦參研末,以水調敷臍部,每日1次,治療濕熱痢。
(2)大蒜搗泥,敷涌泉、神厥穴至灼痛時取掉,治療寒濕痢。
8、單方驗方
(1)獨頭蒜搗碎取汁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治療各種痢疾。
(2)鴉膽子仁15粒,飯后服用,每日3次,治療阿米巴痢疾。護理急性菌痢給予一級護理,慢性痢疾給予三級護理。危急重證,應注意血壓、脈搏、尿量的變化,一旦異常,應立即處理。肛周皮膚濕疹者,可外撲爽身粉。服藥后一般應臥床休息30分鐘至1小時,有助于藥力的發揮。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膩之品。可多飲淡鹽水、濃茶以防止津液脫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