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泄瀉
一、概念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以2歲以下的小兒最為多見,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其病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為主,病變在脾胃,基本病機為脾虛濕盛。西醫稱泄瀉為腹瀉,發于嬰幼兒者稱嬰幼兒腹瀉。
二、診斷要點
(一)診斷依據
1.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病史。
2.大便次數增多,每日超過3?5次,多者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黃綠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狀。
3.本病按病情分為輕型、重型。
輕型:起病可緩可急,以胃腸道癥狀為主。食欲不振,可伴有輕度嘔吐、溢奶,大便次數每次一般在10次以下,大便形狀變稀薄,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癥狀,多在數日內痊愈。
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輕型加重轉化而成。腹瀉嚴重,大便每日10次以上,可伴有明顯的嘔吐,此外還有如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疲、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眶下陷、啼哭無淚等脫水征,以及口唇櫻紅、呼吸深長、腹脹等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4.按病程可分為:急性腹瀉,病程<2周;遷延性腹瀉,病程2周?2個月;慢性腹瀉,病程>2個月。
5.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細胞、紅細胞。
6.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細菌培養陽性,或輪狀病毒等病毒檢查陽性。
(二)鑒別診斷
痢疾大便稀,有黏凍或膿血,便次增多,里急后重,腹痛明顯。大便常規檢查紅細胞、白細胞均增多,可找到吞噬細胞;大便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
三、辨證論治
(一)治療原則
泄瀉的治療,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清腸化濕、祛風散寒、消食導滯。虛證以扶正為主,分別治以健脾益氣、溫補脾腎。泄瀉變證,總屬正氣大傷,分別治以益氣養陰、酸甘斂陰、護陰回陽、救逆固脫。本病除內服藥外,還常使用推拿、針灸等方法治療。
(二)分證論治
1.常證
(1)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寐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或指紋滯。
治法:消食導滯。
代表方:保和丸。
基本處方:山楂(焦)12g,茯苓9g,半夏(制)8g,神曲(炒)6g,萊菔子(炒)6g,陳皮3g,連翹3g。
(2)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沬,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淡紅。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
基本處方:大腹皮3g,白芷3g,紫蘇3g,茯苓3g,半夏曲6g,白術6g,陳皮6g,厚樸6g,桔梗6g,藿香9g,甘草5g。
(3)濕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黏液,腹痛陣哭,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熱煩鬧,口渴喜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指紋紫滯。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代表方:葛根黃芩黃連湯。
基本處方:葛根12g,黃芩6g,黃連6g,甘草3g。
(4)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痩,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或指紋淡紅。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代表方:參苓白術散。
基本處方:白扁豆6g,白術9g,茯苓9g,甘草9g,桔梗6g,蓮子6g,人參6g,砂仁6g,山藥9g,薏苡仁6g。
(5)脾腎陽虛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指紋色淡。
治法:補脾溫腎,固澀止瀉。
代表方: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
基本處方:人參9g,白術6g,干姜3g,附子3g,炙甘草6g,肉豆蔻6g,補骨脂15g,五味子3g,吳茱萸3g,大棗3枚。
2.變證
(1)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或指紋淡紫。
治法:益氣養陰,酸甘斂陰。
代表方:人參烏梅湯。
基本處方:人參6g,蓮子3g,炙甘草3g,烏梅9g,木瓜6g,山藥15g。
(2)陰竭陽脫
證候:瀉下不止,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哭聲微弱,啼哭無淚,尿少或無,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或指紋青紫,直達命關。
治法:挽陰回陽,救逆固脫。
代表方: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
基本處方:人參9g,麥冬9g,五味子6g,附子3g,龍骨9g,牡蠣9g,白芍3g,炙甘草3g。
四、中醫適宜技術治療
(一)挑刺療法
挑刺四縫,適用于傷食泄瀉。
(二)艾灸療法
取穴:足三里、中脘、神闕。
操作:神闕可用隔姜灸,足三里、中脘艾條溫和灸,每日1?2次。適用于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三)推拿療法
1.運板門、運內八卦、補脾經、清大腸、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揉龜尾,適用于傷食瀉。
2.清脾經、清胃經、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適用于濕熱瀉。
3.補脾經、推三關、補大腸、揉外勞宮、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按揉足三里,適用于寒濕瀉。
4.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適用于脾虛瀉。若久瀉不止加按揉百會,腹脹加運內八卦,腎陽虛加補腎經、揉外勞宮。
5.平肝經、搗揉小天心、掐揉五指節、開天門、猿猴摘果、補脾經、補大腸、摩腹、推上七節骨、揉龜尾,適用于驚恐瀉。
6.揉外勞宮、推三關、摩腹、揉胳、揉龜尾,適用于風寒瀉。
(四)穴位貼敷
丁香2g,吳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細末,每次1?3g,醋調成糊狀,敷貼神闕穴、涌泉穴,每日1次。適用于風寒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五)其他療法
1.中藥灌腸療法黃芩、黃連、葛根、生甘草、敗醬草等量,濃煎40m1,分2次,保留灌腸,適用于濕熱瀉,此法可避免小兒服用苦寒中藥,減少胃腸刺激。赤石脂、禹余糧、五味子、蓮子、訶子、石榴皮等量,濃煎40m1用于保留灌腸,分2次,5?7日為1個療程,適用于慢性腹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2.中藥足浴療法鬼針草30g,蒼術15g,白術15g。煎藥2000m1倒入浴足盆中,浸泡雙足,每日1?2次,連用5?7曰。適用于各種泄瀉,并可配合足部穴位按摩。
3.中藥熱奄包療法吳茱萸15g,木香10g,藿香20g,厚樸20g,陳皮15g。封包后用微波爐加熱至50°C?60°C,外敷于神闕,每日1次,7?14日為1個療程。適用于各型腹瀉,尤其是伴有嘔吐、腹脹者,但對于濕熱瀉需要內服藥物配合治療。
4.中藥熏蒸療法黃芪、黨參、蒼術、藿香、佩蘭、香薷、厚樸等量,煎取藥液后置于浴桶內,全身熏蒸治療,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適用于脾虛瀉、風寒瀉。
五、藥膳食療
(一)麥芽山楂飲適用于傷食瀉。
原料:炒麥芽10g,炒山楂10g,陳皮5g,紅糖適量。
制法:水煎飲服。
(二)白術山藥扁豆粥適用于脾虛瀉。
原料:炒白術6g,懷山藥10g,扁豆6g,粳米30g。
制法:先將炒白術、懷山藥、扁豆煎取濃汁,和粳米煮成稀粥服。每日2次。
(三)芡實蓮子扁豆粥適用于慢性泄瀉。
原料:芡實10g,蓮子(去心)6g,扁豆6g,粳米30g。
制法:將上述原料共煮成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