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篇《清華簡最新研究結果公布,蚩尤竟然是黃帝之子》的文章迅速走火,從標題看似乎是顛覆了大家一直以來的認知。那么,最新的清華簡到底講了什么,又該如何看到蚩尤是黃帝之子這一問題呢?我們還得從清華簡的新發現講起。
清華簡《五紀》的發現
所謂“清華簡”,即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簡稱,系2008年7月15日入藏于清華大學的一批楚國竹簡,由李學勤、黃德寬先生先后主持整理,至去年已經整理出了十輯文獻。今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指的是被整理者命名為《五紀》的一篇,預計會錄入清華簡第十一輯中出版發布。
《五紀》總共有130條竹簡,現存4463個字(含重文、合文),是一篇基本完整、前所未見的先秦典籍,可以與清華簡第二輯的《系年》相媲美。
所謂“五紀”的名字,來源于《尚書·洪范》,在《尚書》中指歲(年)、月、日、星辰和歷數,而在《五紀》中指日、月、星、辰和歲。辰也是古天文概念,古人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分為十二辰。
《五紀》全篇以“五紀”為基礎,并結合一、二、三、四、五這“五算”,通過歷算之法建立起宇宙體系;然后又與人間倫理的禮、義、愛、仁、忠等“五德”相配,從而將宇宙與人事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個宏觀的天人體系。
《五紀》對于研究古代天文歷法和政治思想都有重要意義,是一篇失傳的戰國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清華簡《筮法》
《五紀》中提到了黃帝和蚩尤的故事。原來天之綱紀一度混亂,天帝通過修歷“五紀”,這才平息了禍亂。為了論證“五紀”與人間的關系,竹簡接下來就以黃帝為例,描述了這套體系的具體實踐。
按照竹簡的說法,黃帝建立國家,四荒、四冘、四柱、四唯等天神降臨,作為他的輔佐。這樣的說法,過去文獻也提到過類似的。
比如《太平御覽》引《尸子》,說子貢問孔子說,古人說黃帝四面,可信嗎?孔子說,黃帝任用四人治理四方,這就叫四面。清華簡《治政之道》也說“黃帝四面”其實是“四佐”。這些天神或許就是“四佐”。
竹簡之后記錄了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原來蚩尤是黃帝之子,但他卻發明了兵器,在云霧的掩護下,攻打黃帝,但卻戰敗被殺。黃帝殺蚩尤后,將其肢解,把蚩尤的身體制成各種植物和器具。其中頭發為韭、眉須為蒿、眼睛為菊、鼻子為蔥、嘴巴為藭、腋毛為茨;又以骨骸為箭靶、手臂為鼓槌、胸為鼓、耳朵為鳥籠。
之后,天帝以此戰為基礎,設置了相關軍事口號和歌舞。后世王侯親自攻城伐地,還要效仿黃帝征蚩尤的祭祀。
這些記錄,其實過去文獻中也有可以印證之處。黃帝戰蚩尤一事,在《山海經》《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都有記錄,我們下文還要提到。
而“蚩尤作兵”也是一個經典的發明傳說,大概與蚩尤在傳說中驍勇善戰有關。至于黃帝殺蚩尤將其肢解,在馬王堆帛書《十六經·正亂》也提到,黃帝殺蚩尤后,剝了他的皮制作成箭靶。
黃帝畫像
蚩尤為什么會被說成黃帝之子?
而備受關注的“蚩尤是黃帝之子”一說,其實也有蛛絲馬跡存在。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記錄田千秋對漢武帝上書說:“子弄父兵,罪當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叛)父,黃帝涉江。”田千秋拿蚩尤與黃帝,類比太子劉據與武帝。而在過去的史料中,只提到過蚩尤是炎帝的后裔,秦漢史學者王子今先生就曾指出,“或許說明了當時蚩尤傳說尚有今人已經不能確知的其他情節”。
清華簡《五紀》中黃帝戰蚩尤故事的發現,其實就可以印證《史記》中的這種說法。我們也就知道,田千秋說的這段話中,確實蘊含了蚩尤是黃帝之子這一前提。
那么,如何看待這一說法呢?
其實,整理者程浩先生就指出:“雖然一些關于黃帝的傳說淵源有自,但即便是戰國時的黃帝故事,也不能全部看作史實。”“《五紀》中的黃帝故事,應該就是戰國時的思想家為了申論其才'五紀’學說,匯集當時有關黃帝的材料剪裁而成的。”
太史公寫《五帝本紀》時,就遇到“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的困境。
蚩尤雕像
所以,蚩尤是黃帝之子一說實不過是戰國諸多黃帝史料中的一種說法,不能證明蚩尤是黃帝之子一事為客觀事實。畢竟,戰國到所謂黃帝時代,相隔也有近兩千年之久;而在春秋戰國之前,并沒有關于黃帝的記錄。盡管戰國秦漢流傳不少關于黃帝的故事,但其實都更偏重于傳說,而非是可信的史實。
筆者看來,《五紀》中的蚩尤是黃帝之子一說,盡管不能證明這件事為信史,但其意義也非常重大。
隨著戰國秦漢大一統觀念的發展,確實有不少傳說人物、部族始祖被歸入黃帝、炎帝的世系之下。“五帝”中的顓頊、帝嚳、堯、舜以及禹、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棄,他們早期大概都有自己獨立的傳說,比如在周人創世始詩《詩經·大雅·生民》中,棄為其母踩踏天帝腳印所生,并未提到其父;商人創世始詩《詩經·商頌·玄鳥》中,也只說商人是玄鳥所生。
但在戰國時期的《五帝德》《帝系》及《史記》等書中,他們統統變成了黃帝子孫,這樣的解釋,是有利于大一統的,畢竟曾經大家都是一家子。而蚩尤是黃帝之子的說法,應當也是在這個時候產生。
這說明,當時有學者試圖將蚩尤解釋為黃帝之子,從而將蚩尤也歸入到黃帝世系之下。但黃帝與蚩尤系敵對部落說法深入人心,父子之說也就漸漸無人提及了。
另外,以往的先秦文獻雖然沒有黃帝與蚩尤父子說,但卻有黃帝與蚩尤君臣說。
在《管子·五行》中,就說黃帝以蚩尤為“當時”之官。《韓非子》也說黃帝在泰山會鬼神,蚩尤在前開路。父子關系,其實也可以視為君臣關系的一種比擬。而當時除了把傳說人物、始祖神納入黃帝世系之下,也有把他們列為堯舜政府職官的說法,《五帝本紀》就提到過他們的故事。
《史記》中的黃帝世系
黃帝戰蚩尤故事
當然,不管是黃帝與蚩尤君臣說,還是父子說,始終都是小眾說法。因為在春秋戰國時,黃帝戰蚩尤的傳說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山海經·大荒北經》就記錄了黃帝戰蚩尤的故事。蚩尤發明兵器攻打黃帝,黃帝就派應龍在冀州的郊野進攻蚩尤。應龍積蓄了洪水,而蚩尤就請風伯雨師降下大風雨。于是黃帝又請來女魃。女魃所到之處大旱,大風雨停止了,應龍也就殺了蚩尤。
后來女魃不能回到天上,住在的地方都不下雨。叔均就對黃帝進言,把女魃安置在赤水之北。后來叔均就做了農田的始祖。而女魃有時候會逃跑,人們就用“神北行”的咒語來驅逐她。
這個黃帝戰蚩尤的故事,神話色彩比較濃厚,里面應龍、風伯、雨師、女魃、叔均的象征意義都很濃厚,分別指代的是水、風、雨、旱和田。
而在《五帝本紀》中,這些“不雅馴”的記錄都被抹去。太史公說,黃帝稱帝之前是軒轅氏,當時天子神農氏日益衰落,諸侯互相征伐。軒轅氏就攻打不進貢的諸侯,諸侯都來歸附。后來炎帝想侵略諸侯,諸侯又陸續投奔軒轅。
于是軒轅就率領士兵,以及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在阪泉之野三戰三勝,征服了炎帝。之后蚩尤又作亂,黃帝就率領諸侯,在涿鹿之野打敗蚩尤,并且擒殺了他。諸侯就尊奉軒轅氏為天子,代替神農氏,也就是黃帝。
漢畫像石上的蚩尤(中)
太史公筆下的黃帝戰蚩尤故事,就已經古史化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故事中,蚩尤已經作為“最為暴”“作亂,不用帝命”的反面角色出現,但在不少記錄中,蚩尤并非反派。
比如《莊子·盜跖篇》就認為“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涿鹿之戰的根源是黃帝德行不夠。《史記·高祖本紀》也說劉邦起義時“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史記·封禪書》則除了說劉邦“祠蚩尤,釁鼓旗”還說建國后“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長安”。《史記·天官書》還記載有“見則王者征伐四方”的“蚩尤之旗”星。可見,蚩尤在西漢仍然被視為戰神。
《太平御覽》引漢代緯書《龍魚河圖》也說,黃帝代理天子以前,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他們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以沙石為食,制作杖、刀、戟、弩等兵器,誅殺無道、不仁不慈之人。萬民想推舉黃帝做天子,而黃帝平素仁義,不能禁止蚩尤,只能仰天長嘆。
于是上天派玄女下凡,授予黃帝兵信神符,黃帝才制服蚩尤。蚩尤去世后,天下又擾亂不寧,黃帝就畫出蚩尤的圖像。天下都以為蚩尤沒有死,這才都歸附于黃帝了。
可見,在戰國秦漢傳說中,蚩尤更多被視為與黃帝平起平坐的英雄人物,而并非黃帝之臣、黃帝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