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世間,最好莫過于有三兩位頭腦清明、心地正直的好友。
有時候,有些話由于多重顧慮,不能向親人宣之于口,因此友誼是我們生活中最好的支點。
但人心難測,我們都清楚友誼的珍貴,卻忘了,維持友誼在相處當中至關重要。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遭遇,你們本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但不知為什么,隔膜暗生,漸行漸遠,直至分道揚鑣。
因此朋友之間不論關系如何,也要注意相處中的潛規則。人與人的相處并非一道單選題,而是雙贏的多選題,理解這些潛規則,會讓你與朋友相處如魚得水。
無論你們是怎樣過命的交情,都不要忘了以禮相待。
人情如飲水,冷暖自知,生活不免需要面對現實的殘酷,若想出人頭地,就需要讓自己通曉人情世故。
與朋友往來中,也牽扯到許多禮儀事項,若是全然視而不見,也容易造成裂痕。
與對方加深往來的禮節,尤其是與對方家庭打交道時,是否做到對對方家人以禮相待,需要衡量好分寸,否則,莫名其妙對友誼產生破壞而不自知。
禮節與人情世故同等重要,這不僅表現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品性。
不重視人情往來的人,容易太過自傲而不自知,在輕慢別人的同時,最后影響的還是自己。
如三國蜀漢將領張飛,性情急躁好飲酒,不懂得收斂脾氣,酩酊大醉后常任性而為,斥罵甚至鞭笞下屬都是家常便飯,他的粗暴導致部下個個怨聲載道。
君主劉備曾勸阻他收斂行事,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在與劉備會合東征伐吳之前,他被手下部將割下首級當成奔逃東吳的投名狀,落得個為部下所殺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
有些人以為朋友之間的關系不分你我,還有的人盡管交游廣泛,卻過于功利,導致求人辦事、金錢往來的事情常常發生。
事實上這種功利化的想法是非常影響友誼的,這并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
友情一沾染金錢,就會變得比較難以處理。
如果與朋友借錢,需要在約定好的期限之前盡早歸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與人的聯系靠誠信維持,如果毀諾,破壞的不僅是與朋友的關系,還有自己的聲名。
《郁離子》里有一個因失信而斷送性命的典故。
有個濟陽商賈在過河之時遭遇沉船,他緊抓一根麻桿向周圍呼救。
聞聲而來的是個漁夫,商賈馬上說:“濟陽最大的富商就是我,如果你能救我,給你百兩黃金。”
商賈被漁夫救上岸后,卻不認賬了。他僅僅給了十兩黃金打發漁夫,漁夫不滿他言而無信,怪他出爾反爾。
富商趾高氣昂地說:“你一個打漁人,這輩子都賺不了幾個錢,十兩金子的橫財還不能讓你滿足嗎?”漁夫只能悻悻而去。
造化弄人,后來富商又一回在那條河里翻船了。
有人欲要搭救,那個被富商欺騙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不守信的人!”
于是富商淹死了。富商兩次在同一條河里翻船,遇見同一個漁夫是偶然的,但富商不得好報卻是預料之中的。
朋友往來總不免產生摩擦,除了把握分寸之外,也要盡力做到對事不對人,事過則已,切莫記仇與追究,為他人留三分轉圜的余地,也是為自己留出一片海闊天空。
管仲與鮑叔牙合伙經商時,管仲家貧,經商所出本錢不如鮑叔牙多,但總是多拿分紅。
鮑叔牙的手下全都看不過眼,罵管仲貪心不足蛇吞象。
鮑叔牙卻耐心地解釋說:“他哪里是貪圖這些許錢財呢?他家生活貧困,分紅是我有意讓給他的。”
管仲曾三次在朝為官,不料都被罷任,鮑叔牙卻認為并非管仲毫無才華,而是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伯樂。
管仲曾從軍打仗,但攻城之時他躲藏在隊伍后面,撤退時他卻在最前面。
底下的將領兵卒,無一人看得起他,但鮑叔牙說:“管仲家有年邁老母,他明哲保身是為侍奉老母,并非真正害怕。”
管仲聽罷長嘆道:“知我者,莫過鮑子也!”
最后,管仲終成一代名相,輔佐齊國稱霸四方。
維持修養,重視誠信,懂得諒解,方能經營出堅固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