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四航天員解鎖太空新視角,畫面過于美麗,問天氣閘艙不負眾望
2022年9月1日,時隔八個月,中國空間站再次迎來了航天員出艙任務,執行此次任務的是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01航天員陳冬與02航天員劉洋出艙,03航天員蔡旭哲在艙內提供支持。01航天員身著藍色條帶的“艙外航天服b”,02航天員劉洋身著的黃色條帶艙外航天服是適合身材小巧人員的“艙外航天服c”,兩位航天員頭頂方向的艙門是問天實驗艙工作艙與氣閘艙之間的艙門。可以看到問天實驗艙氣閘艙有著更大的內部空間,兩位航天員在身著艙外航天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并排,且轉身自由。在艙門助力手柄幫助下,氣閘艙出艙艙門打開過程非常輕松且順利。該艙門直徑達到了1米,比之節點艙出艙艙門的0.85米直徑更大,航天員進出艙更方便,更大尺寸的貨物也可由此進出艙。打開氣閘艙出艙艙門后,陳冬感慨:哇,感覺地球就在我的眼前,這么近,向我撲面而來。(這是因為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口朝向地球一側,不再像節點艙出艙口那樣朝向天頂一側,好處是避免了更強烈的太陽光直射干擾,同時也便于出艙航天員感知方位。)03航天員蔡旭哲此時正在天和核心艙提供支持,這也說明我國空間站各艙段之間交互操作的高度融合,身處天和艙也可控制問天艙機械臂。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安裝腳限位器與艙外操作臺至問天實驗艙機械臂,該機械臂展開長度約5米,負載能力約3噸,雖然不及天和機械臂的25噸負載能力,但是它有著更高的控制精度(厘米級)。
劉洋手持艙外操作臺,她需要將其與腳限位器進行對接。完成腳限位器與艙外操作臺安裝工作后,陳冬登上機械臂,之后劉洋完成了“氣閘艙線纜防護裝置”的安裝。在線纜防護裝置附近可以看到艙壁上的安裝接口,這里應該就是“艙外工具箱”,完成出艙任務后,腳限位器與艙外操作臺就可以在此存放,以便于下次出艙。陳冬正在安裝問天實驗艙擴展泵組,該裝置是熱控流體回路的備份泵組,是事關航天員在軌安全與空間站安全的關鍵設備。安裝此裝置有一個八字口訣,就是“一鉤二鎖三通四連”,該口訣由神舟十二號乘組03航天員湯洪波總結。下面這張圖還有一個細節,就是站在機械臂上的陳冬與機械臂之間還有一條防飄帶相連,這是一個確保安全的托底手段。繼陳冬登上問天機械臂之后,劉洋也登上了問天機械臂。除了安裝“氣閘艙線纜防護裝置”與“擴展泵組”,還有一項艙外設備安裝工作,就是抬升一臺全景攝像機,下圖是完成抬升作業后,兩名航天員返回氣閘艙,目的在于將一些艙外設備轉移至艙內,并為接下來的艙外自主轉移進行相關驗證工作。此畫面中可以看到已經安裝至艙外工具箱的“艙外操作臺”。劉洋沿艙壁自主轉移畫面,可以看到指示氣閘艙方向的路標。陳冬與劉洋相繼完成沿艙壁自主轉移驗證工作,回到了氣閘艙出艙口。陳冬與劉洋完成一系列艙外任務后在出艙口朝全景攝像機b揮手合影。以開關氣閘艙出艙艙門時間計算,此次出艙任務歷時約6個多小時。完成出艙任務后,兩名航天員褪去艙外航天服,露出了激動的笑容。
此次出艙是中國空間站的第五次出艙任務,同時也是空間站主用氣閘艙的首次出艙任務,以后如無特殊情況,航天員都將使用該氣閘艙出艙,而節點艙的出艙功能將成為備份。由此,中國空間站就形成了雙人員氣閘艙的配置,節點艙不僅可以在出艙前進行備份,在出艙過程中也可備份,比如當主氣閘艙故障時,艙外航天員可自主轉移至節點艙進行“異艙回站”。問天實驗艙氣閘艙之所以是主氣閘艙,不僅是因為它有更大的內部空間,更重要的是,該氣閘艙位于空間站組合體末端,出艙任務進行時對空間站整體干擾最小,且不會阻斷各艙船之間的交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