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十幾年前就出版的一本書《金字塔原理》所提供的表達模型。
如果大家掌握這個金字塔模型,就可以讓自己說話和寫作瞬間變得有邏輯。
金字塔,顧名思義就是上面小、下面大,從上往下,逐層擴散。
這個模型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文,老師告訴我們要總分總,只不過金字塔更加聚焦于研究如何去分,而不是如何去做總分總。
1.1 三層架構
金字塔模型把表達過程分成三層。
第一層,最關鍵的信息——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有且必須只有一個。
第二層,支撐中心思想的一系列論據,這樣的證據通常不要超過七個。
第三層,為了使這些論據更有助于理解而提供的數據、圖表、例子或比喻,多多益善。
就這么簡單的一個三層結構,這個表達方法大家或多或少可能聽說過,但簡單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堅持把它用起來。因為大多數人對三層結構所涉及的認知科學的知識原理了解并不多,也就無法理解它的強大。所以下面我們深入一點,逐層幫大家理解這個模型。
1.1.1 舉例 犯罪團伙開會
假設有一個犯罪集團要開會,秘書去跟老板匯報的時候是這么說的
張三周三下午沒空,需要去上一個犯罪心理學的課程;
李四明天上午 10 點鐘才從監獄放出來;
王五周四下午之前都在保釋期,所以可以自由活動;
而犯罪分子聯合辦公室的大會議室,周三整天都被另一個團伙預定。
所以我們把開會時間定在周四上午 10 點鐘。
如果你聽到這個匯報是不是覺得廢話連篇,不說重點。你看就這樣的水平怎么能夠與時俱進呢?
不被關進去才怪。
所以一個優秀的秘書應該換個方式,像這樣說:
開會時間定在周四上午十點鐘,因為這個時間所有人都有空,而且大會議室也能用。
聽起來是不是簡潔清晰很多,這也提高了犯罪集團的運作效率。
1.1.2 兩種表達方式的差異
這兩種表達方式間的差異,要深入理解一點就會發現它的差別在哪里。
人類的感覺存儲→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運作過程像一個漏斗,它是越往下走項目就越少。
比如感覺存儲層能夠同時處理 12 ~ 20 個項目,到了短時記憶只能同時處理 5 ~ 9 個項目。
而如果在一個時間希望一個概念能夠進入對方的長時記憶,那么最好就只聚焦在一個項目。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能夠瞬間調動對方的長時記憶,就必須把所有的語言先全部濃縮為一個記憶項目,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先說給對方聽,這就是所謂的中心思想。
并且在說完中心思想之后,不斷地對這個核心的記憶項目進行解釋和重復,通過更換角度復述,讓它得到強化。只有這樣的表達方式,才符合大腦固有的理解習慣。
而如果是反過來,不斷地拋出一個又一個毫無關聯的項目,但同時又不對它們進行重復和夯實,那么聽眾的大腦就是聽完新的、忘了舊的,不斷更新理解主題,不僅沒有效率,而且會產生巨大的負擔,聽著聽著大腦就罷工了。
1.1.3 表達的底層原理
理解這個過程,你就理解了一切高效能表達的底層原理——
永遠只緊緊地抓住一個“一”
不管你要說多少,在每一個表達的閉環里面,對方能夠深刻記住的只有一個關鍵點。
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關鍵點在說話最開始就提出來,并且在描述過程中不斷扣住這個關鍵點,直到最后再次 call back,回應中心思想。
先說結論,并只強調這一個結論,然后整場談話圍繞核心該展開論述,這樣能顯得有邏輯。
注意它只是顯得有邏輯,它并不是真的有邏輯。
平時我們說一個人有邏輯說的不是符合邏輯學。如果你有跨學科知識,就知道這是符合認知心理學。
要知道,人類的大腦在碰到零散信息時,總是會不自覺地給他們做歸納分類。
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我要節省腦資源,因為我們短時記憶項目只能處理 5 ~ 9 個,而長時記憶能夠處理的項目就更少了。
1.2 金字塔模型的作用
理解了它,對我們說話、寫文章甚至做設計都是有幫助的。
這個世界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我們看下面這六個點,你會發現我們本能地會把它們分成兩撮來觀察,而不是分成六個點來觀察。
1.2.1 錯誤的表達方式
再比如有一天你放假回家時,你媽叫你下樓給她買點東西,她是這么說的:
現在葡萄正當時,你去買點葡萄,順便買箱牛奶。
還有我們米好像吃完了,你去超市買袋米回來。
哦對了,這個我們家衛生巾好像也用完了,順便買點雞蛋。我看衛生巾真的快用完了。
還有胡蘿卜,前兩天隔壁王姐說最近她家買的胡蘿卜可好吃了,一會兒我去問問她們在哪里買的,再買一盒咸鴨蛋啊,還有蘋果和橘子。
我覺得你最近水果吃太少了,所以得再吃點蘋果和葡萄,再買點酸奶;
額就沒有了,就這么多了。
你記住你媽要你買的東西了嗎?蘋果、葡萄和酸奶對吧,還記得什么嗎?不太記得了。
還記得講過的峰終定律嗎?
最后的內容是因為還留在短時記憶里,所以你還說的上來,但其它的就沒戲了。
因為你媽媽上面講的這種表述方式完全不像按照人類理解的原理來組織的,這就是典型的想到哪說到哪,表達方完全沒有花心思對信息進行任何的組織,只關心自己是不是一口氣說完了自己想說的東西,就等于把信息的整理負擔全部丟給了聽話的人。
這種情況下,對方必須消耗大量的腦資源,去把零散的信息進行重新歸類。如果不進行歸類減少記憶項目,大腦是處理不了的。
但如果是一個專業的、理解認知心理學的媽媽,她會怎么交代呢?
1.2.2 高效的表達方式
她會這么說
我們要買的東西分三大類:
第一類是奶蛋產品,這里面有牛奶、雞蛋、咸鴨蛋,還有酸奶。
第二類是水果,這里面有葡萄、橘子和蘋果。
第三類是蔬菜,這里面有土豆和胡蘿卜。
這樣一來你聽起來心里負擔就小很多了。
雖然這樣的媽媽不多見,但這樣的表達方式在很多研報、咨詢建議和說話高手的表達方式里很常見。
1.2.3 信息表達的單元
此處有一個問題,這上面說金字塔原理關鍵點在于把觀點濃縮為一個,但我看到這邊同時提出了蛋奶、水果和蔬菜三個點,不符合金字塔原理。
很好,“盲生”你發現了“華點”。
實際上金字塔原理描述的并不是整場談話的內容,他們描述的是一個信息表達的單元,這種單元可以大到一篇文章、一本書,也可以小到三兩句話。
比如我們上面講過的那個例子,水果它本身就是一個表達單元,蔬菜是另一個單元,它們都非常的微小,自己已經可以是一個閉環了。
回憶上面犯罪集團秘書溝通的例子,跟老板溝通開會時間,關鍵點也只有在什
么時間、什么地點開會這一個點,三句話就構成了一個微小閉環的信息單元。
1.3 如何獲得這種金字塔結構
即便你理解信息單元,還是有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獲得這種金字塔結構呢?
1 先說結論再說論據
如果是相對簡單的談話內容,答案就是堅持先說結論再說論據,訓練自己不要張口就來,想到什么說什么。而且在說話之前能夠閉上眼睛稍微想一想。
2 畫出來說出來,先羅列再整理
如果是相對復雜的內容,你可以在紙筆上整理一下思路,最好是畫出來說出來,先羅列再整理。
回憶一下媽媽交代購物清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專業的媽媽會怎么辦?
她會先把自己想到的零散購物項目寫在一張紙上,然后再進行歸納整理,這個過程就叫推敲。
工程學 講過面試時讓你算奶茶店的一個例子,想要構建一個關于奶茶店的計算模型,可以先把自己能想到的零散的要素逐步寫下來,比如裝修、店鋪租金、員工、原材料等,然后再進一步組合它們之間的關系,最終才把數字模型推導出來。
整個過程并不困難,唯一的困難就是麻煩。而人類是最怕麻煩的生物,我們之所以怕麻煩是為了節省腦資源。因為“推敲思考”需要用到我們的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它是最消耗腦資源的腦區。
腦科學講過一個原理,在思考過程中利用手、眼睛、嘴巴、耳朵一起思考,畫出來說出來就可以很好地激活其它腦區,分擔前額葉皮質的壓力。
我們不要小看這個動作,拿紙筆或者 iPad把零散的想法畫出來然后進行推敲的過程,就是區分一個表達高手和一個普通人最關鍵的動作。
我們在剛開始動筆寫某個主題時,思路都是零散的,不可能知道整體的結構是怎樣。此時我們要先列出自己大腦里面隨機想到的各種素材和細節,然后再通過推敲,把它們按邏輯層級重新組合。
排列過程之中,會發現很多自己沒有想到的邏輯漏洞,也可能會重新提煉一些新的主題。如此不斷重復,就可能逐漸讓這個金字塔結構成型。
所以形成金字塔的過程,必然是要先從混亂開始,然后再逐漸變得有序
而大多數人在動筆寫文章時,之所以會遇到寫作障礙,就是因為不理解要從混亂開始這個點,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想象中的寫作順序,應該從有序到有序,應該從一開始就能夠大致畫出一個完整的金字塔結構,然后再不斷地補充這個結構直到完工(如下圖)。
而實際上恰恰相反,建立一個金字塔過程,混亂是必經之路。
1.3.1注意事項
這個過程中有三點是需要注意。
1 要對項目進行分類,然后進行抽象概括,提煉出他們更高層次的共性,這是一個重要的習慣。
2 要鍛煉對抽象共性的理解力。比如蘋果和梨都是水果,桌子和凳子都是家具,
但是蘋果和桌子它們的抽象共性是什么?
你會發現此時停留在原有的抽象層解決不了問題的,就必須有更高層次的抽象能力。比如你發現蘋果和凳子都是商品。
ps 我發現在職場里面那些級別混得越高的人,抽象能力越強。
啟發:鍛煉抽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年輕人的職業天花板
3 在同一個分組里面的不同項目,在介紹時最好能夠按照某種順序展開。
比如購物清單的例子用了最樸素的邏輯順序——并列順序。
實際上邏輯順序還有很多種,比如遞進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因果順序等,接下來會重點講。
我們已經講了上面兩層的關系,它讓我們明白了講話或者寫作時,如果我們可以幫助對方提前把要點提煉好,做好觀點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在節約對方的大腦資源,讓他們更容易聽懂,這個表述是我們說話的骨架。
1.4 數據&細節、圖表、例子和比喻
接下來我們到第三層,說說那個到肉的部分,它是能讓我們的談話和寫作顯得豐富有內涵的關鍵部分——數據事實、圖表、例子和比喻。
1.4.1 數據&細節
要理解這兩個要素在這個談話中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
例一,你想說明中國人口很多時,提供兩種說法——
說法1
中國現在有14多億人。
說法2
根據七普數據,中國現在有 14 億 1178 萬人。
是不是第二種給你的沖擊力更大?
例二,你想說明多練習的好處,提供兩種說法——
說法1
多從不同角度練習,最后總能變成熟練。
說法2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很明顯后者表達效果更好,好很多。
這說明詳細的數字、細節還有名言金句等高度凝煉、有美感的內容,在表達過程中能夠給聽眾創造更深刻的印象,這是給表達加分的。
你說這不是故弄玄虛嗎?對方是不可能記住中國人口 14 億后面還有那個 1178 萬的。
大家聽完了還不是只記住中國人口大概是14多億,為什么我們還要把細節說出來呢?
再回憶一下,我們的感覺系統每秒鐘可以向我們大腦傳遞 1100 萬比特的信息,但是我們只能處理其中的 50 比特不到。
那么剩下的 1000 多萬比特是不是就沒用了呢?
不是的,它們是在我們大腦里面營造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比如我們說”不明覺厲”,有的人說話你聽不明白,但是你覺得他厲害,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提供了很多額外的信息,盡管你的顯意識處理不了,但是你的潛意識卻非常受用。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用圖表來替代文字。
1.4.2 圖表
腦科學 里講過 一圖勝千言,因為人類的大腦里面處理視覺的區域非常龐大。
所以即便有很多視覺信息,比如形狀、顏色、位置等,我們的顯意識感覺不到它的意義,但是我們的潛意識卻能夠很好地接受到它們傳達的感覺。
1.4.3 舉例子和講故事
任何經常演講的人都會告訴你一個訣竅,就是多舉例子多講故事,少講抽象的理念和概念。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說:“一場沒有故事的演講,就像一個沒有肉的骷髏一樣嚇人”。
不過我自己也有不同的觀點,太多故事和例子容易把一場談話變得非常水,不夠硬核。
如果你觀察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演講和書籍就會發現這一點很明顯,東方人說明問題時有時太過抽象,完全不舉例子。
但是西方人喜歡用大量的故事來說明,有時甚至一本暢銷書,你看了半天只能看到故事一個接一個,根本抓不住主題,這也是過猶不及了。
所以兩者取一個折中的方式比較合適,說話時適當地舉例子和講故事,對于一個內容讓別人看懂聽懂還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我們深入一層就發現,舉什么例子很重要,這涉及到做好內容的一個關鍵訣竅——搞明白溝通的對象是誰,然后用例子走進他們的世界。
比如你想讓一群中學生理解“什么是不確定性”,不應該去舉股票市場波動或者是期權期貨市場漲跌的例子,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你應該跟他們舉抽盲盒的例子,這個才是貼近他們生活的真實案例。
認知心理學 講過一個東西——自我記憶模式,就是人類記住跟自己相關事情的記憶效率,是記住抽象概念的記憶效率的10倍以上。
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貼近聽眾生活的例子,單純地運用金字塔結構,不管你把邏輯搞得多么嚴密,對方能夠記住的東西還是非常少。
你看從這個角度,我們還可以解釋一個現象——為什么漫畫的主角通常都是中小學生,發生場景都是學校,你看像我這樣的大叔,想找一個以大叔為主角的漫畫就非常困難,好像除了《一拳超人》《乘騎之王》和《鏢人》就沒有別的了。因為漫畫的讀者就沒有幾個是大叔,中小學生才是絕對的主流。
1.4.4 比喻和隱喻
什么叫深入淺出?
厲害的比喻就是最典型的深入淺出。如果你去仔細觀察人類歷史上先哲說過的很多流傳甚廣的觀點,就會發現個共同點,他們都非常喜歡使用比喻。比如
這樣的例子很多,這些例子都是用了比喻。可你都沒有意識到。
在語言學里面有一本神作叫做《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這本書里面發現, 隱喻幾乎是貫穿了整個人類思想史的東西,是我們認識世界最底層的本能。
所以理解隱喻的能力,是埋藏在人類潛意識里的非常關鍵的能力。
我們如果能夠掌握比喻的能力,就掌握了一種讓說話和寫文章化腐朽為神奇的重要武器。
那么如何掌握比喻的能力呢?
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找靈感,找那些任何人都能接觸到的東西作為你比喻的取材對象,而不要在那些專業、抽象、枯燥的領域里面找素材。
比如蘋果、房子、汽車、動物、天空、大地,就遠比股票、代碼、發動機、能源、貨幣這些東西要好理解的多。
我自己解釋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就比較喜歡使用比喻,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我的《中國的 2021 扭轉乾坤》那一期。
為了解釋中國接下來的經濟動蕩為什么反而是好事,我打了一個比喻,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個片段:
陽光照到了房間里的灰犀牛,灰犀牛與黑天鵝相反,指的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但危害重大的老問題。
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個房間,原來在陰影里面就站著幾頭巨大的灰犀牛;
這犀牛擠占了很大的空間,那是以前光線不太好啊,所以大家擠著擠著也就習慣了。
生活很忙,發展很快,沒有人去直面這個問題,這也被稱為房間里的大象。
這 2020 年的中國形勢突然變好,強烈的陽光照進屋子,幾頭灰犀牛被照的清清楚楚。
這里面用到了陽光照到屋子里的灰犀牛這個比喻,涉及到好幾個常見的隱喻。
一個簡單的比喻可以把一個非常難說清楚的抽象領域講得很明白,比喻可用來解釋非常專業的領域。
比如光刻機如何制造,這個領域實在是太抽象了,如果不打比方,普通人是根本聽不進去的。
最近有一期 ASML 的員工出來講華為做光刻機可行性的視頻,在深入淺出這方面堪稱是經典。
我們來看一下他是怎么講:
多久能造出我們的EUV光刻機?ASML工程師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你。【阿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54y1n7sM
你看這里面用蒸魚的過程來比喻制造光刻機的過程就非常形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完整看這個視頻。
到目前為止,我們終于把金字塔模型的三個層次粗略都說了一遍,我們剛才把第二層給跳過去了,因為這個層次涉及到了一個我們需要單獨講的非常關鍵的概念——表達順序。
語言是時間的伴侶,同樣的幾句話,只要調換了先后順序,就可以從清晰明了變成混亂不堪。
2.1 意群的承上啟下模型
在語言學里面有一個基本的表達原理——承上啟下,當你連續講好幾個意群的信息的時候,
如果每一個新出現的意群,總能夠緊緊的咬住之前那個意群的尾巴,形成一種環環相扣的局面,就會讓你的表達顯得非常連貫。
舉例,之前我有一個視頻《疫情之后的新世界》,我們來看一下它前2分鐘的內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Q4y1N7Ry
這次疫情已經創造了多個歷史。它是自西班牙大流感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流行病。
高傳播、長潛伏、弱致命、強護理 這四個特征直接擊穿了最發達國家的防御體系。
目前再先進的國家也只有隔離這一招能管用,所以全球就算被隔離起來了。
那么隔離打擊最大的是什么行業?
1、農業 2、工業 3、服務業。
大家可以彈幕猜一下,答案是服務業。
服務業對現代經濟有多重要?
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依賴服務業。
中國的服務業占比已經超過了50%,英美法德服務業占比已經達到70-80%。
這就等于越發達的國家,疫情的打擊越嚴重。
目前全球經濟被打擊到什么程度?
世界銀行和 IMF 給出過全球2020年經濟預測:
我有一個做投資的朋友是這么總結的——現在就是。
好了,大家看完了是不是覺得還挺流暢的,原因是什么呢?
仔細分析一下,這里面每個意群,大概都不超過 12 秒鐘,而且是完全前后咬合,最后形成了一個閉環。
結論:。
最后這個結論,其實又呼應了前面講的那個嚴重兩個字,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嚴密的,前后咬合的結構,這樣的結構一拿出來,聽眾大腦會覺得非常舒適。
因為它完全符合認知心理學 短時記憶的運作原理,在 12 秒鐘之內的一個新概念進行至少一次的重復。
這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關鍵的模型——意群的承上啟下模型。
2.2 鋪墊轉折模型
接下來我們再講一個跟笑話有關的模型——鋪墊轉折模型。這個是我之前在《手把手教你玩脫口秀》這本書據看到的一個很有趣的模型,你看講脫口秀也有模型。
如果我們觀察大多數的笑話,就會發現它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鋪墊
第二部分是笑點
鋪墊和笑點之間關系是這樣——
鋪墊讓我們感覺到這個故事似乎要往一個方向去走,讓我們產生了一個原先的預期。
但是笑點通在這個故事的結尾,給了我們一個根據預期完全不同的結局,而且這個結局一般情況下是帶有一定自嘲性質的,讓主角顯得比較慘。
簡單來說就是鋪墊制造預期,笑點揭示意外。
2.2.1 舉例
例一 老婆跑了
比如有一個人說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這是一個鋪墊。
他創造的正常預期——我很傷心我的老婆跑了。
但是如何創造一個意外呢?
如果主角接下來說的是:“我好懷念我的朋友啊”,馬上創造了一個笑點。
這就是典型超出預期的故事,而且還有點慘慘地自嘲的性質,非常符合一個笑話的特點。
例二 深愛
比如在40年的婚姻中,我一直深愛著一個女人。
這句話的正常預期是這個男人是個好老公,這個深愛的女人應該是婚姻的對象,自己的老婆。
但如果接下來他說“如果被我老婆發現這件事情她會殺了我”,瞬間就變得搞笑了,所以這又創造了一個意外,而且這個故事同樣顯得主角很悲慘。
你看他會潛在的假設這個男人他很怕老婆。
例三 泥漿面膜
有一個人說我敷了泥漿面膜,三天以來我的臉看起來好看多了,
正常的預期就是,你看這個面膜對主角的皮膚起了美化的作用。
超出預期的意料應該怎么設計呢?
接下來主角說一句:“然后泥漿就掉落了。”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笑話,這里面蘊含了非常深度的自嘲,而且笑點并沒有那么裸露直白,需要聽眾稍微思考一秒鐘才會覺得好笑。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了三個書中例子,我想借此讓大家理解這個結構應用的原理。
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很有啟發的。如果對講笑話的結構還想深入了解一下,推薦大家可以讀一讀《手把手教你玩脫口秀》。
2.3 常見的演繹觀點的順序
2.3.1 時間順序模型
這是最常見的模型,它就是從回憶過去、復盤現在,一直延展到展望將來。
這種演繹方式很容易就能讓你寫出宏大感。不管我們寫什么主題,如果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一層層追溯,就很容易讓我們顯得高屋建瓴,而且很容易就把字數寫得很多。比如:
我們要寫城市,如果要寫交通工具這個主題,回顧人類發展歷史,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到互聯網文明再到數據文明,它不同的時代線索很容易就能夠挖掘出大量可以用于寫作的素材。
我們寫過中美實力對比這個題材,當時我們就使用了過去 500 年不同國家實力更迭這個函數模型,這也是典型的時間模型。
如果你要論述一個行業的發展,那也可以按照過去幾十年這個行業不同的階段來描述行業的過往,我們經常可以把這個行業說成1.0 ,2.0, 3.0階段。
整體來說時間模型是我們見過的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順序組織方式了。
如果有時間就一定有空間。
2.3.2 空間順序模型
空間順序模型其實也很好理解。
比如從南到北、從大到小、從內到外、從城市到國家到全球,這些都是空間模型。
這里我們介紹兩個比較有用的空間模型。
2.3.2.1 微觀、宏觀、宇觀模型
這個模型的有人把它描述為微觀、中觀、宏觀,大致的意思一樣。
以我們從人類視角看過去。
第二個空間模型更加有趣。
它是我在一本很經典的動漫教程《理解漫畫》里面讀過的一個模型。
2.3.2.2 理解漫畫
我發現這個模型可以用來解釋任何一個產品的層次結構。
比如一部電影、一個App 或者一個短視頻,都可以套用這個結構去分析它。
這個模型是用蘋果來打比方的。
作者認為一部優秀的動漫作品的層次應該是這樣的,
按由內而外排序
他想對什么樣的人表達什么的觀念,或者解決一個什么樣的痛點。
產品的形態是短視頻、還是電影、還是漫畫、還是文章。
詼諧的、嚴肅的、宏大的、草根的、硬核的、親切的等。
內容的骨架,演繹的先后順序。
各種細節比如演員如何演、角色如何畫、音樂如何配等。
最后的包裝和呈現,視覺優化,動效等。
我發現學會這個模型對我們去研究如何做好產品,寫好文章,做好視頻真的很有幫助。
除了時間、空間模型,還有一個模型是升級遞進模型。
2.3.3 升級遞進模型
比如要研究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從身體層面到情感層面,再到思想層面,再到精神層面,這是典型的四層遞進的過程。
我們之前研究負油價成因的那期,用的也是逐層遞進。從研究最表面的需求原因,再到供給側原因,深入到庫存原因,再到產業原因,再到金融原因,最后到政治原因。
這個模型最典型的演繹手法——
最開始通常是從講一些表面的直觀的因素切入,然后再逐層深入到那些普通人不容易聯想到的因素。
這個逐層深入的過程,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偵探帶著你逐層揭秘、不斷探究一樣。
這個就像柯南里面的毛利排除法一樣,第一眼看上去像兇手的通常都不是兇手。
所以偵探揭秘類型的電影通常都是使用遞進模型的高手。這種模式如果運用得好,可以勾起用戶強烈的好奇心,營造一種特別想要繼續看下去的沖動。
它的形態跟下面這個翻轉模型是有點像的。
2.3.4翻轉模型
翻轉模型就是在內容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制造反轉。
當用戶覺得你在說一個正面的東西的時候,你會突然跳出來做一個反面的論據,同時又提出一個疑問,然后再跳回正面對這個疑問進行解答,最后再反過來提出一個新的反面論據,再提出了新的疑問,如此反復,維持整篇文章的結構,聽起來非常精彩。
它的原理跟之前講笑話原理有點類似。
就是人類大腦天生有一種對意外信息產生警覺性的本能。
所以每一次反轉,尤其是每一次負面反轉都會創造一次注意力的高峰。
把這個技巧運用到極致的人,就是B 站上老番茄了。他的視頻里面反轉的密度非常的高,這也是他視頻極度精彩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再給大家介紹一個有這個模型叫英雄之旅模型。
2.3.5 英雄之旅模型
這個模型非常地經典,好萊塢英雄電影的演繹橋段都是從這里面來的,整體上它是一個 4 段論,緣起到危機到高潮,最后是結尾。
啟發
任何一個能夠稱之為故事的東西,基本上都有一些特定的元素,使故事產生精彩的效應,比如意外、掙扎、沖突、伙伴、危機、化解等等。
這個在我們自己寫各種文章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啟發。
雖然說英雄之旅描述的是虛構類小說的模型,但通常而言,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想要去講一個關于人物的故事,甚至是一個公司和國家的故事,這個模型也是可以套用的。
最后再說一個在我們自己的視頻中很常見的模型形態,叫做因果模型。
2.3.6 因果模型
比如《疫情之后的新世界》那期用了這個供給需求因果模型
還有很多期都喜歡用的良性循環或惡性循環的因果模型,這些都是很典型的因果模型。
因果模型的缺點:它通常需要借助圖片和文字的配合才能夠較好被說明清楚。
因為這種模型天生自帶承上啟下的咬合屬性,能夠做到承上啟下咬合的內容是非常符合大腦的接收習慣,所以因果模型也是我希望大家能夠掌握一種演繹方式。
這方面如果大家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可以跳過去看我們02系統論會對因果模型有更多啟發。
所以說有的時候寫好內容、做好文章,也許你還需要一些工程師、理工科的思維。
今天我們講了很多內容。首先我們講了金字塔模型,這是這一節課最重要的一個模型。
在金字塔模型的第三層,我們展開講了數據和事實的應用,說明如何使用例子來增強說服力,也說明了比喻的重要性。
我們還講了承上啟下的行為邏輯、講笑話的預期意外模型。
最后是時間模型、空間模型、遞進模型、翻轉模型、英雄之旅模型、因果模型,這六個常見的文章內容組織形式。