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的車水馬龍,碼頭繁盛!如今改造已令發槍響,城市的移動必定以丟失為代價。按物理學原理來看,重慶人,以及重慶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來完成前行的每一步!我很感激,以及欽佩我們偉大的老祖先在這樣一座山上造出了這樣一座城!今,只知有解放碑,不知有十八梯。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我將按清代重慶城區域,以路為標段,介紹該路以及路上景點,并將其串聯起來,形成整個古城區的步行路線指南。從十八梯始,至較場口終。重慶山路七彎十八拐,路線難免不夠順暢甚至繞行,望理解。
但凡人做之事,皆難免錯誤不足,望擔待與指正。
X.數字代表路,▲代表路上景點,※代表提醒。文底附路線標識地圖,實際景點照片。請注意核對。
1.十八梯
重慶被分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位于渝中區較場口,是從上半城(山頂)通到下半城(山腳)的一條老街道。十八梯的來歷,大概是在明朝的時候,這里本來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這口井里的水,這口水井距離居民的住處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們把這里稱作“十八梯”。十八梯蜿蜒崎嶇,有九曲十八灣之勢,沿途有眾多支巷,右可通往中興路,左可通往較場口,向下可連守備街。巷巷相通,一巷一景,筑構巧妙。老街周圍居住著大量普通老百姓,街上市井氣息濃厚。掏耳朵的、修腳的、做木工的、做裁縫的、賣燒餅的、賣針線的、打麻將的,還有山城絕對少不了的棒棒軍,散布各處,更有狗兒貓兒,隨意趴在地上屋頂打著盹。十八梯是老重慶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是吊腳叢生、戶不蔽雨的棚戶區,其實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因大轟炸基本摧毀當時整個繁榮的下半城,后商貿遷移逐步形成繁榮至今的上半城——解放碑。
▲十八梯防空洞,位于現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紀念碑十八梯平臺下,沿十八梯下行走完石階,左邊有大門封鎖處。1941年6月5日,日軍對重慶實施轟炸,由于十八梯防空洞避難人數超過容量,加之隧道通風不暢,2500人窒息死亡,釀成震驚中外的“較場口大慘案”,又稱“六·五大慘案”。同重慶的許多防空洞一樣,此防空洞也一直被開放為夏天納涼點,由于重慶夏暑酷熱,下半城區線路老化,很多市民不敢開空調,而防空洞的納涼效果甚至比空調還管用,所以眾多居民來此納涼,大家一大早就帶席子板凳來此占座,高峰時期有一千多人。在防空洞捉迷藏、玩游戲更是很多年長居民兒時記憶。
▲善果巷。沿十八梯防空洞大門側廁所處巷口進,上行即善果巷。清末,居民為方便夜間行人,自發湊錢買油點燈,取善果有報得名。此處曾設有觀音廟一座。1940年被日機炸毀后,在原廟地修建棚戶安置被炸居民,廟主后又重新修建此廟,“文革”被毀。
▲月臺壩。沿小巷上行再沿善果巷平行,至渝中區響水橋執勤點,即月臺壩。月臺原意是賞月的高臺。中國傳統建筑中,大殿、正房前方連接臺階的向前方突出的平臺稱為“月臺”。站在月臺上,一般前無遮攔,適于賞月。1916年胡子昂之父胡于成在此建公館,門前修有半圓形地壩,酷似彎月故名。站在月臺壩最高處,可眺望至南岸,視野極好。月臺壩上行可至較場口,下行可至守備街,是一條連接上下半城的通道。
▲儲奇門大巷子、儲奇門小巷子。月臺壩下行至中段,有一小賣部處,左為儲奇門大巷子,右為儲奇門小巷子。儲奇門大巷子原名大巷子,“文革”變為儲奇門大巷子,舊時也是溝通上下半城的通道,兩頭與月臺壩相接,現里面注射器遍地,極少人出入。儲奇門小巷子也叫小巷子,往外走可通往瞿家溝。
▲瞿家溝。沿儲奇門小巷子往外走,即瞿家溝。此巷上連十八梯,下通守備街。 十八梯片區中的瞿家溝應是一條由姓氏得名的街巷。何時何因得名,待考。瞿家溝在十八梯片區是一條大街巷,其長度和十八梯正街差不多,但要窄很多,有的地僅容兩人并排通過。2009年4月14日,此帶曾發生火災,現仍可見燒毀房屋漆黑木樁。
▲轎鋪巷。沿儲奇門小巷子往外走,從瞿家溝巷口出來,沿十八梯下行30米左右,轎鋪巷入口在右邊。十八梯據說是清朝時販夫走卒們為了有個睡覺的窩亂搭亂蓋建成的,為方便做抬轎生意,舊時轎夫聚居在這里,因此得名轎鋪巷。轎鋪巷是十八梯的一條死巷,不長。周末很多老人家擺著地攤在賣二手貨,人熙熙攘攘,熱鬧的很。
▲永興巷。出轎鋪巷,下行50米左右,即永興巷入口,比較隱蔽,注意觀察。此巷盡頭下行,出口是下回水溝,右可去往柑子堡,左可通往十八梯。
▲柑子堡。出永興巷,右拐上行,于下回水溝85號旁有一入口,進去即柑子堡。清末,因此處多種柑子而得名??箲饡r期,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和中央救災準備金保管委員會曾設于柑子堡15號。
▲下回水溝。出永興巷,左拐出去即十八梯。此巷下連十八梯,上連中興路、柑子堡。巷中最有名和最熱鬧的是重慶市跳蚤市場,周六和周日人流熙攘,擁擠不堪,各類商品不分新舊,不管來路,應有盡有?!颂葜锉姸啵诖藘H介紹以上幾處。這些巷子地形復雜,連地圖上也沒有標注。現很多外來人口混雜居住,由于巷子破敗暗靜,滋生很多黃賭毒現象,時不時有案件發生,請各位步行同志一定要注意安全,身上不要攜帶過多財物,不熟悉多向老人家問路。
2.厚慈街
沿十八梯階梯下行,出口即厚慈街。厚慈街,此地舊時夜間小吃攤遍布,亮油燈壺燃亮街巷,得“好吃街”名,當局嫌此名不雅,以街內有一用于防火的浩大水池更名“浩池街,后合并其他小巷,命名”厚慈街“。
3.鳳凰臺
沿厚慈街往西前行,下行至鳳凰臺,古重慶鳳凰門就位于此外。向楚《巴縣·古跡》:“在南紀門內右營署前,昔傳有鳳凰鳴其上”,后有鳳凰池,故名。
▲鳳凰門,古重慶十七門八閉門之一。現不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壘石筑城,依襲舊俗,因臺設門,便在金紫門與南紀門之間建了一道閉門,起名叫“鳳凰門”。
▲法國領事館舊址,位于鳳凰臺35號,小巷內。1896年3月,法國政府在重慶設立了領事館。任命原駐漢口副領事哈士為重慶首任領事,管理著四川、貴州、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的有關事務。建筑雖未得到妥善的保護,但氣勢依然,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感嘆即是so beautiful!
▲解放西路老建筑,位于鳳凰臺出口右轉100米左右。為何建筑待考,但其根據其架構應是國民時期筑建。
4.響水橋
出鳳凰臺,沿解放西路往東前行,至響水橋。眼鏡面位于響水橋對面再前行幾十米即到。古時響水橋三個字,是名副其實的,有水有橋,還能聽到水響。水是從較場口上面那一片山來的,古時上半城人煙相對還少,這一片有幾灣田,幾坡坡土。有山有田,就有水流,有水流必定有水溝。這些大小水溝匯流到了一條大的水溝,叫瞿家溝(在現十八梯支巷)。瞿家溝的水一路往下,流過響水橋,再流到長江。一條水溝不過丈把寬,這橋也長不到哪里去。響水橋不大,水卻是響的,水多時嘩啦嘩的,水少時也聽得到丁丁咚咚的聲音。
▲眼鏡面,重慶小面二十強,位于解放西路171號,響水橋對面。可吃碗面再繼續前行,建議不能吃辣的朋友,記得跟老板講。
5.守備街
進響水橋上行,至守備街。守備街連接花街子。守備街是重慶城中一條老街。清代乾隆時的《巴縣志》說:舊名旗彝街,后改名守備街。當時有駐守重慶府的中營守備署,并建有旗贏廟。清制,重慶武裝力量最高指揮機關是重慶鎮,長官稱鎮守使、鎮臺,官署稱總兵署(沿明制)又稱鎮臺衙門,設于金紫門,街名鎮守使街,也就是現在的重慶日報社處。6.解放西路出花街子,即解放西路,往東方向前是重慶日報大門,古重慶金紫門就位于此外。
▲金紫門,古重慶十七門九開門之一?,F不存。十七門因開門多一座,所以金紫和儲奇兩個開門在一起。金紫門方位在城的正南方,城門對著江面,沒有甕城。江邊是柑桔船集中的地方。此門是因重慶官府衙門集中此地,而專門興建的。金紫門城門對面,就是重慶鎮署衙門(今的重慶日報社處),衙門四周有轎鋪、飯館、茶館、酒肆,繁華熱鬧。古民謠:“金紫門,正對著鎮臺衙門?!辨偱_衙門是重慶權勢顯赫的大衙門。在傳說中金紫門又叫金子門,因古時附近有一金紫寺而得名,另據載,附近在過去還是官府金庫所在地,或許特設此"開門"的目的與官府方便調遣軍隊及運輸庫藏金銀相關。7.凱旋路過重慶日報大門,沿解放西路向東前行,左轉至凱旋路。凱旋路連接上半城和下半城的主干道,1940年開工至1942年4月完成,取“抗戰勝利凱旋歸來”之意。抗戰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外事局、軍政部、軍令部第一、二廳等軍事機構位于此路。下接儲奇門直達江邊,上連新華路直抵解放碑,乃重慶近代時期進出城的要道,其坡度之陡之長也是一絕。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營,位于凱旋路復旦中學旁,解放西路14號?,F已拆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簡稱“蔣介石重慶行營”或者“重慶行營”),約建于1935年底。國民政府頒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后,任命顧祝同為主任,行營轄區包括川、康、黔、藏在內的整個大西南。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其最初的官邸就設在“重慶行營”內。
▲重慶復旦中學。重慶商會主席溫少鶴在重慶藥才同業公會樓內創辦的山城中學(今五十三中學)。1935年,復旦大學重慶校友創辦重慶復旦中學。1937年,復旦大學內遷重慶北碚夏壩,設重慶復旦中學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學。1954年,學校更名為重慶第十二中學校。1995年,重慶第十二中學恢復“重慶復旦中學”校名。2004年,重慶復旦中學、重慶第五十三中學合并,成立新的重慶復旦中學。
▲凱旋路電梯?,F作為重慶特色交通工具的電梯有兩座,一直行電梯凱旋路電梯,二兩路口皇冠大扶梯。凱旋路電梯,于1987年修建,系重慶城第一座電梯。
▲旱拱橋橋洞。電梯旁有并行步道,并行步道頂上為旱拱橋橋洞。民國時期,重慶很多建設都是全國首創。利用修旱拱橋來解決山體上下落差的坡度問題,把這樣的設計運用到城市里面來,估計全國都沒有幾個。凱旋路第二個轉角處的,曾有元朝寺廟的藏經樓,東華觀藏經閣 。東華觀上面還有神仙洞。乘電梯或沿步道上行,即至新華路達解放碑。
8.刁家巷
凱旋路電梯處過馬路,沿街道上行,至刁家巷口。刁家巷,舊時重慶上下半城主要通道之一?,F正在拆除區域,沿著這條小巷下行,可感受山城民居昔日風情?!搮^域現為拆遷區,巷口堆放很多雜物(有一車輛禁停標志,幾塊綠色大玻璃),不易尋找,注意觀察。
9.羊子壩
出刁家巷,過解放東路,右行至巷口,下行即羊子壩。右拐進重慶藥才同業公會舊址。
▲重慶藥才同業公會舊址,建于1926年6月,位于羊子壩15號。公會大樓具有巴羅克風格,呈折衷主義特色,但紋樣細節又表現出中國民間雜寶吉祥和瓜果藥才圖案,是重慶早期建筑中不多見的中西合璧建筑。著名實業家,重慶商會主席溫少鶴曾在樓內創辦了山城中學(今五十三中學)。
10.儲奇門
順城街重慶藥才同業公會舊址門口下行,至儲奇門順城街,古重慶儲奇門就位于此外。
▲儲奇門,古重慶十七門九開門之一?,F不存。明洪武砌石筑城,月城城門面向長江上游。舊時為山貨、藥才集散地,多山貨藥商字號、堆棧,民間俗諺稱“藥才行,百病治”。命名“儲奇”,含有預兆城豐,祈愿昌盛之意。
▲黃荊巷。原名黃荊街,在儲奇門外,城垣內為儲奇門順城街??箲饡r期蹇家巷、胡家巷并入?,F已拆的所剩無幾。
▲人和門,古重慶十七門八閉門之一。2012年1月拆遷發掘出。人和門在太平、儲奇二門之間,而距儲奇門較近。城內有人和灣,城外為人和灣街,兩街隔一城垣?!对鰪V重慶地輿全圖》在東華觀巷口標曰“仁和坊”。以后城內的人和灣并入郵政局巷,城外的人和灣街稱人和灣。人和灣外為人和碼頭,規模甚大,有卷洞十一。卷洞上大書船‘人和碼頭’四字,字大2米多見方,圍以圓圈。人和門原有石板路向南轉東,至人和碼頭。長期埋在街道的地下,嵌在堡坎當中,屬郵政局巷41號江濱沙發廠范圍。2012年1月,因拆遷,發現該門露出??裳攸S荊巷下行,至拆遷空地上看到此門。
11.儲奇門雙巷子
沿儲奇門順城街東行,到與郵政局巷交接處,卜鳳居旁,即儲奇門雙子巷。人和門就在其地底下。
▲儲奇門雙巷子老房子,位于儲奇門雙子巷里面,拆遷區域。巷子兩邊老宅多為民國時期筑建,有整塊石雕的門廊,宅內天井鏤空四壁雕花,木梯而上,三四層,氣派得很。12.郵政局巷
過儲奇門雙子巷,即郵政局巷。郵政局巷以前叫做千益巷,處于白象街到儲奇門行街之間。1891年重慶開埠后,英國人將海關設置在千益巷附近,當時的海關涵蓋了郵局的業務范疇。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86年)中國郵政成立后,重慶海關寄信局改為重慶郵政局,初設在朝天門天上宮側,1901年,國人將郵政業務收回,后遷太平門順城街。除了郵政業務外,這里也是老重慶城藥才、山貨的集散地,附近經營藥才的商號就有100多家。清末這里還曾設置過川東總鎮左都督府,附近還設有浙江會館、山西會館等,不少藥才富商為了方便做生意,干脆在老街兩邊購地修起了私宅。
▲卜鳳居卜鳳居是清朝末年重慶商會會長李耀庭的豪宅,又稱“李樓”。大門由一塊巨石鑿成,上面曾有大片的鎦金裝飾?,F在的鵝嶺公園,曾經就是李耀庭的私家園林。上世紀30年代,這里曾是重慶最早的冰糕廠。
13.海關巷
沿郵政局巷往東前行,位于拆遷樓房中,一條石階梯,即海關巷。巷因海關得名,上連解放東路,下連郵政局巷。
▲海關辦公樓,位于巷內?!恶R關條約》之后,重慶開埠,于1891年3月起重慶有了海關,距今已有近120年歷史。該建筑建于民國初年,為國民政府重慶海關大樓,已是百年古建筑。
14.解放東路
出海關巷,過馬路沿解放東路上行,左拐進去即巴縣衙門。現解放東路至解放西路,原名林森路。舊重慶繁榮區下半城主干道在朝天門一帶,民國政府遷駐渝,對此路擴寬改建,調整部份街道名稱,以當時國民黨主席林森之名命名此路。
▲巴縣衙門,立于維護發掘中那棟木質建筑即是。清代的重慶府下轄有十幾個州、縣,而只有巴縣衙門與重慶府城同為一城,巴縣衙門在重慶府衙的眼皮底下,故稱之爲“首縣”。清朝時,巴縣是國內一等大縣,屬正七品,為皇帝任命。巴縣,1994年12月改制為現在的巴南區。古代的重慶城是三級衙門所在地,川東道、重慶府、巴縣,尤其是巴縣最為有名,抗戰時遷移到現在的巴南區魚洞。巴縣始建于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明末清初,縣衙曾被毀壞,清康熙六年巴縣知縣張栴在舊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六年,王爾鑒任知縣時大興土木,重建縣衙,豪華度遠超當時左鄰右舍的上級部門——川東道、重慶府衙門,王爾鑒因此被罷免“下課”。
▲宋兵部尚書余玠的帥府,現圍墻圍起來在發掘的地方。2010年5月22日,在巴縣衙門的老鼓樓遺址上,發現一座古代夯土高臺建筑,依稀可見昔日雄偉,市文物考古所經過20多天的考古發掘及反復論證后,這是近800年前抗蒙山城體系的指揮所——南宋兵部尚書余玠的帥府所在地。蒙軍入侵,1242年12月四川戰局不利,余玠受命于危亡之際,余抵重慶后,廣納賢才,修筑工事,恢復經濟,安撫民心……1252年10月,擊退蒙軍,因抗蒙治蜀有功,晉升為兵部尚書,仍駐四川。第二年被反戰派誣告,理宗聽信讒言,召余王還朝。余知有變故,憤懣成疾,服毒自盡。其家屬和親信也被迫害。
▲楊公館,位于巴縣衙門后面,青瓦白墻那棟建筑即是。楊闇公,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四川黨團組織主要創建人和大革命運動的主要領導人,重慶革命領袖。此建筑后曾作圖書館。若想看此建筑,可沿原路出去,上行至下一路口,進去往里走爬上人民公園即可看到。人民公園上連新華路、鄒容路。
15.四方街巴縣衙門前,過馬路下行左轉,即四方街。四方街,舊時商業街區。旁有國營重慶市零售公司舊址。
16. 太平門大碼頭沿四方街進去,下堡坎為太平門大碼頭。
▲太平門,古重慶十七門九開門之一?,F不存。相傳為南宋彭大雅所筑,城門上書“擁衛蜀東”四字。重慶府署、正縣等官署衙門均在此門內,并建有鐘樓。城外是竹木集散地,為起到水上運輸平安到達,得名“太平門”。辛亥革命前,因巴縣署、重慶府署、川東道署都在太平門內,太平門被列為諸城門之首。17.白象街四方街左拐,至白象街。白象街,重慶一條古老的街道,南宋時,在此設有“招賢館”,廣納有識之士,共謀抗擊蒙軍大計。1886年于此成立最早的重慶有線電報局。1891年后,英美日等國在此開設洋行、碼頭,是人煙興盛的鬧市區?!队鍒蟆贰ⅰ缎率駡蟆?、《大公報》、作家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文化機構曾先后在此落址。青獅白象鎖大江——清代乾隆年間,重慶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風水好,為讓重慶財富不外流,當時的居民便修建“青獅”、“白象”,鎖住重慶的財富。如今,遙望著南岸慈云寺門前的青獅,白象街的漢白玉巨象卻顯得有些冷清。
▲開埠時期老建筑,白象街166號。建于19世紀末,中西結合折衷主義特風格,重慶開埠時期的沿江街區建筑。
▲重慶海關報關行(大清郵局)舊址,白象街154號。建于19世紀末,磚木混合結構建筑,高三層,青磚外墻,立面簡潔,門窗采用券式結構,木質門窗,細部有西式風格的裝飾。
▲美國大來公司舊址,白象街142號。始建于1850年,整體呈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是白象街最具有特色的老建筑,歷史上,這里也曾是汪全泰號絲綢商鋪。▲白象街吊腳樓民居。街沿白象街往東前行,穿小巷,至白象街街背面,可見典型吊腳樓結構。繼續下行可至長江濱江路。
▲國民政府外交部(聚興誠銀行)舊址,解放西路112號。白象街街頭白象雕塑斜對面即是。外交部為行政院下屬部門,設總務、東亞、西亞、美洲、條約、情報等司。從1941年到1945年,外交部長為宋子文,抗戰時期該部工作成績顯赫,時稱“陪讀外交”。銀行是由楊氏家族獨資經營的聚興誠商號的一部分資金轉化而來,銀行的英文招牌叫楊氏兄弟公司。楊氏家族創業人楊文光,派子侄去日本、美國深造。次子楊希仲十分羨慕三井、三菱等大壟斷財閥,不斷向父親建議組建銀行。1913年回國后創建聚興誠銀行,由留日工程師黎治平仿日本三井銀行設計新建大廈,聚興誠銀行于1915年4月1日開業。
18.望龍門碼頭出白象街,右邊望龍門碼頭處下行即是。
▲二府衙,望龍門碼頭入口對面。原名二府衙街,此街本來也是上下半城之間的通道,少為人注意。原巴縣城隍廟舊址就在二府衙巷口的北側。二府衙是同知署的俗稱(同知系府佐貳,習稱二府),原在此街。二府衙19號是1925-1927年中共四川省委地方委員會舊址,也是楊闇公的舊居。
▲太安門,古重慶十七門八閉門之一。現不存。舊時,重慶城的城門從東水門蜿蜒過來,山勢向城里彎了一個彎,形成一個凹形。在凹形處設有一個城門,就是太安門。太安門是當時重慶城糧倉所在地,從外面運來的糧食及要運出去的谷米都是囤積在太安門,于是形成了浩大的糧食交易市場。城內的糧倉,接鄰成排,米谷庫滿,“民以食為天”鄉人為求吉祥平安,把米糧倉呼為“太平倉”。因是,此處的城門定名為“太安門”。民謠唱:“太安門,太平倉,積谷利民?!鼻蹇滴跛氖辏?708年),巴縣知縣孔毓忠突發奇思,他將巴縣城區(即今天的渝中區境內)改編細劃為二十九坊,城外附郭之區編為十五廂。在這次行政地域重組過程中,太安門地區被分別編為巴字坊、太安廂,太安廂轄地在城門外,但明顯殘存著太安門的痕跡。此門故址難考,大概位于今望龍門纜車站的地基下。
▲望龍門纜車道舊址,起點位于今解放東路83號醫院門診部背后,該門診部就是舊時纜車房。下去圍墻內就是纜車道。望龍門,不是重慶古城門名。因隔江與龍門浩相峙,立此可望浩口巨石上南宋紹興時所鐫“龍門”二字,太安門故地周圍興建新的街道,取名“望龍門”。望龍門系城區渡江通南岸的重要渡口,1944年7月,由茅以升、楊煬春主持設計,建造了重慶市第一條纜車道——望龍門纜車道,是為中國內陸城市交通史上的創舉。纜車車道全長178米,上下高差近50米,兩輛車廂輪流上下,不間斷運行,每天往返運送乘客達1萬人次。由于乘坐纜車的人太多,售票窗口前往往都是一條長長的隊伍,纜車在喧鬧聲中運轉了半個世紀,直到長江濱江路修通后,它悄然消失于人們的視線中。※望龍門碼頭入口左邊,是望龍門巷。也可沿此巷出去即芭蕉園。19.芭蕉園出望龍門碼頭(可回望整個望龍門片區),沿長江濱江路往東前行,至仿古建群(飯江湖飯館),沿樓梯爬上去,右拐沿飯館前行,出去即湖廣會館。過湖廣會館,沿立交橋下通道出去,即東水門。
▲湖廣會館,長江濱江路芭蕉園1號。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長期戰亂,人口銳減,清定天下,開始向四川大規模移民。重慶是各地水路來川移民主要落腳的地方,即時有湖廣、江西、福建、廣東、山西、山溪、浙江等會館成立。各地移民中湖廣最多,固有“湖廣填四川”之說。
▲東水門,古重慶十七門九開門之一?,F存2座開門之一。明洪武初于南宋故城址上筑石城,因城門朝東臨江得名,是重慶港區第九第十碼頭,是如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門。出此門橫渡長江可抵南岸龍門浩或海棠溪,歷來是重慶經南岸通滇黔的重要通道?,F在建東水門長江大橋。重慶古城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600年滄桑變遷,1927年上半年,為拓展重慶的城市空間,重慶首任市長潘文華主持成立了新市區管理局,老重慶城墻不幸被推翻。如今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東水門空余城門,只有通遠門還殘留著一段城墻,碩果僅存。
20.長江濱江路
出東水門城門,即長江濱江路。沿濱江路東行,至朝天門汽車總站,即豐碑巷區域。朝天門汽車總站大門對面步道即翠微門舊址區域。
▲豐碑巷,今朝天門汽車總站區域。歷史上朝天門江底有壹塊礁石,水枯則現,現則豐年,臨江街市得名豐碑巷。
▲翠微門,古重慶十七門八閉門之一。現不存?!肚迩」懦侵貞c閣》標示,翠微門依山而建緊鄰大江邊,坐北朝南,面對長江,是道閉門。因而在旁陂陀處的青綠色小山崗筑起的這道城門,便因形取義,名曰:翠微門。當年的翠微門地處今陜西路與新華路交接處靠大江坡坎邊,城門外就是朝東路。翠微門碼頭是絲綢、綢緞及絹帛的出入港口,那時四川境內的重慶、閬中、合川等地都盛產絲綢,川絲也是全國市場上的俏貨,翠微門附近也就集聚了川內各大綢緞幫,是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當年曾盛極一時的“寶圓通”商號在翠微門外就是以經營布匹、棉紗最為出名。翠微門內的陜西街,明清至民國初年向為陜西籍商人匯聚地,這條街上商號林立,沿街接鋪,蜀錦、蘇緞、絲綢、花布、洋布……五顏六色,高挑迎客,隨風飄蕩,好一派斑斕色彩,煞是好看。說到翠微門,就不得不提1949年“九·二”大火災,事發起點并不是朝天門,火患瘋起處就在翠微門。 關于的起因,歷來有兩說,一說9月2日那天,陜西街石梯下臨河的余家巷里,有人家宴客不慎起火;一說是贛江街協合油臘鋪起火引起的。無論因何失火,總之風助火勢,火乘風威,濃煙滾滾,烈火熊熊,不幾時金蛇竄至朝天門,來勢兇猛,映紅了天空。 這場大火從9月2日下午3時始,一直燒到次日凌晨,翠微門、朝天門、西水門、千廝門全成火海。燒毀街巷39條,受災9601戶,災民41925人,死亡2874人,傷者4000余人。災情之重,震驚世界,“九·二”火災被列為當年世界特大火災之一。 隨拆城圍建碼頭風起,翠微門隨即消亡,翠微門好端端一個美名逐漸銷聲匿跡。甚至于今天的重慶人都不知曉?!扉T汽車總站門口這條路叫朝東路,也可走至朝天門廣場,但不建議,因此道車多無人行道危險。21.朝天門廣場沿長江濱江路繼續往東前行,至朝天門廣場。▲古重慶十七門。重慶最早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筑城,巴人在今渝中區東部范圍筑城建都。當時所筑的是土質城墻,也有城門,只是無文字記載。從公元前314年張儀筑江州城,到1371年戴鼎修筑擴建重慶城的1600多年間,重慶共有三次大規模修筑城墻的記載。古重慶城有城門17道,是順應風水,講求生克,應“九宮”、“八卦”之象而筑,以示“金城湯池”之意。其中,有九門是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的水門。另外八門本來也可開放,然而后來重慶城內火災頻生,官府認爲乃水門洞開不能制克火星之故,便將八道水門統統封閉,此八門從此有名無實,僅當作擺設。故重慶十七門統稱“九開八閉”。這17座城門的排列,習慣以朝天門為起點,按照順時針方向轉一圈,開門和閉門相間排列,開門多一座,所以儲奇和金紫兩個開門在一起。1927年上半年,為拓展重慶的城市空間,重慶首任市長潘文華主持成立了新市區管理局,老重慶城墻不幸被推翻?!扉T,古重慶十七門九開門之一。公元前314年張儀于重慶筑城之后,朝天門作為港埠已成雛形。隋唐時是蜀棉、川茶集散地。明洪武初,以石筑城,建城門十七座,朝天門居首,稱“古渝雄關”,因城面向皇城南京“天子”腳下,且是迎圣旨接官之處,故名。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拆除,至少有550多年歷史的古代重慶城的象征——朝天門城樓,就此人間消失了,甚至連城門照片也沒留下一張。1949年的“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余城基墻垣?,F在的朝天門廣場為1997年重慶直轄后新修,重慶公路“零公里”點標志將設在朝天門廣場?!傲愎铩笔且粋€國家或城市干線公路的起點,也是一個城市中心點的象征。在此可參觀重慶市規劃展覽館、重慶歷史名人館、兩江交匯。※長江濱江路堡坎下面,也有一條道路,可通往朝天門。下沿長江岸,與江水相接。上有階梯,可攀爬至朝天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