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自動聚焦系統的研制歷史最早要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公司曾在原西德的科隆博覽會(Photokina)上展出了一架自動聚焦照相機的樣機;1974年,Nikon公司也在這一個博覽會上展出了一架樣品;由于這些樣機結構復雜和體積過大等原因,未能成為商品。直至1975年,美國的亨尼威爾(Honeywell)公司才發表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自動聚焦組件Vistronic System,稱為雙象對稱式光電自動聚焦系統(簡稱VAF系統)。亨尼威爾當時并未生產出照相機,但在近20年后,卻因為此技術而給公司帶來一筆意想不到的收入,這是后話,暫且不表。
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公司(于1987年10月20日改名為柯尼卡有限公司,Konica)于1977年元月開始研制,并于同年11月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35毫米自動聚焦袖珍照相機柯尼卡C35 AF,這是第一架作為實用商品出售的AF照相機。它采用了亨尼威爾公司生產的自動聚焦組件。該機的AF系統是通過兩個測距窗后面的反光鏡把影像反射到AF傳感器來工作的,傳感器把兩個影像的反差進行比較,并改變其中一塊反光鏡的位置,當兩個影像的反差完全一致時,AF組件內部的集成電路即可操縱照相機進行調焦,從而實現了自動聚焦。由于這一系統獲得了成功,所以后來有許多公司都采用Vistronic自動聚焦組件來生產自己的AF相機。由于該系統是接受外來光線的,屬于“被動型”AF系統,所以C35 AF的不足之處是當光線暗和被攝體反差低時無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聚焦的精度不高(從1.1米至無窮遠分11級聚焦),由于該袖珍照相機的鏡頭焦距短(38/2.8),加上拍攝時大多是選擇小光圈,聚焦不準的不足可以由景深來補救。該系統在約80毫秒時間內完成聚焦過程。
1978年,美國寶麗萊公司(Polaroid)推出了超聲波自動聚焦一次成像照相機SX-70 Sonar AF。這種照相機采用了所謂的“主動型”AF系統,由照相機本身發出超聲波信號,并測量從被攝體返回來的信號。超聲波自動聚焦系統屬“主動型”,其優點是不受光線條件的影響,能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工作。但不能透過玻璃進行工作,對吸收超聲波的物體也會給出不正確的測距結果。該機的自動聚焦過程所用時間約60毫秒。
1979年11月,佳能推出了第一架采用紅外線測距的自動聚焦照相機AF35M,其工作原理與超聲波AF系統類似,其優缺點也是類似的。由于該系統結構簡練和精度較高,許多公司紛紛采用這類系統。
由于自動聚焦在袖珍相機上成功地得以實現,作為單反機主要生產廠的日本各大公司,試圖在單反機上實現自動聚焦。佳能和理光(Ricoh)兩家公司則是從鏡頭入手,以研制AF鏡頭為主攻方向。這類AF鏡頭與現在的不同,它們只能用于常規的手動聚焦單反照相機上,鏡頭本身裝有AF伺服馬達和AF檢測裝置。佳能于1980年推出了一支35~70/4的AF變焦鏡頭;理光則推出一支50/2的AF標準鏡頭。這兩支鏡頭的特點是在鏡身上裝有聚焦系統和聚焦驅動馬達及電池,所以也稱外光式AF系統。從外觀上看顯得很笨重。在圓形的鏡筒上附加了一個方型的大包,不甚美觀。佳能的鏡頭采用了自己研制開發“固態三角測量”系統(SST,Solid State Triangulation),在鏡頭里排列有數百只檢測傳感器,用于接收來自被攝體的兩束光線。來自被攝體的光線分別經過固定反光鏡和可動反光鏡后,再反射到兩個透鏡及一個三角棱鏡,分別照射在檢測傳感器上,使之變換成電信號。通過比較這兩束光線的差別,電子線路計算出被攝體與照相機之間的距離,并指示驅動馬達將鏡頭內活動的光學元件旋轉至所需的位置。使用這類鏡頭拍攝時,操作者要將照相機對準被攝體,然后按下鏡頭上的一個按鈕啟動自動聚焦系統。
1981年,佳能采用“固態三角測量”系統,生產了一架具有被動型自動聚焦系統的袖珍相機AF35ML,采用了240個CCD組成的測距組件;日本奧林巴斯光學有限公司(Olympus)則采用了日本精工研制的FCM系統推出了C-AF袖珍相機。同年11月,日本潘太克斯(Pentax,即旭光學有限公司)以ME-Super為原型,加裝了自動聚焦組件和聚焦指示系統,推出了與后來機身一體化自動聚焦單反機最為接近的、具有自動聚焦指示(即輔助聚焦系統)的ME-F單反機。配用特制的SMC AF35-70/2.8自動聚焦鏡頭時具有自動聚焦功能;而用手動聚焦鏡頭時,取景框下有快速聚焦指示信號。這可以稱是世界上第一架AF單反機,也是第一部實現TTL AF方式的單反機。
1982年3月,佳能在原AV-1的基礎上,推出了一架具有快速聚焦指示(QF,Quick Fcous)的單反機AL-1,與潘太克斯ME-F的輔助聚焦系統類似。而奧林巴斯亦于同年隨其OM-30一同推出了一支35-70/4的AF鏡頭。該鏡頭同佳能和理光的AF鏡頭一樣,有一個方形的大包,內裝有焦點檢測裝置和聚焦馬達。該鏡頭的特點是有三種聚焦方式,除了單次和連續自動聚焦方式外,還首次實現了“陷井”聚焦。
尼康也于1983年在其大受歡迎的專業照相機F3的基礎上推出了具有自動聚焦功能的F3AF,尼康的做法與其他公司的不太一樣,雖然在鏡頭內裝入AF馬達,但焦點檢測裝置是裝在特制的DX-1自動聚焦取景器中。也屬TTL AF系統。當時只生產了80/2.8和200/3.5ED IF兩款AF鏡頭,原手動聚焦鏡頭則要配用增距鏡TC-16才能實現自動聚焦,并在原F3的機身上多加了一個觸點。由于DX-1取景器內置有AF檢測裝置和兩節七號電池,使得其體積很大。并且因該機的AF檢測裝置的性能未過關,而且價格偏高,配套鏡頭少,所以在市場上并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在此期間,不太出名的日本企能工業公司(Chinon)也推出了兩支AF鏡頭50/1.7和35-70/3.5-4.5。這兩支鏡頭與其他公司的AF鏡頭不一樣,所采用的是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可用于其CE-5單反機上。理光也推出了具有電子輔助聚焦系統的單反機XR-F。
1983年,Minolta公司在原X-500的基礎上,推出了帶TTL相位檢測輔助聚焦系統的X-600,其基本指標與X-500差不多,只是增加了電子輔助聚焦系統。上述所有涉及自動聚焦單反機的研究工作,基本的出發點均是在原有的單反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企圖將自動聚焦作為一項附屬功能添加到原有的單反機上,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不成功的。直至1984年,日本各照相機主要生產廠家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動聚焦產品,唯一例外的是美能達,作為日本照相機制造業“五巨頭”中的一分子,它除了生產出帶電子輔助聚焦的X-600和一些AF袖珍相機之外,在AF單反機的研制方面并無出色表現。
當時盡管市場上已有柯尼卡C35AF、佳能AF35M和AF35ML、美能達AF-C、尼康L35AF、理光AF2和FF3-AF等一批自動聚焦袖珍照相機;單反機中有潘太克斯ME-F、奧林巴斯OM-30和尼康F3AF等以及一些AF鏡頭,但是并未對整個照相機制造業帶來深刻的影響,當時的大多數AF單反機產品都是將AF馬達和電路裝在鏡頭內,因此鏡頭的外形不美觀,而且重量大,最為重要的是AF性能偏低。至此,真正的、具有實用性的、價格適中的AF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仍未出現,它依舊是許多人的夢想。同時,不少公司仍在努力探索。潘太克斯和奧林巴斯兩公司分別在研制新型AF傳感器;各公司正在盡量使馬達微型化,以便能裝入機身中,而又不使機身的體積過于龐大;美能達則與原西德萊茲(LEITZ)公司一起,于1978年開始研制萊卡LEICA R3的樣機。由于這兩家均對照相機機電系統有獨到之處的公司聯合起來,所以后來美能達在AF單反機研制方面得取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任何一件大事發生之前,總是被許多未經證實的傳言所籠罩,照相機行業也不例外。1984年,在日本照相機制造業中就有傳言稱,美能達不久將推出一款新相機,美能達對此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許多人猜測這款新相機可能是X-900,將比原來的X-700功能更強,是供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
層層迷霧終于被驅散,傳言終于被證實。1985年2月,美能達向市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機身一體化的AF單反機α7000,但它并不是X系列的相機,也不是專業相機,而是一架全新的單反機。該單反機不僅第一次使自動聚焦實用化、而且還代表了至1985年為止,35毫米單反機設計的最高水平。它的誕生為新一代的35毫米AF單反機的設計制定了一個基準(如同當年尼康的NIKONF為35毫米單反機定下基準那樣)。這一切都是其他幾家著名照相機生產廠家數年來苦苦探索的。隨后出現的不少AF單反機從外形和功能設置上,基本上是以α7000來作為參照。
美能達α7000的研究開發始于X-700設計完畢之后,前后歷時4年,共耗資20多億日元,是一項具有一定風險的革新。在此同時,尼康、佳能、潘太克斯、奧林巴斯等公司也在進行AF單反機的研究,而且還生產出不少產品,但沒有一家公司能對AF單反機的前途作出肯定的回答。廣大用戶對于這類新一代的照相機持何態度不可得知,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各大公司采取了謹慎的做法,不敢貿然行事。當時在美能達公司內部,亦因已經成為拳頭產品之一的辦公機器的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而照相機生產的利潤只占全公司總利潤的一小部分,從而有放棄照相機生產的苗頭。但公司里的年青設計師們堅持主張開發自動聚焦型全自動單反機。經過激烈的爭論,他們占了上風。在當時全世界單反機市場蕭條的黯淡氣氛下,美能達似乎處于背水一戰的境地,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美能達的照相機生產先置于死地而后生。
美能達α7000的出現,立即在整個攝影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使其他照相機生產廠家大吃一驚。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能達是代表了整個日本的照相機制造業來研制自動聚焦單反機的,它首先推出α7000,實際上是投石問路,看看公眾對自動聚焦這一新生事物的反應如何,究竟這類自動聚焦單反機是否會受到攝影愛好者的歡迎?原有的用戶會不會放棄舊有的裝備而改用AF單反機?
美能達α7000一投放市場,首先倍受中老年人的歡迎。他們因年事漸高,眼力不濟,覺得對焦是很麻煩的事。而用了α7000,只要按動快門,就能拍出清晰精彩的照片,又使他們回到攝影愛好者的行列中。其次從高齡人中開始的“自動聚焦”熱迅速擴展到年輕人中,因此該機的銷售勢頭如同破竹。由于α7000性能高,價格合理,所以在短短的半年內就銷售了50多萬架,從而使美能達當年的照相機銷售量超過了連續八年保持銷量第一的佳能公司,而雄居日本第一,該公司的當年利潤也陡升了70%。美能達并沒有想到會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而其他一些廠家則因持謹慎態度,痛失良機。因為從技術上來講,當時已經出現了較為成功的AF系統(如TTL相位檢測系統等),剩下的問題是將聚焦馬達微型化和放于何處,與1985年出現的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只有一步之遙了。α7000的出現,標志著實用化AF單反機的誕生,并使萎縮的單反機市場得以復蘇。美能達α7000是一架全新設計的單反機,它與其他公司的改良做法不同,采用了完全革新的方法,從鏡頭卡口入手,放棄了沿用數十年的MD卡口,啟用了完全新型的AF卡口。
在外型上,也與當時的大多數常規的單反機不同,在機身頂上裝有一塊液晶顯示面板(LCD),用來顯示如各種參數,代替了原來的刻度盤。α7000還一反過去的所有單反機調整光圈是在鏡頭上完成的作法,將光圈調節也改在機身上了。整個機身上看不到一個旋鈕,全部由按鈕來代替。
美能達α7000擁有數個世界第一。(1)世界上第一臺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2)第一次實現多曝光程序自動選擇(其實在此之前,于1983年推出的FA上就實現了雙曝光程序自動選擇,α7000只是將其拓廣了);(3)第一次實現快速程序偏移;(4)第一次能在全黑的場合可實現自動聚焦和TTL閃光控制。在推出α7000的同時,美能達還推出了一系列的AF鏡頭和相應的閃光燈。最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它的AF系統。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美能達α7000,它的AF速度的確是慢的,但在當時,它確實是最優秀的。例如用35-70/4鏡頭從1米處向無窮遠處聚焦,整個行程只要0.45秒,可見其聚焦速度是一般人所不能相比的。
盡管美能達摒棄了它原有的MD卡口,在新一代的AF單反機上啟用了新卡口(該卡口與MD卡口完全不兼容,這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是很危險的),但由于它不僅具有自動聚焦功能,機身上的其它功能也比一般的相機要多(如四種曝光方式等),加上美能達是按系統機型來設計α7000的,在推出機身的同時也推出了一批AF鏡頭和相應的附件,美能達不僅僅是設計了一架新型單反機,而是將一整套全新的單反機系統奉獻給用戶,所以銷路一直很好。直至1989年,在4年中就售出了250萬架,確實是令人刮目相看了。在此之前,日本照相機制造五大廠家的排列中(尼康、佳能、潘太克斯、美能達和奧林巴斯),美能達常常處于最后一位。隨著α7000的推出,美能達的名聲愈來愈響,終于使美能達年輕的設計師們松了一口氣。同年,美能達α7000一舉奪得了1985至1986年度“歐洲相機”(European Camera)的和1985年“日本相機大獎”(Camera Grand Prix)的稱號。
美能達在對這一劃時代新產品的命名上,也煞費苦心(7000是在西歐市場的名稱,在日本市場為α7000,在北美市場則為MAXXUM 7000)。“7000”這一數字早已確定,因為“7”對美能達公司的照相機生產來說,是充滿希望和幸運的數字。從以往照相機生產的歷史來看,1962年2月20日美能達Himatic相機被美國宇宙飛船Friendship 7(友誼7號)的飛行員約翰·格林(JohnGlenn)帶入太空;而美國的最初五架載人宇宙飛船均有數字“7”:自由7號、解放鐘聲7號、友誼7號、曙光女神7號和西格瑪7號。從此,美能達與數字“7”結下了不解之緣,隨后大受人們歡迎的“XD-7”、“X-7”、“X-70”和“X-700”,無一例外地使用了數字“7”。而打頭的字母采用了“α”。α是希臘字母表中的第一個字母,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取名為α星,它具有事物初始的意義,對于這架開創照相機生產新紀元的機種來說,用α最貼切不過了。如今α成為了美能達AF單反機的代名詞。
美能達公司在獲得了巨大成就面前并未停止前進的步伐。于同年9月,一鼓作氣推出了第一架機身一體化的專業型AF單反機α9000,以適應專業人士的需要。并于次年6月推出了在α7000基礎上的簡化型機α5000,從而形成了一條連續的陣線,兵分高中低三路向市場進軍,使普通攝影愛好者也能享受到自動聚焦的好處。為了迎合專業人士的口味,α9000除了具備有自動聚焦功能外,其余與傳統的手動聚焦單反機相差不大。它并沒有內置馬達卷片器,輸片系統是傳統的手動方式。在自動聚焦方面,α9000采用了連續AF方式,這種方式與α7000的單次AF方式不同,在任意時刻均可釋放快門,因此可以及時地捕捉到精彩的畫面。這種連續自動聚焦方式后來亦成為了一種標準方式。α9000上首創的電子式景深預測裝置別具特色,它可以在各種曝光方式下使用,均能將光圈收縮到曝光的實際值處。事實證明,α9000也是一架成功的AF單反機。
而α5000只有程序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兩種方式,但對于初學攝影者來說,它是完全能夠滿足要求的。
當美能達沉浸在勝利的歡悅之際、它的AF單反機行銷全世界之時,一記意想不到的打擊來自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亨尼威爾公司對美能達提出控訴,稱它侵犯了其AF專利技術。從此,一場漫長的官司拉開序幕。至于最終誰贏誰輸,暫且不表。
在美能達α7000獲得巨大成功之后,日本的另外幾家大公司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同時也并不甘心讓美能達獨占AF單反機市場。對美能達的挑戰作出反應的第一家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尼康。尼康公司于1986年4月推出了該公司的第一架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F-501。尼康曾經生產過F3AF,對自動聚焦系統也做過大量的研究工作,所以在α7000面世后不久就推出了F-501是理所當然的。從外形看F-501與其手動聚焦相機F-301沒有什么區別,可見尼康是倉促應戰的,給人的印象是僅在F-301上增加了AF功能,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F-501第一次將兩種AF方式(單次AF和連續AF,美能達α7000只有單次AF,而α9000則只有連續AF)集于一身。更為重要的是,尼康F-501不僅使用其新型的AF鏡頭,它還能使用1956年以來尼康生產的所有手動聚焦鏡頭。這對于尼康照相機的用戶來說是一大福音。眾所周知,尼康照相機一直在攝影界中享有盛譽,其鏡頭因為光學質量優異則更受專業人士所推崇。而新型的AF單反機仍能使用原有鏡頭,只是有一些限制(如將手動聚焦鏡頭用AF單反機上時不能用程序自動曝光方式;也不能使用矩陣式測光方式),但尼康的原有用戶并不必全部摒棄原有的裝備而向AF系統過渡。尼康在推出F-501的同時,還推出了轉換接圈TC-16A,它能將原有的部分手動聚焦鏡頭轉換成AF鏡頭,使原有的用戶也能享受到AF的好處。由于尼康F-501具有上述優點,因此一舉奪得了1986至1987年度的“歐洲相機”的稱號。
同年10月,奧林巴斯推出了該公司的第一架AF單反機OM 707。該相機外形酷似美能達α7000。OM 707只有程序自動曝光一種方式,但也像美能達α7000一樣,可以手動程序偏移。就操作性來講,使用者仍是能夠控制曝光的。OM 707是第一架機身內置AF照明器的單反機,在光線不足的場合不用外接專用閃光燈仍能自動聚焦,比美能達α7000更進一步(α7000的AF照明器是裝在專用閃光燈上)。而且第一次在手柄內裝入一只閃光指數為12米的閃光燈。雖然OM 707比美能達α7000問世晚,但功能及性能均不及美能達α7000(如AF速度及檢測范圍),它更像一架單反化的袖珍相機。同年與尼康F-501參加了歐洲相機的競爭,結果名落孫山,而且在市場上反響不大。
1986年底,現已歸屬日本京磁(KYOCERA)公司的雅西卡也推出了自已的第一架AF單反機230AF。該機的特點是具有陷井聚焦方式(即預先設定好鏡頭的焦點,當被攝體進入焦點時,相機快門自動開啟曝光),這是第一次在機身上裝備了這種功能。隨230AF還配有一只閃光指數為11米的小型閃光燈一同出售,該閃光燈與機身幾乎是一體的。在其外形設計上,230AF顯然受美能達α7000的影響。但AF速度和馬達進片速度均比美能達α7000低。該公司并于次年推出了230AF的簡化機210AF和200AF。
就當時的AF單反機的狀況而言,主要的評價指標不在于功能多少,而在于AF速度和AF檢測范圍。雖然尼康的F-501、奧林巴斯的OM 707和雅西卡的230AF均比美能達α7000面世時間晚,但這三款相機的AF速度和AF檢測范圍均不如美能達的α7000和α9000,而且在功能上也無大的創新,所以這一時期仍是以美能達α7000作為基準來衡量其他AF單反機,而其他廠家則響起了“打倒α”的口號。
作為最大的35毫米相機生產廠家的佳能公司似乎有點反常,在各大公司競相涌入AF單反機市場之際,它卻沒有任何動靜,似乎是這場自動聚焦大戰的的旁觀者。實際上佳能在美能達α7000出現后兩個月(1985年4月),曾推出了T80(仍為FD卡口)以及三支AC系列AF鏡頭(50、35-70和75-200),接著又于1986年推出了T系列的頂級機T90。T80似乎是佳能在自動聚焦大戰中的前頭兵,但因為售價高,而且性能并不比α7000優越,在市場上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幾乎是一敗涂地,對于在日本連年占銷量第一的佳能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因此,佳能決心化悲痛為力量,暗中秣馬厲兵,它要確信能設計出一架將美能達α7000打倒的AF單反機,才會出擊。
佳能做到了!在沉默了兩年后,于1987年3月,佳能推出了其第一架鏡頭一體化AF單反機EOS 650。佳能與其他公司的做法不同,它是將AF驅動馬達裝在鏡頭內,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樣裝在機身內。佳能對于設計這類鏡頭是有足夠的經驗。正因為將驅動馬達裝在鏡頭內,使得AF速度提高了許多,將美能達α7000一下就甩在了后面,成為當時AF速度最高的照相機。
佳能公司為了使新系列的照相機具有卓越的性能和發展前途,同時也深知僅對原有卡口進行改良是很難奏效的,加上看到了美能達放棄原有卡口而獲得巨大成功,所以也依法泡制,對其新的EOS系列照相機進行了革新,基本放棄了已使用近30年傳統的FD卡口,使得現有龐大的FD系列鏡頭群及F-1N、A系列、T系列照相機和附件等陷入了一種前途叵測的境地。
EOS表示電子光學系統(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的意思。EOS 650所采用的EF系列全電子信息傳遞鏡頭卡口,取消了全部的機械聯動裝置,只依靠八只觸點來實現機身與鏡頭的信息交換,減少了因機械磨損所帶來的誤差,提高了精度。每只EF鏡頭內均有兩只馬達,一只用來自動聚焦;一只用來控制光圈的開啟。AF馬達分為弧形馬達和超聲波馬達兩種,具有超聲波馬達的鏡頭在自動聚焦時,幾乎是無聲的。
在AF檢測系統方面,EOS 650采用了佳能公司開發的BASIS(基存儲影像感應器)作為傳感器,與其他公司的CCD傳感器有所不同,其靈敏度和AF速度均高于其他公司的AF系統。
EOS 650還首創了景深優先程序自動曝光方式。在拍攝時,分別對前后兩點進行自動聚焦,然后重新構圖拍攝,照相機會根據兩點與照相機的距離,自動地選擇適當的光圈,按光圈優先自動曝光。這種曝光方式尤其受到攝影初學者的喜愛。實踐證明了這種新型的曝光方式是實用的,所以佳能在以后的許多AF單反機中也裝備了這種曝光方式。
由于EOS 650具有一系列的優點,因此榮獲了1987至1988年度的“歐洲相機”的光榮稱號和1987年度“日本相機大獎”。同時由于佳能將超聲波馬達裝入鏡頭內,也獲得了當年的“歐洲科技創新大獎”(European INNO Award),可見佳能的新系列AF單反機的確身手不凡。
由于佳能也像美能達那樣,放棄了原有卡口而采用新型的AF卡口。但是佳能FD系列鏡頭的市場占有率遠高于美能達的MD系列鏡頭,所以在EOS系列相機推出后,抱怨佳能新舊系列鏡頭不能互換的呼聲很高,而抱怨美能達的調子則要低得多。
相反,尼康由于新型的AF卡口與原有的F型卡口兼容,而得到了不少好處。在市場競爭上,尼康因為其新舊鏡頭通用性良好而極具競爭性。
在EOS 650誕生后僅兩個月,佳能為專業人士奉獻了EOS 620半專業型AF單反機。該機的外形與EOS 650一樣,只是機身和快門采用了金屬來制造,以適應在更嚴酷的環境中使用。在性能上,EOS 620將快門速度和閃光燈同步速度分別提高到1/4000和1/250秒,并省略了EOS 650上的景深優先程序曝光方式,增加了多重曝光和自動包圍曝光方式。
同年3月,潘太克斯也推出了其第一架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SFX。從基本功能和性能方面看,SFX與其他AF單反機無多大的區別,其新穎之處在于首創了在35毫米單反機內內置閃光燈。潘太克斯是自美能達、尼康和佳能之后才推出其AF單反機的,因此看到了美能達由于放棄原有鏡頭卡口所經歷的痛苦,也看到了尼康因新舊卡口兼容而得到的好處,所以它推出的SFX仍保留了最為流行的KA卡口,使得擁有KA型卡口鏡頭的用戶不必放棄現有的鏡頭。潘太克斯比尼康做得更好,手動聚焦鏡頭用于AF相機上,除不能自動聚焦外,相機的全部功能均可發揮效用,而且還具有陷井聚焦功能。真是后來者居上,笑到最后者笑得最甜。
尼康在推出了F-501之后,于1987年6月推出了為初級攝影愛好者而設計的F-401,這是尼康第一架在機身上調節光圈的單反機。與F-501相比,該機增加了快門優先自動曝光方式并啟用了尼康的簡化型矩陣式測光方式。但取景信息很少,而且AF速度也不高,實屬一架普及機型,因價格比較低,對于那些崇拜尼康相機的人士來說,的確是較好的選擇。
企能公司在日本眾多的照相機廠家中并不算大廠,但仍在1988年底推出了該公司有史以來設計得最好的CP-9AF單反機,表現了其進取精神。該公司是唯一與佳能采用了相同的設計思想,將AF馬達放入鏡頭內的公司。CP-9AF由于出世比較晚,它將在此之前的大部分AF單反機的功能集中在一起,吸收了許多其他AF單反機的優點,如未改變原來的鏡頭卡口、多重曝光、自動包圍曝光和定時自動連續拍攝等,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性能價格比很高,曾一度成為比較暢銷的機種。
由于佳能EOS 650的出現,AF速度得以明顯提高,佳能EOS系列單反機的性能價格比也明顯高于其他機種,衡量AF單反機的基準似乎已經轉移為佳能的EOS 650了。
美能達并不以此為然,因為該公司還有一張王牌還未打出來。早在美能達α7000推向市場之前,美能達已經在設計其第二代AF單反機了。在佳能EOS 650和EOS 620面世的第二年(1988年5月中旬),美能達推出了其第二代AF單反機Dynax 7000i。Dynax 7000i是一架完全不同于α7000的照相機,“i”代表智能化的意思。它具有美能達首創的焦點預測AF方式和“藝術創作軟件卡系統”。AF檢測裝置首次采用了三組共255個CCD的組件,三組中有兩組縱向排列,另一組則橫向排列,使AF系統的適應范圍更廣,而且AF區域是普通AF相機的12倍,聚焦時被攝體不一定要處于畫面的中央;AF速度也高于佳能的EOS 650而成為當時最快的。如配用35-80毫米鏡頭時,從最近聚焦距離至無窮遠聚焦,只用了1/8秒。整個AF系統按所謂的“智能化”來工作,照相機能根據被攝體的運動情況自動地選擇單次AF或連續AF。
美能達Dynax 7000i的這兩項首創對以后AF照相機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作為第二代自動聚焦單反機標志的焦點預測功能,成為了以后各公司AF單反機的標準功能之一。
在Dynax 7000i以前所有的AF單反機,無論是單次AF或是連續AF,也不論AF速度快或慢,都存在著時滯問題。即在按下快門釋放鈕時,相機的反光鏡向上翻,讓出光路后,快門才開啟進行曝光。在反光鏡上翻的過程中,相機的AF系統因為沒有信號而暫停了工作。從反光鏡上翻到快門簾幕開啟之間存在著1/15秒左右的時間滯后。若是拍攝動體,由于這1/15秒的時滯,原來已經聚好焦的被攝體會由于運動速度快而在曝光的那一瞬間偏離焦點,使得照片不清晰。所以這類AF相機并不適合于拍攝動體。
而Dynax 7000i的焦點預測AF方式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自動聚焦時,Dynax 7000i能測量出動體的運動速度,在按下快門釋放鈕時,相機內的微處理器就能預估出動體在快門開啟的那一瞬間,被攝動體將處的位置,然后在反光鏡上翻的過程中,將鏡頭焦點調節至所預測的位置。
Dynax 7000i的測光系統與AF系統是相聯系的。焦點鎖定的同時也鎖定了曝光量;新型的多分區測光方式還能根據被攝主體在畫面上所占的位置來調整測光值,使曝光更為準確。
由于Dynax7000i有許多創新之舉,在同年為美能達公司第三次奪得了“歐洲相機”的稱號,標志著第二代新型AF單反機時代的來臨。
到1988年止,能夠生產AF單反機的日本廠家均已推出了各自的產品。隨后,各公司紛紛生產了不同的新機型和一系列的AF鏡頭,為不同層次的攝影愛好者提供得心應手的攝影裝備。1988至今可稱得上是AF單反機發展的鼎盛時期,其發展勢頭仍未減弱。
1988年,潘太克斯在SFX的基礎上推出了改進型機SFXN(N表示新型的意思),將AF速度、最高快門速度和閃光燈同步速度均加以提高;并推出了SFXN的簡化型機SF7,以滿足初學攝影者的需要。盡管SF7是SFXN的簡化型機,但從功能和性能方面來看,均已接近美能達α7000,而且還有內置閃光燈(指數12)。
尼康公司則在1988年6月推出了尼康照相機系列中電子化程度最高的F-801,是尼康第一次采用流線形設計的相機。從操作性來看,F-801與所有尼康相機均不同,若把機身前的NIKON字樣擋住,它與佳能或美能達的AF單反機很相似。F-801也是尼康第一架用按鈕代替傳統轉盤的全按鈕式單反機。而且也與其他公司一樣,采用了大屏幕液晶顯示面板。也許是尼康為了在AF單反機設計中不致于太落后,所以采取了與其他公司類似的外形設計。
在AF性能上,F-801采用了尼康改進后的AM200AF檢測裝置,首次將AF檢測范圍擴展至EV-1。F-801還第一次裝備了1/8000秒的最高快門速度(日本考派爾COPAL廠于1986年就已經研制出1/8000秒快門)。從尼康公司照相機的命名習慣來看,F-801并不是為專業人士設計的照相機;但從性能和功能來看,它不僅具有專業相機的功能(如多重曝光、景深預測等),而且有些指標還優于很多專業相機(如1/8000秒快門和1/250秒閃光燈同步速度)。令人遺憾的是,F-801并不具有流行的焦點預測AF方式。雖然該機有很多突出的優點,若只就自動聚焦系統而言,可以說F-801并不是最好的。
同年7月美能達公司則在Dynax7000i的基礎上推出了簡化型機Dynax 3000i。該機實質上等同于可更換鏡頭的袖珍相機,曝光方式只有程序自動曝光一種,重量只有420克,是當時最輕巧的AF單反機之一。其特點是配備有先進的焦點預測AF方式,AF速度是同類相機的約四倍。
1988年10月,佳能公司為了迎合初學攝影者的口味,同時也為了對抗美能達的Dynax 3000i,推出了只有程序自動曝光方式和佳能所特有的景深優先程序曝光方式的EOS 850;在此基礎上增設一只內置閃光燈,又變成了EOS750;再加上日期機背,又成為EOS 750QD。從操作性能來看,這幾款相機類似于袖珍相機,但它們具有可更換鏡頭和外接閃光燈的優點,一上市就大受歡迎,尤其是EOS 750,在日本的銷售勢頭甚旺。
1988年對于尼康來說是改朝換代的一年,對尼康的用戶也是不平靜的一年。尼康在這一年12月推出了其第四代專業單反機F4,這在尼康用戶中激起千層浪。其中有不少用戶,尤其是專業人士,對F4擁有自動聚焦及其他眾多的功能而感到恐懼,因為這樣一來,新一代的專業相機就與全自動照相機沒有什么區別了,專業人士素來引以為榮的全手動調節工作方式將會因照相機制造技術的發展而逐漸消失;但更多的人對此是歡欣無比,因為自動聚焦已經誕生了幾年,事實已經證明了它是成熟和可靠的。
尼康F4的設計始于1984年,它的造型并不華麗,但稟承了尼康的傳統,非常結實和實用。其機身大部分采用金屬制造,但塑料部件還是比前幾代尼康專業相機要多。從功能來看,F4似乎沒有有什么創新,但是它幾乎將當時所有35毫米單反機的功能集于一身。只要其他相機上有的功能,在F4上都可以找到,如焦點預測AF、1/8000秒的最高快門速度、自動包圍曝光、高光/陰影控制、陷井聚焦等等,這也算是一項創新吧!因此,F4同時榮獲了1989至1990年度的“歐洲相機”稱號和1989年度“日本相機大獎”。成為照相機世界中的新一代“貴族”。
若將尼康的F-801與F4相比較,就會發現F-801實際上是一架小型化和按鈕化的F4。F4和F-801的推出,似乎給專業攝影師們提出了一個問題:F4的傳統式轉盤操作與F-801的按鈕化操作,哪一種更好用呢?
如果說1985至1988年間是美能達占據領先地位的話,那么從1989年開始,佳能則重新重新占主導地位。佳能公司是較晚才推出AF單反機的,為了奪回1985年開始失去的市場,所以在這一時期顯得比其他公司要忙碌得多,推出的機種遠比美能達和尼康要多。
1989年3月推出的EOS 630是佳能的第一架具有焦點預測AF方式的單反機。該機是在EOS650的基礎上而改進得來,甚至連外形也未作任何改變。在程序自動曝光方式上,增加了佳能稱之為“程序化影像控制”系統和用戶自選功能。佳能EOS630是出現在美能達Dynax 7000i之后,顯然“程序化影像控制”系統和用戶自選功能是受到美能達Dynax7000i的“藝術創作軟件卡”系統的啟發和針對Dynax 7000i而設計的。由于EOS630是將這些功能全部內置于機身內,比起美能達Dynax 7000i的附加式軟件卡系統就要優越得多。當時每片軟件卡的售價為200多元,而EOS 630則不用另外多加費用。顯然它的性能價格比要高于Dynax 7000i,所以EOS 630一上市就大受歡迎,其月銷售量高于Dynax 7000i。從此,佳能的相機設計開始步入功能繁多的階段。
由于尼康新一代專業相機F4的出現,佳能也不示弱。于1989年9月也推出了其EOS系列的頂級機EOS-1來與尼康的F4相抗衡。從基本技術指標來看,EOS-1與F4的差別不大,其主要技術指標,如1/8000秒的最高快門速度和1/250秒的閃光燈同步速度,AF檢測范圍擴展至EV-1等,兩者是一樣的。但是EOS-1的AF系統是最好的。它第一次采用了佳能新設計的新型CT-BASISAF檢測部件,使EOS-1的AF速度比以往的EOS相機要快得多,AF檢測范圍也擴展至EV-1。更為突出的是EOS-1的焦點預測AF方式,第一次采用了三次測距來預測焦點,因此精度和速度均高于其他機種,而且能預測出正在作加速運動的物體的焦點,比尼康F4和美能達Dynax 7000i的兩次測距方法相比,顯然要更勝一籌。但與F4相比,EOS-1不能更換取景器,對于專業攝影師來講也許是不足之處。
從設計策略上看,佳能是將自動聚焦作為其相機的基本出發點;而尼康則一直將它作為相機的一項附加功能來看待。從佳能EOS-1和尼康F4這兩架當時35毫米單反機中的“大哥大”,就可見其端倪。從佳能EOS系列相機的命名習慣來看,EOS-1已是該系列中的最高級機型,佳能認為最好的東西自然是"№1"。也許佳能再也不會推出比EOS-1更好的EOS相機了。
1989年,佳能干勁十足,一口氣推出了EOS 630、EOS-1以及數架變焦袖珍相機,到該年底,人們想佳能公司在1989年不會再生產新機種了。但是佳能還是憑借著其雄厚的技術實力,推出了新穎別致的EOS RT,雖稱不上駭世驚俗,但EOS RT確實令人們嘆為觀止。
EOS RT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固定式半透明反光鏡的AF單反機,其原型機是EOS 630,兩者的基本指標是一樣的。但EOS RT的特點是取景反光鏡是固定的,RT則表示“實時”(Real Time)的含義。在快門開啟時,反光鏡并不抬起來讓出光路上翻,光線而是直接透過反光鏡而到達膠卷平面進行曝光,因而使快門時間延遲由通常的1/15秒縮短至0.008秒。該機對于從事于體育攝影的人士是非常有用的。EOS RT是限量生產的,總共只生產2萬5千架,估計它將成為照相機收藏家的搶手貨。
由于尼康的F-401在業余攝影愛好者隊伍中受到歡迎,但尼康自己也知道F-401的AF速度和AF檢測范圍均不如人意,所以在1989年4月將在F-801中使用過的AM200自動聚焦檢測裝置裝入原來的F-401上,成為了F-401s(s表示時髦,Style)。加上推銷有方,F-401s更受歡迎。
1989年9月,美能達第三架“i”系列照相機Dynax 5000i面世,它是美能達第一架帶內置閃光燈的AF單反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帶自動變焦內置閃光燈的AF單反機。使用35-70毫米變焦鏡頭時,閃光燈指數可在14~16之間隨鏡頭焦距而變化。美能達i系列AF單反機均有焦點預測AF方式,Dynax 5000i也不例外。它與Dynax 7000i一樣,也有藝術創作軟件卡系統。由于它是中檔普及型機種,所以曝光方式只有程序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兩種,但配上A/S(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快門優先自動曝光)軟件卡或體育卡,可以將其擴充成具有四種標準曝光方式和連續AF方式的照相機。
在尼康F4和佳能EOS-1兩款專業相機面世后,人們猜測美能達將會在1990年推出一架能與F4和EOS-1相抗衡的專業型AF單反機,根據美能達對AF單反機的命名規則,很可能是Dynax 9000i。但新的一年到來之際,非常令人失望。美能達在春季只推出了Dynax 7000i的改良機型Dynax 8000i。Dynax 8000i除了保留Dynax 7000i的全部優點外,最高快門速度和閃光燈同步速度分別提高到1/8000秒和1/200秒,并增加了多重曝光、遠視點取景器和適用于攝影室使用的閃光燈PC插孔。雖然Dynax 8000i是一架性能優良的AF單反機,但它只是Dynax 7000i的增強型機,不足以與尼康F4和佳能EOS-1相匹敵。
1990年剛開始,佳能一下就推出了兩架佳能稱之為“新一代EOS相機”的EOS 10和EOS 700。這類新型相機的特征之一是將以往EOS相機的按鈕加轉輪選擇各種方式的多重做法,改成由一個轉盤選擇,從而使操作性能大大地得以改善。
EOS 10在EOS家族中排名第二,其特點是采用了條形編碼程序掃描系統,使用者可根據需要來改變相機內的程序方式,比美能達的軟件卡系統更方便和更實用。在自動聚焦方面,EOS 10自然少不了第二代AF單反機典型的焦點預測AF功能,并首次裝備了可單獨使用的三區域AF系統,可以方便地拍攝主體偏離中心的照片;必要時,可以由相機自動地選擇其中一個AF區域。在測光系統方面,EOS 10將以往佳能EOS系列相機的六分區綜合測光改成八分區綜合測光,并使自動聚焦與自動曝光配合得更密切。由于EOS 10有許多新穎的自動功能,從而再次為佳能公司同時奪得了1990至1991年度的“歐洲相機”和1990年度“日本相機大獎”的稱號。
EOS 700則是用來替換在市場上較受初學攝影愛好者歡迎的EOS 750。它也具有焦點預測AF功能,該機具有多種曝光方式(沒有手動曝光),可根據不同場合來選擇使用。EOS 10和EOS 700的售價并不高,其原因是大量地采用了工程塑料來制造。更有甚者,EOS 700的鏡頭卡環也是用塑料來制造。至于其耐用程序如何,只有時間才能回答。
為了填補F-401與F-801之間的空擋,尼康還于1990年9月推出了外形酷似F-801、分別用來取代F-501和F-301的F-601和F-601M。實際上這是一機兩款,F-601M是手動聚焦相機。除AF功能外,這兩架相機的功能基本一樣,但外形稍有區別,F-601還在機頂上多了一只內置閃光燈。F-601是F-801的簡化機型,一些內在指標大為降低,如最高快門速度從1/8000秒降至1/2000秒等,是一架為業余攝影愛好者而設計的照相機。由于F-601的外形設計趨向F-801,而不是F-501,可見尼康今后是決心朝著流線型機身的方向發展了。
為了適應攝影初學者的需要,佳能于1990年9月又推出了EOS家族中最小的成員EOS 1000(美國型號為REBEL,叛逆者)和帶內置閃光燈的EOS 1000F。這是佳能所聲稱的“新一代自動聚焦相機的標準”,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生產,裝入盡可能多的功能。
EOS1000除了有四種典型的曝光方式外,還有數種自動曝光方式,是曝光方式最為完整的AF單反機之一。在操作方式上與以前的EOS相機略有不同,其功能設置可謂是應有盡有,甚至比大多數中檔AF單反機要多。盡管在EOS系列的最低檔的機型,取景信息卻是很豐富,的確是AF單反機中的“叛逆者”,其功能比許多型號還要高的EOS單反機強不少,是一架自動化程度很高、適合于多種層次人士使用的相機。佳能也仿效了尼康推出F-601的做法,順便帶出了一架EOS 1000的簡化型手動聚焦單反機EF-M,以滿足那些對自動聚焦不感興趣的用戶的要求,從而替這類用戶至少節省了AF系統的不必要開支。由于EOS 1000的出現,使佳能AF單反機在1990的銷售量,從前一年的第三位躍居為第一位,也是自1985年以來第一次超過美能達,奪回了原來失去的市場。
目前,佳能公司已經停止了EOS 650/620、EOS 850/750/750QD的生產,也就是說,佳能現在生產的EOS系列AF單反機全部具有焦點預測AF方式。從其發展來看,佳能公司似乎采取了一種事事爭先、寸土不讓的做法,它的EOS系列相機最為齊全,各層次的攝影愛好者均能在這個系列中找到非常合適的相機,真是煞費苦心。
盡管在當時(和現在),尼康F-801的功能和性能都很強,但缺少當前最為流行的焦點預測AF方式,而且在測光方式上還不如F-601(缺少點測光方式),顯得有點落伍。于是尼康于1991年3月推出了其改良型機F-801S,增加了最為重要的焦點預測AF方式和點測光方式,再次拉開了與F-601的差距。
1991年,美能達仍未推出人們所期望的i系列專業型AF單反機,反而在6月推出了其第三代AF單反機Dynax 7xi。“xi”表示“專家智能化”的意思。Dynax 7xi同所有美能達以“7”開頭的機型一樣,同樣帶有一系列嶄新的功能和代表著一種新的技術,這次的代表技術是采用模糊邏輯推理系統,揭開了第五代智能化單反機爭奪戰的序幕。Dynax 7xi首次采用四組測距組件,使其AF區域比以往的任何一架AF單反機的都要大,用戶可以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組來進行測距,也可以由照相機自動地選擇。AF速度是Dynax 8000i的兩倍。由于AF區域大,從而實現了多維焦點預測AF,能夠預測各方向以及突然改向的動體的焦點。Dynax 7xi還首次啟用了美能達創造的蜂巢式測光系統,與AF系統聯動,配合其模糊邏輯推理系統,能更準確地判斷出被攝主體的位置和測取其曝光量;在程序自動曝光方面也有新的突破,改變了以前只根據鏡頭焦距來選擇程序的做法,第一次實現了根據被攝體運動情況和鏡頭焦距相結合來選擇曝光量。Dynax 7xi還第一次在單反機上實現了在變焦袖珍相機中常見的自動變焦構圖功能。為配合自動變焦構圖,美能達同時還推出了五支內置變焦馬達的新型xi系列鏡頭。Dynax 7xi具有許多項世界第一,給照相機制造業再次帶來一場震動。再次奪得1991至1992年度的“歐洲相機”的稱號。至此美能達所有以“7”開頭的單反機均獲得“歐洲相機”的光榮稱號,這也算是一項世界記錄吧!
同年8月,美能達再一鼓作氣,推出了兩架Dynax 7xi的簡化機型Dynax SPxi和Dynax 3xi。這兩款相機的基本性能一樣,具備美能達的模糊邏輯控制和簡化型蜂巢式測光方式。區別在于Dynax SPxi有點測光方式,Dynax 3xi則有內置閃光燈,從此,xi形成了一個系列。Dynax 3xi/SPxi并不能使用“藝術創作軟件卡”。盡管它們是xi系列中的最低檔機,但具備了四種典型的曝光方式和兩種AF方式,快門速度為1/2000~30秒,只是取景信息顯示的內容較少,是適合于攝影愛好者使用的相機。
1991年9月底,尼康在對大受初學攝影者歡迎的F-401s再次改進,變成了F-401x。其內在指標改進了不少,將原來的三分區測光改成矩陣式測光、將閃光燈同步速度提高至1/125秒、引進了焦點預測AF方式等,使之成為更佳的攝影入門相機,至此,尼康所有現在仍生產的AF單反機均配有焦點預測AF方式和矩陣式測光方式(F-501、F-401和F-401s已停產)。
潘太克斯自1988年推出SFXN和SF7之后,一直未生產出新型AF單反機,給人以落伍的印象。但一直有傳言說它將推出新型產品,人們翹首以待,只聽見雷聲而不下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多的沉寂之后,潘太克斯于1991年7月推出了新一代智能化AF單反機Z-10和新型的FA系列鏡頭,對原來的KAF鏡頭卡口進行了改良。
Z-10同美能達Dynax 7xi一樣,亦具有影像放大倍率鎖定功能。其AF系統也具有流行的焦點預測AF方式;也采用了六分區測光方式。在同類相機中,Z-10的控制按鈕是最少的,但功能卻不少,從整體性能來看,Z-10是一部先進的、面向業余人士的AF單反機,是簡潔性與復雜性結合得比較完美的典范之一。
1991年10月,佳能再次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革新精神,推出了號稱為“超靜AF單反機”的EOS 100。該機是從EOS 10發展而來,并結合了EOS-1的特點,將EOS 10的三區域AF系統簡化成中心一個區域,并將測光系統恢復成原來的六分區綜合測光系統。最為突出的是EOS 100采用了6種抑制機械噪聲的技術,使拍攝時發出的噪聲只有同類相機的四分之一,所以特別適合于不想讓別人發現的偷拍場合,正是“此處無聲勝有聲”。從序號來看,它在EOS家族中屬“老三”,但從性能來看,卻要比EOS 10強不少,又是EOS家族中的“叛逆者”之一,是一架自動化程度極高的相機。
在Z-10推出后不久,正如其廣告所說:千呼萬喚始出來,潘太克斯終于推出了其新一代頂級AF單反機Z-1。最高快門速度和閃光燈同步速度均達到了目前的最高水準1/8000秒和1/250秒。內置功能更是無所不包,多種曝光方式和三種測光方式,而且還具有18種用戶自選功能。在曝光方式上,Z-1具有許多新穎的概念,首創了優先考慮影像質量的MTF程序曝光方式,其所謂的“超程序”及“超手動”曝光方式,令用戶能眼睛不離取景窗而迅速地設置和修改曝光參數,它是一架面向用戶、靈活性極強、自動化程度極高的高檔AF單反機。Z-1還首創了自動變焦曝光(自動放射變焦)方式,能夠方便地拍攝出有"爆炸性"效果的照片。由于Z-1的功能齊全、新穎和操作方便,從而獲得了1992年度的“日本相機大獎”,這是自1984年設立該獎以來,潘太克斯第一次獲此殊榮。潘太克斯Z系列AF單反機的推出,改變了原來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使AF單反機的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較早生產AF單反機的雅西卡公司,自1986和1987年生產了230AF和210AF/200AF之后,一直未能推出更新的AF單反機,給公眾的印象是該公司似乎已經完全致力于SAMURAI系列半幅混合相機和袖珍相機的生產上。然而在1992年到來之際,雅西卡AF用戶盼望已久的270AF終于誕生,表明雅西卡并未退出AF單反機市場的角逐。270AF的外形全部改觀,更接近佳能EOS650的風格,連輸入轉輪的位置也一樣,其余指標則與210AF相類似,仍保留著所特有的陷井聚焦方式,但增加了內置閃光燈和防紅眼方式。最為顯著的差別在于270AF是雅西卡第一架裝備有焦點預測AF方式的單反機,不僅在連續AF時有焦點預測,而且在陷井聚焦時也能預測焦點。盡管270AF的硬指標比230AF低,但憑借著擁有第二代AF單反機特征的焦點預測AF功能,就要比230AF強不少,故該機在美國的銷售型號為230AF Super。另外270AF還首次在機身上裝備了雙聚焦區間選擇方式,利用縮短聚焦區間的辦法來相對提高AF速度,比以往其他公司在長焦距鏡頭上裝備這一功能的做法要強一些,可適用各種鏡頭。
從歷史來看,尼康不僅在專業相機生產和銷售上有輝煌的成就,而且在水下照相機生產上亦是獨樹一幟,充分表現出照相機制造業“王者”風度,先后生產了尼柯諾斯(NIKONOS)I、II、III、IV和V型水下可更換鏡頭35毫米照相機。其NIKONOS V的性能非常齊全,可以在50米深的水下進行拍攝,具有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方式,可以進行TTL閃光燈控制,還配有五種可更換鏡頭。尼康在水下攝影照相機的制造上占有不可爭議的壟斷地位。
在1992年4月,尼康生產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下可更換鏡頭AF單反機RS,從而保持了在水下攝影領域中的領先地位。RS可在水下一百米進行拍攝,具有焦點預測AF方式,并配有矩陣式測光系統。RS配有三支水下AF鏡頭(28/2.8、50/2.8和20~35/2.8),另外還配有專用水下閃光燈SB-104。
在1992年春暖花開之際,日本各自動聚焦照相機生產廠家卻感到絲絲寒意。美國亨尼威爾公司與日本美能達公司長達7年之久的AF專利之爭,終于于1992年3月27日以美能達敗訴而告終。美能達為此總共賠償了1.27億美元給亨尼威爾。亨尼威爾公司則在勝訴之后,乘勝追擊,隨即向日本另外幾家最大的AF照相機生產廠家提起訴訟。(后都以庭外和解協商賠償而告終。)
美能達除了賠款之外,加上各種因素,致使1992年的利潤有所下降,給公司的照相機部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重重的陰影。為了鼓舞士氣,美能達于4月份推出了Dynax 5xi,該機除了在快門指標上大大降低和采用了寬大的單區AF系統,其余的大部分功能比較接近Dynax 7xi。使用軟件卡可實現多重曝光、自動包圍曝光和連續自動變焦構圖等;而且還采用了變焦式內置閃光燈,比Dynax 7xi還要強些。
在此之前,早有人對Dynax 9xi有過種種猜測,但它在6月份面世時,還是令人們大吃一驚。Dynax 9xi第一次裝備了1/12000秒的最高快門速度和1/300秒的閃光燈同步速度,成為世界上最快的35毫米照相機,這是行內人士和攝影器材專家所始料不及的。Dynax 9xi的AF系統和測光曝光系統基本上與Dynax7xi一樣。不同的是它裝上了久違的電子式景深預測功能,還將一些功能擴展卡的功能內置于機身內,如自動包圍曝光、閃光自動包圍曝光、多重曝光等。并采用了特殊的制造工藝,使其機身在強度及使用耐久性方面能適應專業人士的要求,終于填補了美能達在專業型AF單反機生產上的不足,表明了美能達并未放棄對專業相機市場爭奪的態度。從功能及售價來看,相信Dynax9xi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Dynax 9xi由于其超群的快門特性和眾多的功能而奪得了1992至1993年度的“歐洲相機”大獎。
從1991年6月Dynax 7xi誕生以來,美能達在整整一年內推出了xi系列全線五款單反相機,其速度是驚人的。但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樣做未必是合理的。因為用戶還未能完全認識上市不久的機型,就又被新出現的機型所迷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也許這是美能達急于擺脫賠款風波后遺癥而采取的對策。
在1992年元月至6月間,佳能并沒有推出新型的單反機,只是將極為暢銷的EOS 1000(1000F)加以改進,于5月份推出了EOS1000N(1000FN)。EOS1000N的外形與EOS1000一樣,不同的是將最高快門速度提高至1/2000秒,并加入了專為人像攝影而設計的兩級柔焦拍攝程序和(在1000FN中)防紅眼閃光方式。另外還增設了由攝影者自行選擇的四種自拍聲響提示,其中三種為音樂樂曲,使自拍時能增添一些輕松氣氛。
1992年8月,尼康為了慶祝公司成立75周年,推出了一架全新的F90,從命名來看是違反尼康AF單反機的慣例,表明這既不是專業相機,也不是業余相機,而是介于專業與業余之間。從相機外形來看,它更象F-801s。從硬指標來看,也與F-801s一樣。但如果說在此之前所有尼康的相機都是帶有濃重的經典色彩的話,那么F90則是尼康采用新技術和新概念最多的相機。除了常規的功能之外,F90第一次引入了程序化自動曝光方式和用戶自選功能,如肖像、景深、風景、剪影、動體和微距攝影等。在AF系統上亦做了很重要的改進,第一次啟用了新開發的CAM246相位檢測模塊,放棄了沿用多年的高級AM200檢測模塊,新模塊采用了246個CCD元件。
在測光系統中,F90也有突破性進展。尼康對原有的矩陣式測光方式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引入了聚焦距離,從而形成了新型的3D矩陣式測光。在TTL閃光燈控制上,第一次采用了五段測光元件,實現了3D五測光元件TTL平衡填充式閃光燈控制,其中包括“監視預閃”方式。是目前最為精確的閃光燈控制系統。
但F90最為引人注意的特點是,當它和新推出的專用閃光燈SB-25同時使用時,可實現高達1/4000秒的閃光燈同步速度。這種閃光方式與奧林巴斯的F280閃光燈類似,但速度整整提高了一倍。SB-25閃光燈的功能也是非常之多,是尼康目前的最頂級閃光燈,閃光覆蓋范圍達20~85毫米。在推出F90的同時,尼康還推出了功能強大的MF-26數據后背,加有該后背的F90稱為F90s。這個數據后背的功能有打印數據、顯示24個時區時間、長時間曝光、自動包圍曝光、多重曝光、陷井聚焦等方式,加上它之后,F90如虎添翼。
直至1992年8月,美能達和尼康分別推出了代表本公司最高水準的Dynax 9xi和F90,而作為老對手的佳能公司亦不示弱,于1992年11月1日推出了更為奪目的EOS 5。這架相機裝備了五個測距點,其特點是可以由用戶自己選擇其中任一個測距點,顯然這是EOS 10三個測距點的發展。但EOS 5并不僅局限于多增加兩個測距點,相機能自動跟隨拍攝者的眼球而選擇相應的聚焦點,這就是所謂的“眼睛控制AF”功能,在取景器內向眼球發射紅外線,根據眼球反射紅外線的方向來判斷視線方向,并以此為方向作為主體所在方向,從而完成對主體的聚焦和追蹤。在測光系統方面,EOS5采用了新的十六區測光方式,而且可以隨著聚焦點的不同而調整測光的重點。
在相機控制方面,EOS5取消了手控景深預測取而代之的是眼睛控制景深預測,用操作者靈活的眼晴代替繁忙的手。除了AF系統以外,從功能來看,EOS5并未超出它以前的相機,實際上它以前的相機的功能已經足夠多了。但就整體而言,EOS5均超過了其頂級機EOS-1。從硬指標來看,它的最高快門速度為1/8000秒,閃光燈同步速度為1/200秒,當然未超過EOS1的水平,也許這是有意拉開EOS5與EOS-1的差距,不致于讓EOS5有過多的優點而影響EOS-1的銷售。
至此,1992年的AF單反機市場爭霸戰終于以三家各自推出極富創新意義的最新單反機而告終,但并不意味著這場爭奪戰就此鳴金收兵,這是預示著1993年更為激烈競爭的開始。
潘太克斯自1991年底推出Z-1之后,在1992年一整年內未推出新型AF單反機,倒是頻頻推出一系列新穎的AF變焦袖珍相機,如ZOOM280-P、ESPIO和ESPIO115等,令人又回想起它自推出SFXN和SF7之后的一段沉默時間。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潘太克斯于1993年開春時,推出了溶合Z-1高級功能和Z-10簡易操作性的新型單反機Z-20。
從硬指標來看,Z-20與Z-10差不多,似乎是Z-10的改進型機。但實際上,Z-20加入了Z-1的許多優秀功能,如自動變焦曝光、四種標準曝光方式、曝光補償、曝光鎖定、五種用戶自選功能等。Z-20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順應潮流,第一次裝備了四種程序化自動曝光方式(稱之為圖形方式),但Z-20絕不是簡單地模仿以前其他的相機,而是更進了一步。它的程序化自動曝光方式允許用戶在使用時進行微調,而且相機所具備的學習功能還能將用戶的微調記憶下來,加以學習,能逐漸調整曝光組合,以符合用戶的個人習慣。
佳能、美能達、尼康和潘太克斯這幾家公司在激烈的AF大戰中,各自都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但也并不意味著AF單反機的市場全部由這幾家公司所瓜分。名氣不如這幾家的雅西卡依然在頑強地爭奪自己的一席之地,于1993年初推出了最高型號的300AF,這是目前重量最輕的AF單反機,也是雅西卡最漂亮和最富“霸氣”的AF單反機。
光從硬指標來看,300AF并無太多的特色,與270AF相接近。但它除了擁有焦點預測AF方式、陷井聚焦方式和聚焦區間選擇等外,還擁有兩支電動變焦鏡頭。這兩支鏡頭也是靠旋轉變焦環來進行三速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