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即神經性皮炎,又稱頑癬、攝領瘡,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的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本病皮損呈苔蘚樣變,無濕潤化,伴陣發性劇癢為本病的特點;分局限性和播散性兩種;多見于中青年,兒童極少見。
本病主要誘發因素為情志因素,七情內傷,肝郁氣滯,郁而化火,火熱內生,伏于營血,郁蒸肌膚則發為此病。
1、龍膽瀉肝湯
【出處】清代汪昂《醫方集解》。
【組成】龍膽草 6g,黃芩9g,梔子9g,白芍9g,澤瀉12g,木通6g,當歸3g,生地9g,柴胡6g,生甘草6g,車前子9g。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劑,每服6~9g,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膽濕熱。
【說明】中醫辨證屬肝郁化火證者,臨床癥狀可見初期皮損色紅,表面紋理粗疏,常見抓痕、血痂,自覺劇癢;兼見心煩易怒,精神抑郁,失眠多夢,眩暈,心悸,口苦咽干,大便干;舌邊尖紅,苔白,脈弦數。陳彤云教授臨證治療以清肝瀉火、利濕清熱為法,常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
(龍膽瀉肝湯可以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加減應用】
若皮損色紅、情緒煩躁者,可加牡丹皮 15g、當歸10g、白芍10g,清肝瀉火,疏肝解郁,養血柔肝;
入夜癢甚、夜臥不安者,可加丹參10g、赤芍10g、雞血藤10g、首烏藤10g 涼血活血安神;
瘙癢甚者,可加白鮮皮15g、白蒺藜 9g 清熱解毒,疏風止癢;
情緒焦慮、夜寐欠安者,可加棗仁20g、合歡花15g安神解郁;
女陰瘙癢、帶下黃濁者,可加土茯苓10g、蛇床子10g 清熱燥濕;
肛門瘙癢者,可加苦參10g、地膚子15g清熱止癢。
2、瀉肝安神丸
【出處】《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組成】生石決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生地30g,生龍骨15g(先煎),生牡蠣15g(先煎),炒棗仁15g,龍膽草9g,梔子9g,黃芩9g,白蒺藜9g,當歸9g,麥冬9g,茯神9g,澤瀉9g,柏子仁9g,遠志9g,車前子9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亦可用丸劑,每服6~9g,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平肝瀉火,養心安神。
【說明】陳彤云教授認為,本病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而五臟之中,心、肝兩臟與情志關系更為密切;加之瘙癢明顯、緊張、焦慮等,此即心肝火旺,肝陽上亢,心火上炎所致,可以使用瀉肝安神丸治療。
【加減應用】
若失眠者,可加夜交藤 15g、合歡皮15g、安神助眠;
肝火盛者,可加牡丹皮10g、夏枯草6g 清瀉肝火;
便秘者,可加大黃6g,瀉實火通便;
頭痛眩暈、目赤易怒者,可加菊花10g、桑葉10g 以清肝熱,散風止眩明目;
瘙癢明顯者,可加白鮮皮15g、地膚子15g 清熱止癢;
皮損肥厚、干燥者,可加丹參15g、雞血藤15g養血潤燥。
3、大承氣湯
【出處】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大黃12g,厚樸24g,枳實12g,芒硝9g(后下)。
【用法】水煎服,先煎厚樸、枳實,后下大黃,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熱結。
【說明】陳彤云教授臨證常選用丹梔逍遙散合大承氣湯加減治療神經性皮炎,其中丹梔道遙清肝火、大承氣湯清瀉陽明胃熱;主要藥味有柴胡、牡丹皮、梔子、大黃、枳實、厚樸、龍膽草、生地、白芍、當歸等。
【加減應用】
若入夜癢甚、夜臥不安者,可加首烏藤15g、鉤藤10g、雞血藤 10g 涼血活血安神;
瘙癢劇烈者,可加白蒺藜 9g、全蝎5g、皂角刺10g祛風止癢;
若搔抓無度、局部少許滲液者,可加苦參10g、白鮮皮15g利濕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