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貝母苦參丸方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脈證并治二十》,由當歸、貝母、苦參三藥組成,原文謂本方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郭貞卿老中醫臨床常用此方醫治內、婦、兒以及皮膚科等多種病癥,均獲滿意療效,茲整理介紹于下。
治妊娠大小便難
肺主周身之氣,司“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既是水之上源,又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以肅降為順,肺氣郁就可能會影響到大小便的通暢,反過來,大小便不通暢也會引起肺氣郁閉,治療必須上下兼顧。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苦參清心移熱于小腸之火,治溺有余瀝。當歸補血潤燥滑腸通便,對血虛腸燥便秘者,頗為恰當。所以,貝母與當歸、苦參相伍無疑有助于治療大小便難。郭老中醫認為此方不獨用于妊娠之疾,一切燥熱之證,只要有肺氣郁和下焦濕熱并存時,均可選用此方加減治之。下焦濕熱表現為大小便難,小便難是指溺有淋漓之苦,大便難是謂肛門有灼熱感而解使不暢。臨床上常常見到肺氣郁和大小便難是相互影響的。
治帶癥
濕熱帶下,凡證見舌尖紅,苔黃膩,脈數,心煩,口苦,尿黃淋漓,陰道癢痛,帶下穢臭、質濃者,即可用此方隨癥加味治之:1、兼有頭昏悶、精神不振、食欲減少等脾虛癥狀者,可將此方為丸,用傅山完帶湯加白果、管仲煎湯吞丸。2、兼有眩暈、腰酸、腿軟等腎虛癥狀者,可用益腎止帶湯(鹿角霜、菟絲子、巴戟、芡實、枸杞、山萸)吞服此丸。3、如濕熱癥嚴重,黃白帶下中夾有血絲,外陰紅腫、充血、糜爛者,用此方加白頭翁煎湯坐浴,并用此方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等煎湯內服。
治陰癢、疥瘡等
濕熱蘊毒而致皮膚瘡癢,用當歸活血、苦參滲濕本是對癥主藥。《本草綱目》載貝母治惡瘡,《本經》又謂主金瘡,亦有用于紫白癜斑者。前人和今人用苦參治療皮膚瘙癢、疥癬惡瘡、陰癢等癥的記載比比皆是。《本草綱目》謂當歸能潤皮膚,治癰疽,皮膚病中取其和血潤膚之用,有不可忽視的好處。因此,用此方治療皮膚病是有一定根據的。
1、治婦女前陰瘙癢。凡證見陰癢帶下,常流黃水,心煩,溺赤疼痛者,可用此方加蛇床子、枯礬、黃柏、百部,煎水沖洗陰道;如陰癢而陰道干澀,可用此方加川椒、硼砂、桃仁,煎湯沖洗之。
2、治疥瘡、皮膚瘙癢癥。均用此方加檳榔、白芥子、僵蠶、硫黃,共研細末,前者用香油調勻擦患處,后者用細末擦患處。
3、治濕疹潰爛。用此方加黃柏為細末,撒于潰爛面上。如與內服藥相結合,能獲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張斯特,張斯杰.郭貞卿老中醫使用當歸貝母苦參丸的經驗[J].廣西中醫藥,1981(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