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張芝的《冠軍帖》
中國書法到漢代,可謂“篆、隸、草、真、行”各體兼?zhèn)洹|漢中后期快速便捷書寫的需要,而使得“今草”勃興,社會上形成了“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處汲取草書精華,獨創(chuàng)“一筆書”,即“大草”,使草書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進入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而豎起了書法史上第一座“草書”的高峰,被后世稱為“草圣”。
《冠軍帖》相傳為張芝所作,也有人稱為張旭、懷素、王羲之、王獻之等作,未有定論。刻本刊于北宋《淳化閣帖》。從《冠軍帖》看,張芝的創(chuàng)作遠走在漢代書法家的前列,甚至讓人懷疑他是否真能用如此鮮活靈動的線條來表達文字,但三國時韋誕稱他為“草圣”,即可見張芝功績、聲名的絕高。
《冠軍帖》是一封問友情訴離恨的信札。其中可以看到,張芝這般勾連緊密的“一筆書”,打破章草橫式運筆,上下貫通,筆法在疾馳中奇詭多變,回轉(zhuǎn)、勾連、舒卷,各得其宜。行筆斷和連交替,合適則連起,不合則斷開,隨意所在,圓轉(zhuǎn)自如,氣勢貫注,淋漓酣暢而又奇而守法。
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約卒于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其學書刻苦,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其墨跡已無傳世,刻本于《淳化閣帖》收有5帖38行。
晉王羲之論及張芝時稱“鐘(繇)張(芝)之外,其余不足觀”。南朝梁武帝稱張芝,“如漢武帝愛道,憑虛欲仙”。唐人孫過庭《書譜》評價,“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fā)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