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母親和壞母親之間的差異
并不在于犯不犯錯誤
而在于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
徐亮 (紅黃藍教育專家)
從古至今,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父母都認識到孩子的0-6歲,會影響未來的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所以父母一方面讓孩子走入早教機構,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訓練,另一方面,也從自身做起,努力做個好媽媽、好爸爸。
很多媽媽們開始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聽各類育兒講座,看各類育兒書籍,參加各類學習提高班,一直在努力往“好媽媽”的目標邁進。尤其是二孩政策放開以后,很多家庭覺得老大“教育失敗”了,那么老二千萬要“著重培養”。
于是,“好媽媽”出現了。這些媽媽精心呵護著孩子,疼惜孩子,特別地關心孩子,盡可能給到孩子她所能給到的愛:平日里小心謹慎,溫和地跟孩子說話,認真專注地傾聽孩子,從不發脾氣;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怕孩子這磕了那碰了,這沒吃好那沒吃好;努力學習育兒知識,明白了很多敏感期知識和早教知識,希望能給孩子建立一個積極正向的人格……那么,這樣的媽媽就是孩子需要的“好媽媽”嗎?
今天,我就跟大家講講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理論——“足夠好的母親”。
如何理解“足夠好的母親”?
好
母親和壞母親之間的差異并不在于犯不犯錯誤,而在于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
一個“足夠好的母親”要能夠給到孩子一種“抱持性環境”。這種“抱持性環境”可以在嬰兒的自我滿足中給予他認可,同時在嬰兒經歷挫折時給予他保護。
溫尼科特用了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環境。一個例子是,一個孩子在父親的肩膀上玩耍,然后孩子說:“我是世界的主人!”這時候,父親舉起孩子的雙手,贊賞地接著說道:“你就是世界的主人。”第二個例子是,機場里,飛機巨大的轟鳴聲把孩子嚇地哭了起來,這時父親用自己的手臂把孩子抱在了懷里。這兩個例子從兩個方面描述了“抱持性環境”對嬰兒的保護和支持的作用。當然,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是可以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這樣的環境的,但是抱持性的環境不僅僅指的是母親提供給的這個環境。
隨著時間推移,做媽媽的要開始慢慢接受孩子在長大的事實:孩子在遠離我們,孩子能跑更遠的地方,孩子要自己去接觸外在的世界。這就是我們說的要“放手”。媽媽們在慢慢地“放手”,并根據嬰兒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對他們的挫折,接受外在世界帶給他們“恰到好處”的挫折。“70分”的媽媽,能給到孩子“恰到好處的挫折”。而一個忽視、冷落、粗暴、嚴厲的父母則會讓挫折變成傷害;一個控制力超強的媽媽,將使孩子喪失生活的體驗,失去成長的空間,個體性成長被扼制……
“給孩子太多的父母”容易帶出多動的孩子
在很多咨詢案例中,媽媽們咨詢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多動”。這些孩子表面看起來很頑皮,一會兒動動這兒,一會兒動動那兒,老是停不下來。上親子課時,所有小朋友都安安靜靜坐在那里聽課,就他一個人跑來跑去,抓都抓不住。在家里他一刻也閑不下來,做事常常沒有耐心,往往做到一半就去干別的事情。家里只要一來人,就興奮的不得了,到處撒歡,在客人面前鬧來鬧去。所以很多父母就問我,“多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該怎么辦?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所有多動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是極其投入地照顧孩子的。父母從心底里對孩子充滿興趣,竭盡全力付出,沒有人拋棄孩子。
可能很多人就奇怪了,怎么父母這么關心孩子、投入精力去呵護孩子,孩子反而出問題呢?問題就在于,這些父母是怎么關心和投入的呢?多動孩子的父母有這樣一些特征:
1、父母關心孩子卻不能正確理解孩子;
2、父母與孩子玩耍卻要控制孩子的游戲;
3、父母關心孩子卻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甚至還隔離自己的情緒情感;
4、父母所說的所做的完全不一致,自己就言行不一致;
5、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的需要放在前面,卻把孩子的需要在后面;
6、體罰打罵孩子。
所以,這些父母都是“不搭調”的父母。他們過于投入和關心,但投入關心的又不著調,跟不上孩子的節奏,不能很好地順應孩子內心真實地感受,就很容易出問題。
在這里,給很多“好媽媽”一個忠告:“避免太精細地喂養!”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過猶不及”,是說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這句話可以很好地用在媽媽給孩子的愛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偏左不好,偏右亦不好,少了不好,多了亦不好。
現在,整個社會在撫養孩子方面有了進步,開始重視孩子教育了。我們會花更多時間、精力和我們的孩子在一起,但我們仍然沒有做到溫尼科特所強調的:“足夠好、剛剛好”。當我們和孩子在一起時,我們仍然要控制、要完美,我們仍然要過度呵護、過于精心,我們其實是從過去那個“太壞”的極端,一下又蹦到了“太好”的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