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
一、概念
帶下病是指帶下量增多或減少,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癥狀者。帶下明顯增多者稱為帶下過多,帶下明顯減少者稱為帶下過少。經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帶下增多。絕經前后白帶減少而無明顯不適,也為生理現象。
二、診斷要點
(一)診斷依據
1.有經期、產后余血未凈之際,忽視衛生,不禁房事或婦科手術后感受邪毒病史。
2.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或赤白相兼,或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或清稀如水,或稠黏如膿,或如豆腐渣凝乳,或如泡沬狀。無臭氣,或有臭氣,或臭穢難聞。外陰、陰道灼熱、瘙癢、疼痛或兼有尿頻尿痛。
(二)鑒別診斷
1.滴蟲性陰道炎帶下呈灰黃或黃綠色,質稀薄,或呈膿性狀,味腥臭,有泡沬;陰道黏膜有紅點,鏡檢見滴蟲。
2.念珠菌陰道炎帶下呈凝乳樣,或豆腐渣樣,白或黃;陰道黏膜有白膜,鏡檢見念珠菌。
3.細菌性陰道病帶下呈淡黃色或血樣膿性赤帶,質?。荤R檢見線索細胞。
4.老年性陰道炎帶下稀薄,顏色淡黃或赤白,甚者為膿性;黏膜有出血點或潰瘍。
5.淋病性陰道炎帶下呈黃色膿樣;鏡檢見淋病雙球菌。
6.非淋病性陰道炎帶下呈淡黃;細菌培養見支原體、衣原體。
7.宮頸炎帶下量多,或白或黃,或膿性或血性;婦科檢查可發現宮頸糜爛、息肉、肥大、宮頸腺體嚢腫、慢性宮頸管炎。
三、辨證論治
(一)治療原則
本病治以除濕為主,治脾宜運、宜升、宜燥;治腎宜補、宜固、宜澀;濕熱和熱毒宜清、宜利。陰虛夾濕則補清兼施,虛實夾雜證及實證治療還需配合外治法。
(二)分證論治
1.脾虛證
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面色恍白或萎黃,四肢不溫,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兩足跗腫,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代表方:完帶湯。
基本處方:白術10g,山藥15g,人參15g,白芍15g,蒼術10g,甘草6g,陳皮10g,黑芥穗15g,柴胡10g,車前子15g。
2.腎陽虛證
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無色,質清稀,無臭氣;頭暈耳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小腹冷感,小便頻數,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質淡潤,苔薄白,脈沉細或遲。
治法:溫腎助陽,固澀止帶。
代表方:內補丸。
基本處方:鹿茸90g,紫菀90g,熟附子90g,菟絲子90g,白蒺藜90g,潼蒺藜90g,黃芪90g,肉桂90g,肉蓯蓉90g,桑螵蛸90g。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6?9g/次,2次/日。
3.陰虛挾濕證
證候:帶下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陰道干澀不適,或有灼熱感,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顴赤唇紅,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質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
治法:滋陰益腎,清熱祛濕。
代表方:知柏地黃丸。
基本處方:知母6g,黃柏6g,山茱萸12g,熟地黃24g,山藥12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
4.濕熱下注證
證候: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氣,伴有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干,納食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帶。
代表方:止帶方。
基本處方:豬苓18g,茯苓18g,澤瀉18g,車前子18g,茵陳12g,赤芍10g,丹皮10g,黃柏10g,桅子10g。
5.熱毒蘊結證
證候:帶下量多,色黃或呈膿樣,質黏稠有臭氣,或帶下色白質黏,呈豆渣樣,外陰瘙癢,陰癢明顯;伴有口苦咽干,煩熱頭暈,大便干結或穢臭,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飲。
基本處方:敗醬草30g,魚腥草15g,薏苡仁30g,金銀花30g,野菊花15g,紫背天葵15g,紫花地丁15g。
四、中醫適宜技術治療
(一)外用方
蛇床子、地膚子、苦參、黃柏各50g,砂仁、仙靈脾各15g。布包煎湯去渣,溫水坐浴15分鐘。
(二)針刺療法1·體針
取穴:中極、三陰交、帶脈、白環俞。濕熱下注加陰陵泉、行間;脾虛濕盛加脾俞、足三里;腎虛不固加腎俞、關元。
操作:常規進針,行捻轉提插補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2.耳針
取穴:內生殖器、脾、腎、三焦
操作:毫針進針,行強刺激手法2分鐘左右,留針30分鐘。每日1次,5日為1個療程。可配合埋針法、壓丸法,雙耳交替進行。
(三)拔罐療法
取穴:十七椎、腰眼、八髎。
操作:三棱針點刺出血后拔罐。
(四)其他療法
1.外治法以陰道塞劑為首選,潔爾陰泡騰片、保婦康栓等用于各種陰道炎;雙料喉風散、珍珠層粉等用于宮頸糜爛及老年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用滅滴靈;念珠菌陰道炎抗真菌藥。
2.外洗法用潔爾陰、膚陰潔或清熱利濕解毒中藥煎水來熏洗。滴蟲性陰道炎用3%硼酸液。珠菌陰道炎用3%蘇打水。
3.熨法火熨、電灼、激光等,治療宮頸炎。
五、藥膳食療
(一)芡實糯米雞
適用于脾虛證。
(三)茯苓車前粥
適用于陰虛夾濕證。
原料:茯苓粉、車前子各30g,粳米60g,白糖適量。
制法:車前子用紗布包好,水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加粳米煮粥,粥成時加茯苓粉、白糖稍煮即可。每日空腹食用2次。
(四)金銀花綠豆粥
適用于濕熱下注證。
原料:金銀花20g,綠豆50g,粳米100g,白糖適量。
制法:金銀花加水煎取汁,加綠豆、粳米共煮成粥,加入白糖調味。每日1次,溫熱服食。
(五)馬齒莧粥
適用于熱毒蘊結證。
原料:馬齒莧30g,粳米60g。
制法:將馬齒莧切成長段,與粳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粥。早或晚食用,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