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賦(騷賦)
千古元圣兮赫赫周公,功高德劭兮環宇聞名1。
姓姬諱旦兮文王之子,伐商滅紂兮輔佐武王。
《牧誓》振奮兮情懷激昂,將士用命兮效力疆場。
恩威并施兮懷敵附遠,萬民歸順兮和諧家邦2。
周公攝政兮明德慎罰,勤勞國事兮兆民安康。
握發吐脯兮天下歸心,竭盡全力兮輔佐成王。
東征平叛兮威猛剛正,應天順民兮百代頌揚。
不懼流言兮名垂青史,忍辱負重兮忠厚善良。
大義凜然兮發兵平叛,三載浴血兮保國安康。
降辟三叔兮伐誅武庚,克勤克儉兮和諧八荒3。
東都洛邑兮云集百祥,周公營建兮功德綿長。
九鼎匯聚兮政通人和,萬民朝拜兮圣德昭彰。
文武全才兮高潔志向,建章立制兮新局開創。
懷敵附遠兮胸懷韜略,成周八師兮安國定邦4。
分封諸侯兮拱衛周室,品行高潔兮還政成王5。
制禮作樂兮周公之典,儒家經典兮從此開創。
《大誥》《康誥》兮保民思想,《酒誥》《無逸》德治萬方。
以德配天兮好逸無康,惟惠之懷兮民心無常。
禮儀歌舞兮尊卑有序,治世化民兮法紀規章6。
教化百姓兮開啟文明,導引社會兮百代傳揚。
開啟儒學兮一代宗師,以德治國兮周公開創7。
偉哉周公兮華夏英杰,清正廉潔兮萬世榜樣。
高山仰止兮永勵來者,恩澤萬古兮日月同光。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儒家尊為“元圣”,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關于周公出生的具體年份。由于殷周之際尚無確切的紀年,因此,我們難以搞清周公出生的具體年份。然而,由于周公事跡的確定性,我們還是可以大致推斷周公出生的年代。根據武王克殷之后曾對周公說過"自發未生于今六十年"的話,可知克殷之時武王尚不到六十歲。作為武王之弟的周公,至少比武王年歲小。那么,周公的生年大約在克殷之前五十八年。由于學術界對周克殷的具體年份的介定尚有爭議,因此我們對周公生年的研究,就只能得出這樣一個較模糊的時間概念。縱觀周公的一生,可以說他是周朝第一大功臣,他在政治、軍事、文化、思想等方面均有建樹,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在罰紂滅商過程中,周公協助二哥武王姬發伐紂滅商,一舉剪滅了殘暴的殷商王朝。在這期間,他先后參加了開戰二年前觀兵于孟津的諸侯盟會。在周王朝一舉剪滅殷商王朝的決定性戰爭——牧野之戰中,周公為武王撰寫了一篇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誓詞《牧誓》,這篇誓詞極大地鼓舞了軍心,對牧野之戰的最終勝利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殷商王朝被滅掉后,周武王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怎樣處置商朝的遺留臣民,這些臣民對周王朝十分仇視,大有一觸即發的可怕局面。當時姜太公認為必須斬草除根不留后患,而召公認為只殺掉不臣服的臣民就可以了,但周公洞察全局后,提出了給飯吃、有事干、團結爭取、說服教育、武力監督的懷揉政策。結果順利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使絕大部分殷商臣民歸服了周王朝,穩定了周初的奴隸制政權。
3、滅掉商朝后,在建立周朝的第二年,武王便因病去逝了,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這便是周成王,因為成王當時年紀幼小,還不能執掌國家大事,周公從社稷安危方面著想,便代成王處理朝政,史稱“周公攝政”。周公在攝政期間明德慎罰,勤慎國事,求賢若渴,有時候正在沐浴,突然有公務要辦,他就趕快擰干頭發去處理事務;有時候正在吃飯,有賢士來求見拜望,他就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吐出口中的食物去接見,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歷史典故。所以,三國的曹操在其招賢榜——《短歌行》一文中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作結尾,以表明他的勤政和對天下賢士的仰慕之心。周公在攝政期間,他的三哥管叔鮮和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處三人心術不正,想借周成王年幼之機,發動叛亂,以達到他的謀篡王位之心。因為此三人被周武王曾派到殷地去監視商王朝遺臣遺民,所以史稱“三監”。他們三人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和徐戎、淮夷及長江流域熊盈族的幾十個小國,發動了一場暴亂,史稱“三監之亂”。眼看著剛剛建立的西周王朝即將面臨滅亡之危機,周公大義凜然,以成王的名義調動大軍。親自前去平叛,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終于平定了這次叛亂,誅殺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他的三哥管叔鮮,流放了五弟蔡叔度和八弟霍叔處。
4、周公東征勝利后,他感到,殷商的殘留勢力仍然對周的江山有著不可忽視的威脅,必須把這些“殷頑民”遷移到一定的地方看管起來,切斷他們同外界的聯系,于是,周公便在洛邑(即現在的河南洛陽),修筑了宮室和房屋,稱之為“王城”,讓周王朝貴族及官員住在那里管轄這些頑民,在距“王城”很遠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城,起名“成周”,用來關押那些殷頑民,再在那里駐扎一支周人的部隊,叫做“成周八師”,用來監視那些“殷頑民”。這樣便徹底地解決了“殷頑民”叛亂的問題,從此東方廣大領土便安定了下來。
5、完成營建洛邑和遷殷頑民之后,周公又在武王分封諸侯的基礎上進行了諸侯大分封,其目的是為了保衛周王室,讓被封者代理天子去治理四方,形成了以周天子為中心勢力,以姬姓諸侯為周邊勢力的血緣宗族關系網。完成了這些工作之后,隨著周成王的年齡增長,周成王已能獨立處理朝政,于是周公便把王位交還給了周成王。而且對成王畢恭畢敬,奏事時對答特別謹慎,顯得十分敬畏,這樣,使成王的威信在文武百官面前很快樹立了起來,這樣,在王權交接的過程中,始終使朝廷內外保持穩定的局勢。
6、周公還政于成王之后,天下已趨于太平,為了使西周的江山更加穩固,周公便考慮從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禮儀諸方面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來維護周的統治。周公所制的禮儀,具體說來就是法制、法度,包括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制、宗法、等級方面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宗疏、尊卑、貴賤等方面的禮儀和制度。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復強調“惟命不于?!?,不能聽命是從;“敬德”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要知“稼穡之艱難”;“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罰”,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要有一定的強硬手段人微言輕輔助,但用刑罰需謹慎。周公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多士》、《無逸》、《多方》諸篇中,這些思想是后來儒家主張“德治”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7、周公所制定的包含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禮儀諸方面在內的這一整套周禮,不但鞏固了周的江山,而且影響了我國儒家思想長達三千多年之久,晚于周公之后五百年的孔子曾經說過“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就是說,周的禮制借鑒了夏商兩朝之后而制定出來的。所以我尊從周的禮制。因而,孔子的思想延續的是周公的思想體系,儒家尊孔子為至圣,而稱周公為元圣,即第一圣人,以示極度尊崇。
作者簡介
郭向陽,男,筆名君伊,當世太白,中國炎黃出版社特約編審,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1968年6月生于河南省欒川縣,1985年開始文學創作,有詩、散文,評論等作品在《中國作家》、《中國青年報》、《詩刊》、《法華報》、(法國巴黎)等國內外三十多種報刊上發表,作品先后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