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赤風湯源自王清任《醫林改錯》,由黃芪、赤芍、防風三味藥組成,藥味雖少,然其效精專同濟學中醫研究所顏乾麟教授根據老年腦病氣虛血瘀之病機,運用此方隨證加減,獲效頗佳。
椎動脈供血不足
趙×,男,75歲。眩暈頻繁發作7年,勞累后或情緒不好而誘發或加重,曾在外院耳科、神經科和內科診“腔隙性腦梗塞”等,次住院觀察治療。病情直不穩定,時發不斷。1周因過于勞累,自覺全身乏力麻木,眩暈陣作,繼而視物旋轉,不能閉眼。查BP110/70HHmg,心肺聽診正常,頭項轉動受限,雙側頸項部肌肉緊張,相當于頸3~5椎體棘突壓痛明顯,手指僵直。LDL-脂蛋白9.88mmol/L,膽固醇12.3mmol/L;X線照片示C3~5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頭顱CT掃描示腦溝增寬,
西醫診為“椎動脈供血不足”。
目前頭暈,頭痛,大便時干時溏,精神萎靡,舌暗紅,苔薄膩,脈弦細。
辨證屬氣陰兩虛,瘀熱阻絡,
治以益氣養陰,化瘀清熱,
方用黃芪赤風湯合清暑益氣湯:生黃芪20g,赤白芍(各)15g,防風10g,川芎10g,黨參10g,麥冬10g,五味子6g,澤瀉15g,蒼白術(各)10g,法夏10g,焦楂曲(各)10g,黃連3g,黃芩6g,山梔子3g,決明子30g,枳實10g,厚樸10g,甘草5g。
服用第5劑后,癥狀明顯改善,轉頭自如。連服14劑,癥狀完全消失。
老年腦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組多發疾病,包括現代老年醫學中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癥、椎動脈供血不足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等。屬“頭痛”、“眩暈”、“耳鳴”等范疇。《內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眩”。諸多腦病的出現,多由于老年人陽氣、精血虛衰,臟腑等功能減退,加上年長而積勞久病、內外之邪日久耗傷氣血和瘀阻血脈、經絡不暢,或肝腎腦髓虧損,致使氣血運行遲緩,津液失于正常敷布,從而氣機升降失調,清竅失養而致病。從臨床特點分析,屬本虛標實無可非議。所謂本虛是以氣血虧虛為主,標實是以脈絡血瘀為主。
顏乾麟教授根據《醫林改錯》“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成瘀”的特點,大膽運用黃芪赤風湯加味治療本病,并重用黃芪,確收滿意療效。方中藥物相配,符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提出“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的化瘀與補氣治療原則。顏教授認為,黃芪赤風湯藥味雖少,然用藥嚴謹,組方緊扣氣虛瘀阻。方中妙在黃芪補益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赤芍活血行滯;防風祛巔頂之風以逐外邪。三藥共用,使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不停,氣血通和。因此,對于氣血不足、氣血痹阻之證,黃芪赤風湯不失為一首良方。鑒于“虛”及“瘀”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因素,在實踐中顏乾麟教授根據《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之說而另外重用茯苓和澤瀉湯,不僅血瘀能化,且痰濁得清,脈道暢通。微信搜索 行之醫話 公眾號關注更多秘驗方
顏乾麟教授指出,臨床須靈活加減方為妙治。
屬氣血不足加黨參30g,升麻6g,柴胡6g,當歸15g,白芍30g,川芎15g以益氣補虛、升舉清陽;
痰濕困阻加半夏10g,陳皮6g,天麻15g,葛根30g以祛風化痰;
心陽不振加桂枝6g,薤白5g,白術10g、丹參15g。
此外,“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方劑配伍宜加入麥冬、五味子、玄參等滋補心陰之品;肝腎不足加杜仲15g,桑寄生15g,牛膝15g,黃柏6g以益肝補腎和引熱下行;
陰虛加女貞子15g,旱蓮草10g,丹皮10g;
陽虛加補骨脂15g,熟附子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