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以腹部的墜脹、疼痛、發熱、腹部包塊、月經不調、帶下增多為主要臨床表現。
中醫古籍中并沒有“盆腔炎”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特征,可歸于“婦人腹痛”“帶下病”“月經不調”“癥瘕”者,此由胞絡之間夙有風冷,搏于血氣,停結小腹,因風虛發動與血相擊,故痛也。”
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既善于師法先賢又勇于創新,其治療盆腔炎性疾病有獨特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1. 慢性盆腔炎概念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癥性改變。
表現有下腹部疼痛,痛連腰骶,可伴有低熱起伏,帶下增多,月經不調,甚至不孕。
西醫稱之為“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時、徹底治療,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可導致不孕、輸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癥反復發作,從而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與社會的經濟負擔。
2. 病因病機
先生指出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盆腔炎的失治,使濕熱毒邪郁積沖任胞宮,胞脈氣血運行不暢,日久瘀血內結;
或因經行、產后、術后,正氣虛弱,胞絡空虛,感受寒濕、濕熱、熱毒等外邪,耗傷人體氣血,損傷沖任及胞宮,內外相因,虛實錯雜,遷延不愈,日久成瘀;
或因長期情緒焦慮和抑郁使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瘀阻沖任,胞絡不暢。由此可見,慢性盆腔炎最終的病理表現是“血瘀”,核心病機也是“瘀血阻滯”,故活血化瘀是貫穿本病始終的基本治則。
3. 治法方藥
西醫治療本病,大多選擇使用抗生素,但該病不同于急性盆腔炎,細菌感染的臨床證據不足,且長期使用抗生素易致耐藥菌產生及兩重感染等多種弊端,使西醫治療的療效有限,故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具有優勢。
先生認為,治療慢性盆腔炎,首先不能被“炎”字套牢,濫投清熱解毒藥物,始終要抓住通、利、消三法,即通過辨證在活血化瘀基礎上,配伍清熱利濕、軟堅消癥藥物,促使炎性病變逐步消退。
先生治療慢性盆腔炎,癥狀表現為下腹部隱痛不止,月經來潮時加重,出血時間長、量多,白帶頻,檢査能觸到大小不等的腫塊,輸卵管阻塞導致不孕者辨證屬于寒濕瘀結,治宜活血化瘀、溫陽散寒、行氣利水。
方用先生經驗方盆腔炎二號湯:川芎9g,香附9g,丹參15g,三棱9g,莪術9g,制乳香9g,炒沒藥9g,枳殼6g,赤芍9g,蒲黃9g,桂枝6g,細辛6g,紅花6g,益母草9g,澤蘭9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蟬聯應用,15-30d為1個療程。
先生亦加蟲類藥組方,取其軟堅散結消癥之意增全方活血化瘀之效,如三蟲加味丸等對于慢性盆腔炎,輸卵管發生紅腫炎變,已經影響懷孕,癥狀表現為少腹部隱隱墜脹、疼痛,出現積液、月經失調。
辨證屬于氣滯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用盆腔炎新制方:丹參15g,川芎10g,當歸10g,紅花10g,三棱10g,制乳香10g,莪術10g,香附10g,炒沒藥10g,益母草15g,生姜10片,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1-3個月為1個療程。
這是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活絡效靈丹(當歸,丹參,乳香,沒藥)的基礎上加減,重新組建的一首處方,臨床多次應用,療效可觀。
現代研究表明活絡效靈丹具有抗炎、消腫、鎮痛等良好的藥理作用,且作用效果與阿司匹林接近,能促使水腫消退,組織受壓解除,改善局部的微循環,從而達到解除病痛,恢復功能之目的間。對此證出現的炎癥、疼痛和積液有直接的治療效果。
患者,女,28歲。
結婚4年而無孕,B超檢查示:子宮宮體較小,多囊性卵巢。
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既往月經無規律,至今已有50~70d未至,經前腹痛、月經量少。
現癥:少腹脹滿,舌暗,脈沉澀。
處方:大黃20g,桃仁50g,土鱉蟲50g,三棱50g,沒藥20g,莪術50g,紅花50g,肉桂30g,川芎30g,當歸50g,細辛20g,丹參50g,干姜20g,小茴香15g,益母草50g,煮水入藥,碾末,加紅糖100g,水泛成丸,每次6~10g,日2~3服。
連用2-3劑,服5個月后,患者復診,自述惡心、嗜食酸辣,醫院檢査確定懷孕,并如期產下一個男嬰,母子健康。
按語:患者經量少,無規律,經前腹痛,說明瘀血日久,阻滯沖任,壅塞少腹,結癥瘕于沖任之間,故結婚4年而無子,需活血化瘀為主,通利沖脈,此方用下瘀血湯加益母草、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之平和之品;加三棱、莪術,二者皆為消癥瘕專藥,性近平和,雖堅如鐵石亦能徐徐消除;加沒藥,推陳致新破宿血而消腫止痛;加佛手散,即川芎、當歸,二者皆為血分之主藥,當歸倍川芎,防其辛竄而傷氣,二者合用即能使瘀去新生;肉桂、干姜、小茴香,溫中調氣,即為補益之品,則消癥瘕,諸藥不慮其因猛烈而傷人;加細辛,為眾活血消癥藥中加入辛香走竄藥,使之開通氣道,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周身之氣通而不滯,則血活而不瘀。是以其方可久服無弊,而堅結之癥瘕即可徐徐消除也。
資料來源: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3月第38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