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那就不得不提到鮮卑族。隋文帝楊堅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擁有鮮卑族血統,然而提起這個民族的英雄,那就必須提起少數民族中的千古一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說起此人,我想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因為他是出現在教科書上的人物。那拓跋宏到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拓跋宏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元宏,這是一個漢姓。而拓跋宏的貢獻,就是跟他的漢化改革有關。
由于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所以從拓跋宏被立為太子的那一天起,母親就永遠離開了他。對拓跋宏影響最大的人物,就是祖母馮太后。
拓跋宏繼位的時候還十分年幼,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主持北魏兩代朝政的霸氣女人,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女人,她主張北魏南遷洛陽,推行漢化改革,為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貢獻。
受到馮太后的影響,孝文帝親政后,決定深化祖母制定的一系列漢化政策,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除此之外,他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聯姻,打擊反對改革的守舊鮮卑貴族。這一舉動,緩解了當時的民族隔閡,讓鮮卑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大大發展,史稱“孝文帝改革”。
今天我們重點說說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起初鮮卑族的都城在平城地區,這里地處黃土高原,資源匱乏,而且缺乏文化積淀。
而洛陽是華夏古都,殷商以來,一直漢族文化的中心之一,可以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王朝的姿態雄踞中原,更好地號召、籠絡廣大漢族士人效忠于朝廷,以求得王朝的長治久安。
從戰略位置上看,洛陽四通八達,堅如磐石,北可救援柔然的侵擾,保障國家安全,南可進攻蕭齊,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除此之外,洛陽底蘊深厚的漢文化有利于北魏的移風易俗,可以使之更好地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以便從文化、生活方式上消除胡漢差異,緩和民族矛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在今天看來就是改變生活方式而已,怎么改革有利怎么改是對的,符合鮮卑族的利益,具有先進性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換一種角度來看,孝文帝的改革,讓很多少數民族走向了滅亡。但是與其說是滅亡,還不如說是鳳凰般涅重生,他們逐步融入漢族,讓中華民族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